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刘老师

  4月30日上午,秦二哥突然发微信,著名作家刘嘉陵老师莅临朝阳,于5月1日晚在龙翔书院讲座。由于自己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不识刘老师其人其文。遂临时抱佛脚,补习一下。

  晚5:30分,秦二哥唤我作陪,并且六点就去朝阳大厦接刘老师。我是既惊且喜,惊的是没有任何准备,害怕令人见笑;喜的是能当面聆听刘老师的教诲,可谓近水楼台。秦二哥召唤又不敢不从,只好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

  在朝阳大厦宾馆门前,初见刘老师。刘老师身材魁梧,让我仰视,带着眼镜,深藏着睿智,笑容可掬,透出了亲切,着衣自然,尽显着随性,与我握手,传递出温暖,这样一位大作家竟然没有一点儿架子。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二十年前,我拜谒过的一位朝阳作家,把我的作品批驳得一无是处,现在看来我那时的文章确实是一无是处,但我那时却年轻气盛,心高气傲,发誓没有满意的作品,绝不再出江湖。二十年的沉寂岁月,美其名曰闭关修炼,究其实乃闭门造车。但心平气和,意静神闲苦读了二十年的书,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应该感恩朝阳的这位前辈,用另一种方式度我。

  中专同学崔景峰的一脚急刹车,刹断了我的思绪。我向刘老师请教我仰慕的当代作家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其人其文。刘老师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一一点评,言简意赅,最后告诉我,他跟这三位作家都有缘一见,这让我更是肃然起敬。我对这些文学前辈只是远瞧,刘老师却是近观。爱好文学三十年来,自视甚高,初出茅庐,有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可刘老师只是轻描淡写的一招“亮剑式”就让我拨开云雾,即见青天。刘老师的教诲,让笑傲江湖的我被桃谷六仙注入体内的六股神力在顷刻间就导归了任督二脉,真的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龙翔书院坐落在朝阳南北双塔之间,隐逸在古典与现代建筑之中,在偌大的朝阳显得孤独落寞,但倔强地挺立着,成为朝阳文学爱好者心中的“麦加”。初识秦二哥就在这里,那时我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好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在结尾时跪在土地上的膜拜,我也在膜拜让我魂牵梦绕了三十年的文坛。虽然我不是作家,只是个文学爱好者。

  宴请刘老师的地点就是龙翔书院。秦二哥亲自下厨,虽说食材简单,但秦二哥手艺非凡。这里从来都是家宴,来的不是客。

  龙翔书院的每一个物件儿都是有故事的,那是历尽了沧桑后,平静地回归故里。就比如说这吃饭的桌子,是秦二哥用童年时乡下的三扇门板巧妙地凝聚起来的,每一块门板都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我抚摸着门板 ,与我肌肤相亲的不是远去的历史,而是鲜活的生命。在这样的饭桌上就餐,你难道会觉得咀嚼着的仅仅是饭菜吗?

  宾主落座后,秦二哥向我们隆重地介绍了刘老师。才知刘老师家学渊源,经历坎坷,学养丰富,著作等身,令人敬佩。刘老师更是谈话幽默诙谐,讲说通俗易懂,随时旁征博引,再高深的学术问题都讲解得深入浅出。席间胡启华对薛姐无意间的一句“上回你穿的是件黑衣服”,被刘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讲述小说就需要这种语言的丰富性,让人产生联想和遐思,如诗一般留下空白,令小说的情节上通下达,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充满张力,悬念丛生。刘老师真是一位大侠,随手拈来的落花飞叶都能成为武器,既可救人于水火,又可杀人于无形。如果没有几十年的内功修为,怎么会收放自如。真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刘老师豪情万丈,唱起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插曲陕北民歌《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秦二哥也随后应和,这两位文学路上扶我上马的人,嗓音确实适合唱这种民歌,而不适合唱流行歌曲。声音深情饱满,回味无穷,有一种苍凉和悲壮。这让我沉浸在《笑傲江湖》中刘正风与曲洋弹奏的《笑傲江湖曲》。秦二哥宁折不弯,坚韧不拔,刘老师绵里藏针,游刃有余,二人刚柔并济,相得益彰,令我受益匪浅。文学作品不仅需要这种激情,更需要这种味道。

  席间,刘老师还讲述了许多故事,穿插着讲解了文学的写作技巧,小说的情节铺排,散文的情感真实与艺术真实,诗歌的故事性,影视文学的细节描写等。不知不觉,竟到了晚上十二点,虽说意犹未尽,但刘老师第二天还有活动,只好依依惜别。这让我对明天的讲座充满了期待。曲终人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今夜,我无眠。


