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一经播出,即引发广大观众的热烈关注。《觉醒年代》以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先驱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线索,艺术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整部电视剧,精准地还原了时代氛围,呈现出一个有呐喊、有热情、有力量的觉醒年代。每一句台词都像历史考点,令人热血沸腾;每一个镜头都具有电影质感,留下许多问题给人思考和回味。比如北大校徽的寓意,比如片尾音乐,片头片尾的版画,箭杆胡同的泥泞路,每个主要人物出场的画面组合等等,这些象征手法的画面,都值得我们去探讨。2345_image_file_copy_5.jpg

  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又有深刻意义,三言两语讲不清楚或不便明说时,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就能让人既体会到事物的意义,又能体味到象征的深刻与美好。

  那么什么是象征手法呢?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影视剧立意高远,含蓄深刻。《觉醒年代》正是这样,把含蓄高远深刻的立意留给了我们。

  一般来讲,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像茅盾《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示出象征之意。一种是像艾青《礁石》、高尔基《海燕》那样,让读者在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相比之下,后者更为含蓄蕴藉,意味隽永。《觉醒年代》的镜头语言很有新意,用一些象征手法来展现那个时代。在视听语言上进行拓展,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在丰富镜头语言的同时,也在审美层面带给观众多维度的感受,增强了视觉艺术效果,丰富了电视剧的意蕴,所以它的象征属于后一种。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办公室里,钱玄同、沈尹默、高一涵等人,在谈自己对校徽的认知和理解。

  2345_image_file_copy_1.jpg钱玄同认为,立意深远,蕴含丰富,简洁大气。透露着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沈尹默说,超凡脱俗,瓦当形象厚重。以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面的“北”是背对背,两个侧立的人像。下面的“大”,是正面站立的人像。这是一个人肩负着两个人,也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这也反映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

  高一涵说,这两个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周先生把北大做成了一具非常形象的脊梁骨,他是想表达北大人应该成为国家民主和进步的脊梁的意思。

  几个人的探讨,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形象化,后人的想象,更赋予了北大校徽丰富的涵义,给人无尽的遐想。

  1916年12月起,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次年蔡即请鲁迅为之设计校徽。鲁迅于8月7日将设计完竣的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采用。 “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要“以人为本”;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有人说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许多毕业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474629fcfe0b9d6e32d6c96f22d06c3_看图王.jpg

  陈独秀居住的北京箭杆胡同的泥泞路

  陈独秀在北京居住的箭杆胡同,道路泥泞,在剧中反复出现。我认为,这条路具有两层意义:一是表面上是通往陈独秀住所的一条步行路,也可以说是象征的本体。这条污泥浊水的路给人带来泥泞、浸湿鞋袜、溅脏衣裤、行路艰难,我们稍作联想,就会想到这条路不是影射当时的中国吗?二是这条路就是当时中国的象征:中国之前的农民起义推翻一个封建王朝,又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中国人民走不出被压迫被剥削的泥潭。改良主义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却出现了军阀混战,仍然无法救民于水火,中国依然被列强瓜分豆剖,尤其是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等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国家濒临灭亡,不仅无法使国家复兴,反而使国家陷入更深的风雨飘摇的泥潭里。第三集陈独秀给朋友介绍为什么用卡内基做《新青年》创刊号封面时说:“(院中,陈独秀瞟了躲在屋内房门口偷听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一眼)就是想告诉那些还在吃苦受罪的中国孩子们,天下的路是留给天下的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陈独秀以此鼓励启发两个儿子投身革命。所以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赵世炎等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要修这条路,寻求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以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为旗帜,开启民智。以工人、商人、学生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为开端,在全中国掀起了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革命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给全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社会主义大道。

 

  片头片尾的无词音乐

  2345_image_file_copy_7.jpg《觉醒年代》主题曲,是由阿鲲、白金明创作的电视剧原声音乐。反复聆听低沉而充满力量的无词乐曲,眼前仿佛汇映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一次次召开会议,酝酿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场景,仿佛听到他们举起右手,低沉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感觉如同睡狮梦醒抖擞精神蓄势待发,如同冰河下面暗流涌动即将冲破寒冰,如同火山即将喷发,熔岩即将冲天,它象征的是一种呐喊,一种力量,一道冲破黑暗的黎明曙光,一团燃烧的救国救民的火焰。也许陈独秀等人这样一群革命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立志唤起几千年沉睡的民众,为了人民幸福而斗争,为了国家复兴而赴汤蹈火,用什么样的语言,在他们跟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这些革命先驱的付出和牺牲。所以作者运用无词乐曲,就如同武则天的无字碑一样,给人更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个留白让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认识去补充,内容就丰富了许多,内涵也就深刻了许多。

 

