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明确两个不同而被人们经常忽略的概念——学佛和佛学。佛学是指把佛教当做一门学科去研究,比如一些大学所开设的佛教哲学 ;而学佛是脚踏实地地按着佛教的理论和标准去实践,它又分为出家修行和在家修行两种。其次,我要普及一下佛教的演化。佛教在释迦牟尼创立时期它是指佛的教育,佛的教化,相当于孔子的教学,不是宗教。只不过它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信奉,而风靡一时,而孔子周游列国,最终还是没有市场,只不过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得以流传至今。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它最终不能融于印度的宗教,因而在印度逐渐名存实亡,而之所以在中国开花结果,是因为与我们中国的儒和道的理念相通,从而儒、释、道成为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佛教成为宗教是后来逐渐演化而成的,就像道教不是老子创立的一样。

  学佛人应该积极。而这“积极”二字竟让我悟了二十多年。我于一九九四年与姨家的四哥,一同接触佛法。以年轻之心观之:学佛人皆烧香、磕头、求佛菩萨保佑,便自以为是地认为佛教乃消极之教,无法利于人类。二零一四年后,深入研究佛学才知道这些也正是真正的佛教所反对的,这才明晰佛教乃是积极入世的。可知,成见之蔽,眼见亦非为实。我并未悔不当初,我用了二十年时间证明了佛教的“积极”。二十年的时光并未虚度,因为我从未迷信佛教。因为相信佛教,四哥出家为僧,法名上印下乐,走上了弘法利生的道路。我虽然曾经怀疑佛教,反对佛教,但最终还是走上了修行的道路。虽说道路迂曲,但殊途同归。修行之人,要么“愚信”,最终会智开心解;要么怀疑,最终会疑解智开。最怕的是将信将疑,半信半疑,犹犹豫豫,此种修行,难有出期。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事有起、承、转、合;学佛悟道亦有因、缘、果、报。不仅学佛,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有人说学佛就是行善,这话并不算错,但并不完全。学佛,往往会经历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三个层次,历经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三个过程。学佛之人在不同的层次与过程可能对善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行为。一切“善”只有在“真”为根的前提下才会开花结果,历久弥香,而这真就是我们的自性。自性不易得见,但我们的真心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真心不是自性,但不离自性。“看住自己的心”,便是我学佛五年来的感悟。看住自己的心,就是以佛教的标准去践行“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以佛法为标准反思自己的身、口、意。看住自己的心,其实是要求我们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但这并不否定其他客观因素的存在。此为渐悟之法,不可心心念念不离此心。慧能大师有偈云: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人们可以不相信佛教,但我建议人们去研究研究佛教。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不入其中怎么知道?”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为证方知”。

  世人常说“积阴德”,何为阴德?阴德通常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暗中做些有德于人的事;二指在人世间做些在阴间可以记功的好事,即阴功。修行人常说的阴德多指第一种 ,凡俗之人所说的阴德常指第二种。对于修行人来说,既然是阴德,那就要既不求回报,又不要人知,随性而为。如果为了阴德比阳德功大,就要人回报,甚至急人所知,那恐怕就成了“伪善”。若贪阴德之功,刻意而为,其福德便大打折扣,因为其未曾在“真心”发端生长,真是何德何能?阴德福德虽不一定使我们修行人解脱开悟,但却是我们修行的基础。

  修行需要福慧双修。有个亲兄弟二人修行的典故,结论为: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这个典故启示我们修行必须福慧双修。如人行远,需前脚离后脚,后脚舍前行,才会积跬步而成千里。修福不修慧,虽能积一些福德,毫无功德可言,属于盲修瞎炼;修慧不修福,虽说能有所收获,但不能更好的弘法利生,最多做个自了汉,智慧必有所障碍。其实,福和慧并不对立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只有更好的修慧才能更大的修福,修慧在修福之中;只有更多的修福才是最大的修慧,修福也是修慧。这就好比只有你本事越大,并把这本事用在利益众生上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而这更多的人对你的感恩形成巨大的磁场,不但会使你的福德更大,也会推动你的本事越来越大。在表面看是你帮助了更多的人,从深层看是众多的人成全了你。反之,如果你没有本事,即使空有利益众生之心,但其结果还是有限,甚至会以盲导盲。简而言之,修行人既要以修慧为本,提高自己的能力,又要帮助别人培养自己的福报。只有帮助别人,修慧才有意义;只有更好的修慧才能更大的利益别人,增长福报。在利益别人的同时更大的利益自己,从而实现“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常听学佛人说,“看破、放下、不执著,得解脱”,自以为“开悟”云云。就开悟而言,有小悟、大悟、大彻大悟之类。犹如佛教中的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之层次。而我研究佛学四年,模仿学佛一年以来,虽说有一些感悟,但那都属于意识与思维的范畴,连小悟的门楣都未曾得见,更不敢奢谈大悟及彻悟了。因为那是“不可思议”的,即不可胡思乱想、不可胡言乱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者也。看破的只是一些井蛙之见,遑论宇宙至理。放下的只是些小轻名薄利,岂敢说人生真相。未曾执著过,怎么说不执著,即使心灵有所轻松,也不能说获得了解脱。至于肉体的解脱,心灵的解脱,灵魂的解脱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另外 ,开悟还有理悟和证悟之说。所谓的理悟就是在道理上弄明白了,可以说是属于知识范畴,而自己并没有身临其境地到达那种境界或那个地方;而证悟呢是指自己完全到达了那种境界或那个地方,但由于即使人有十口  ,口有百舌,但不能鸣其一端,所以有些事情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因此往往证悟的人,说不过理悟的人,真是奇哉怪也!

  六祖惠能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佛法的修行必须要有“用”。如果没用,佛法也就没有了意义。我们的修行也就失去了价值,对于人类的贡献更是毫无作用。其实,不是佛法无用,而是人们不会用。另外,用有许多种,有功利之用,无用而用,用而无用等等。

  以上是我学佛的点滴体会。不是“开悟”之言,只是“感悟”之语。虽然粗浅,但真心实意。我个人认为:无论学佛还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即使浅陋,甚至错误,那也无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看住自己的心,从而有的放矢,吃一堑长一智,利于自己的成长成熟。希望有缘得见者共同探讨,更希望能有所用。也不妄操笔之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