  送你一轮明月

  刘老师的讲座,《走出重复,挑战难度一一和文友们谈谈文学创作的几个问题》于5月1日19点在龙翔书院大厅如期举行,会场内座无虚席,后来者未能居上,只能临时加凳坐在过道里。

  刘老师将近两个小时的讲述简直是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有的讲述是我感悟到的,但未得到高人的印证;有的讲述我也感悟到了,但并不深刻;有的讲述我是闻所未闻,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对刘老师的讲座,我的总体感受是:当生命坚守着不灭的信念,当灵魂接受过文学的洗礼,人性便会在睡梦中觉醒,佛性便会在清静中显现。那么就走出舒适区,接受挑战。

  文学创作关键就在一个“创”字,这个“创”字就要求作家求新,求奇,与众不同。而这个与众不同,不是单纯的标新立异,也不是浓妆艳抹的哗众取宠,而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发展,在学习之后的反思,在“横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后的变换角度。这就要求作家走出重复,接受挑战。一个作家虽然不能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你也得在精通一两样的基础上,对其他的武艺略知一二吧。当你“深入此山中”时,便会懂得十八般武艺本来就是相通的,并且会一通百通。

  走出舒适区,挑战难度,这不仅是对作家的要求,也应该是对每个要求生活有情趣的人,每个需要发展的企业 ,以及每个有强国梦的国家必然的要求。当有一天,你觉得生活变得乏味了,其实不是生活乏味了,而是你这个人变得乏味了,因为世上没有乏味的生活,只有对生活乏味的人。人感到乏味,这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你感到很乏味,这很好办,只要慢慢调整你的感觉就可以了。二是你这个人很乏味。这有点难度,因为这需要脱胎换骨。无论是哪种乏味,都是因为我们在舒适区待的时间太久,已经麻木了。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滚石不生苔”,物同此理,人同此物。人只有活起来,才不会死去。闻一多有一首诗叫《死水》。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最后只能绿成翡翠和锈出几瓣桃花。朱熹也有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能够有所创新,就是活水 ,人始终在舒适区,不能走出来就成了死水,而文学创作是需要注入活水的。

  文学是人学。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文学作品是人写的,又是写人的。而这需要创作者不但具有深刻的认知 ,更需要这个人具有浓厚的情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个有趣儿的人。只有充满了生活情趣儿的人,才能使生活有情趣儿,只有生活得有情趣儿,才能写出有情趣儿的作品,读者才能体味出有情趣儿的味道。刘老师就是一位有情趣的人,他讲得非常有趣儿,大众听得也津津有味儿。


  刘老师随后又讲了六个比拼:

  1、阅力比拼。俗话说,经历是一笔财富。经历对于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作家,更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酸甜还是苦辣,无论是庆幸还是悔恨,无论是畅所欲言,还是耿耿于怀……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每一位作家都是在不幸中成长起来的,其实每个人的成长也来源于不幸。如果不经过不幸的淬火,是不会百炼成钢的。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悲惨,是人生的不幸,人们很容易感知到。儿童时期的一帆风顺也是不幸的,人们不容易感受到。尤其是作家,一帆风顺都是不幸的。没有痛苦的经历,就很难有深刻的思考,没有深刻的思考,就没有深刻的作品。一位作家说,“悲观使人深刻”。

  2、学养比拼。在这一讲里,刘老师重点讲了阅读,鉴赏与写作水平的关系。提到读书,人们常常会想起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的一句名言,“书非借而不能读”。七八十年代之前的好读书的人对这句话一定有深刻的感受,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书也越来越多,并容易得到。这句话渐行渐远,逐渐被“书非爱而不能读”取而代之。什么样的书是好书?你喜欢并且能读进去,最后能获得教育意义的书就是好书。读书最大的动力就是有趣儿,读有趣的书,做有趣的人,过有趣的生活。刘老师强调说对于读过的书,最好是能够写出读后感和评论文章,这有助于提高阅读鉴赏力,而鉴赏力的提高是提高写作的根本保证。