  版画色彩和图案

  《觉醒年代》雕版美术指导:韩 忠 、李太平。美 术:额尔敦图 、高诗文。版画创作:张耀来。版画动画:杨 旸。

  《觉醒年代》许多画面运用了版画效果。从色彩上主要是黑白版画为主的单色版画,另外还有套色版画。

  2345_image_file_copy_8.jpg版画主要是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版画艺术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自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开始有了我国创作的版画。在制作技术上,在作为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新兴版画从它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术的主力军。版画家是以艺术家和革命战士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艺术作为战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描述。

  版画具有可视性审美的平面性造型及其纯美术的功用。版画有艺术表现过程的间接性,艺术结果的复数性,印痕艺术的审美特征。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版画效果应该是科技成果,但它的创新却给人艺术震撼的效果。

 

  《觉醒年代》片头片尾的版画

  2345_image_file_copy_12.jpg片头:长城、永定门、骆驼、火车,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鲁迅、蔡元培、胡适、周恩来、陈延年,“五四”运动,李大钊和陈独秀等迁移《新青年》到北京,北李南陈入党,党的一大地址和浙江嘉兴南湖上的船。这组象征性版画标志、版画人物和版画事件,组合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铭刻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温顺却任人欺凌的劳苦大众(骆驼),以骆驼的坚忍不拔,任重道远,坚强的忍耐力和持久的战斗力,从陈独秀创刊《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开启民智,到北大教授发动学生、工人、商业各界,举行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掀起爱国主义热潮,艰难探索发现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再到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全过程,突出了全剧的主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新中国带来一片光明。

  片尾:长城、相握的手、“警告同胞,勿忘国耻”的警钟。宫殿屋顶一角,雄狮,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赵世炎六人白色图,永定门,春暖花开时儿童玩风车。这组版画标志和人物,铭刻了《觉醒年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革命先驱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寻求真理,燃烧理想,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告诫幸福生活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和平年代的中国人民,应该团结一心、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惜和平,开创未来,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

  整幅版画,以长城象征中国,以永定门、火车象征觉醒的工人,以黑白色象征黎明前的黑暗。以黑色中的亮色象征革命先驱为黑暗的旧中国带来了一片光明。

  历史节点的版画再现u=1646994066,227688384&fm=11&fmt=auto&gp=0(1).jpg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问世,标明陈独秀以国家为己任,忧国忧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走上正规,一扫国民的俗气奴气,撑起了中国人的脊梁。

  李大钊从日本归国。 1916年,李大钊在日本写下了著名的《青春》一文,提出了再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主张,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青春的精神不断改造自我,以青春的朝气,青春的理想,唤醒百年沉睡的旧中国,建立青春之中华。

  1916年3月,在海内外一片声讨声中,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一场丑态百出的复辟帝制的闹剧夭折。自辛亥革命以来,由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脱离中国国情,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得不到劳动人民的广泛支持,四处碰壁,屡战屡败,处境艰难。代表中国封建势力的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被唾弃而死后,流亡海外的革命者纷纷回国。李大钊应邀赴北京,担任《晨钟报》主编。此时,经过倒袁运动的洗礼,初步接受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李大钊,已经成为了充满新思想的革命家。

  23bea0a9b05d9a0a5f015c16f7f3965.jpg“吃人”版画。鲁迅从日本回国后,接连遭到严酷现实的打击,一度失望沉默,正当鲁迅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痛苦焦虑徘徊的时候,《新青年》树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使鲁迅走出了沉默,向整个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写了《狂人日记》。陈独秀和李大钊等要鲁迅大刀阔斧干起来,鲁迅拿着火钳子,把烧水的壶提起挪开,看到炉子里上面有一块黑炭,下面是红彤彤的火,感觉上面这层乌云般的黑炭被陈独秀、李大钊这些文人志士一点一点的驱散了,他内心本有的火热彻底燃烧起来。这个时候的鲁迅就是那种冷峻的清瘦的沉默的内敛的但是有力量的。他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寻求拯救中国的”药“方。“枣树”特别能彰显当时鲁迅的战斗性和斗争到底的态度。他认为“没有形象思维的作品,根本不可能触及到人们的灵魂”,所以弃医从文,冲破旧思想,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声呐喊。

  除了北大校徽、路、音乐、版画这些象征外,还有毛泽东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准备在湖南成立中国共产党时,点燃火柴,象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大钊爬长城,象征他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不断探索,坚持不懈等等。

  剧中的象征还有很多,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象征准确解读出来,我们就会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惊天动地,就能感受到该剧以厚重的历史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蕴、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具有创新意义的审美表达,揭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道路选择的正确性,更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饱满的情感灌注,致敬先驱伟业,颂扬在那个觉醒年代里,一批共产主义者们的初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和理想之美,同时也可以使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正如网友所说:“因为觉醒者的愿景还没完全实现,因为觉醒者揭示的一切还能在现实中找到印证,因为理想主义的沉沦需要重新唤起,因为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今不如昔,因为列强还在用另一种方式欺侮我们,所以需要再度觉醒,探求共鸣与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