  3、技术比拼。技术也就是写作技巧。写作是个技术活,既然是技术就必然会产生技巧与技能,这就需要有工匠精神。但写作又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可以通过培训,就能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工人,因为它需要感悟和灵性。由于每个人的感悟和灵性不同,所以写作技巧也会变得千差万别。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一定是离不开技巧的,但是随着写作技巧的日臻成熟,写作技巧就会被隐性化,好像变得并不重要了,甚至被人误认为写作是不需要技巧的。而所谓的无技巧写作是对于写作大家,高手来说的。对于初学写作者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不应轻易地否定写作技巧。这就犹如武侠小说中,刚开始习武的人,招式是必要的。但随着内功的逐步深厚,对招式理解的逐步透彻,招式不再僵化,随心所欲的成分逐步增加,招式好像变得可有可无了。有句话说,“养成大拙方为巧,学至如愚始见奇”。文学技巧就需要在这拙处力行,逐渐培养,最后达到大智若愚的化境。

  4、脑力比拼。刘老师重点讲了某年央视春晚小品《追星族》的问题。这是蔡明,郭达,赵丽蓉演出的一个小品,揭露孩子们对追星的无知,浅薄与低俗,很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但小品结尾却错误地采用了残疾青年歌手郑智化的《水手》。因为《水手》表达了身残志坚,不畏艰险的励志主题,与小品揭露的主题格格不入。真是应了那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刘老师还举了好几个这样的例子。我深感汗颜,真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呀!这些细节上的错误,如果没有深厚的阅历,多年累积的经验,反复的思考,是不会轻易发现的。写作就需要这种“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的精神。

  5、耐力的比拼。耐力的比拼,包括体力的比拼和意志品质的比拼。写作是个力气活,脑力劳动所消耗的体力,绝不比体力劳动差,没有一个很好的身体素质是无法支撑起夜以继日的写作的。因此,合理膳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运动与休养相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顽强的意志品质不仅是一个作家,也是任何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自然界中有一种“水滴石穿”的现象,柔软的水能够穿透坚硬的石头靠的就是坚持不懈的力量,有一句俗语说“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狄更斯也有一句名言,“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6、人格比拼。在这一讲里,刘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实例,并引用村上春树的一句名言,“在墙和鸡蛋之间,我选择站在鸡蛋一边”来教育我们,一定要有“我佛慈悲”的情怀,以及同情和理解弱者,凸显出作家的伟大人格。我也看过一篇文章,有人问怎样可以写好文章。一位作家回答道:“观世音菩萨”。观,指的是细致入微的观察;世,指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音,指的是语言要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菩萨,指的是要有一颗慈悲心肠。

  在读秦二哥的《手稿消逝的年代》一书时,让我震撼的是序言的题目——《警惕作家们的人格萎缩》,序作者振聋发聩地呐喊,“警惕作家们的人格萎缩,这是因为一个人格萎缩的人是写不出生机盎然的文学精品的。他暗淡的不仅是他自己,还有他的周围。而一个合格的作家,他的文字和他的人都会散发出诗意与温情的光芒,照亮了他自己,也辉映了文学的天空。”可见,作家的人格对写作来说是多么重要。人的良知是生而为人需要坚守的底线,而作家的良知是一个著名作家必须要坚守的底线。

  刘老师还讲述了散文写作中取材的真实性与艺术的真实性问题。强调指出散文写作者不要把取材的真实片面地理解为对生活刻板的描摹,而是需要艺术地加工,巧妙地提炼出具有共性的真情实感,把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与艺术真实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我对刘老师的论述深有同感。清明回家时,我写了篇《回乡偶书》,我就是以这一天所见所闻为主,把这几年回家所发生的事融合在了一起,语言也做了加工处理。结尾出现的梦境,也是真实发生过的,只不过我梦到的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但是,清明我所见所闻所感的,主要是杏树,杏花,微信中也有大量的杏花节的美篇和图片。因此,我把它改成梦见杏花应该不为过,我曾经担心过这样改是否违背了一个作家的良知。刘老师的讲解印证了我的改变是对的,因为一个作家情感的真实是良知的基础,但愿有人不要曲解这种“移花接木”。有位作家在谈到写作的经验时说“做人一定要实,作文一定要巧”。

  良宽禅师在一个月夜,把唯一的衣服送给小偷后感慨地说,“但愿我能送他一轮明月”。小偷非常感动,发誓再也不做小偷了,把衣服送了回来。良宽禅师激动地说:“我终于送他一轮明月”。刘老师地辛苦讲解,也送给了我一轮明月。

  刘老师有部小说《把我的世界给你》,我没有拜读过,只是恶补了一下高海涛老师对小说的评论。刘老师的讲解,不仅仅给了我他的世界,还送给了我一个未知的世界。这让我的心不由得一沉,想起了一句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感恩秦二哥为朝阳的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请来了刘老师,感恩刘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朝阳的作家以及爱好者们地精彩讲述。

  感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