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国命运多舛,历经磨难,受尽了东西方列强的欺侮。先后有11个帝国主义的国家,强迫当时的我国政府签订了37个卖国条约,割让领土3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8个日本、14个英国的国土;赔偿白银十多亿万两,相当于辛丑年间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日本几十年的财政收入;出卖主权更是罄竹难书,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可以说近代的中国成了一间没有门窗、只有几根破柱子的草房,任何人都可以肆意进出,任何人都可以上前踹上一脚,若遇疾风暴雨,几千年的中华大厦顷刻就会坍塌。

                                                 

       一、“兴国之光”产生的背景

       面对亡国灭种的窘境,先贤们开启了一系列的图存救亡运动。洪秀全以金田起义的方式,妄图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①的理想社会,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围剿中失败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开明官员,以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的洋务运动,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结果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击碎“洋务运动”的泡影。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以改良封建体制戊戌变法,达到图存救亡的目的,结果维新变法只存活了103天。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没能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即使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统一了全国,可地方政权依旧处于新的军阀割据之中,国家依旧是积贫积弱,民不聊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范长江在《同舟共济》中就说,当时陕西农民用的还是汉唐时的犁耙纺车,交通工具主要还是木轮牛车,穷户人家轮穿一条裤子,十四五岁的孩子,十之七八都没裤子穿,一年中大半年都在吃糠咽菜。

       直到1921年的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给苦难的中国找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二、“兴国之光”的产生

      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于中国革命受到了“极左”思想的影响,瑞金革命根据地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丢失了,近八万六千的红色军队锐减到了三万余人。虽说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军队的领导地位,可由于“北上”还是“南下”的党内纷争,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不足万人,而且衣衫褴褛、缺枪少炮、疲惫不堪。“红军队伍前面还有机枪和长枪,可后面就是农具,服装的颜色也不一样”⑵。70年后据红军的后人回忆说,到达陕北的红军有三个分不清:男的女的分不清,都留着长头发;枪支棍子分不清,都是当拐杖杵着走过来;衣着分不清,没有军装,衣服破烂,有的用兽皮裹在身上。即是三大主力会师之后,“红军也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⑶    

      而就是在陕北这穷山恶水的地方,面对“合法的国民政府”以及国民党几百万美式装备的军队,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却惊人的发出了《红色照耀中国》的预言。不仅第一次客观真实的把革命领袖、红军战士和普通农民展现在了国人的面前,也把在野的中国共产党展现在了世界的政治舞台,还称共产党的领导是“东方魔力”,这种魔力就是中国的“兴国之光”。

      也正因为这个“兴国之光”,美国总统罗斯福改变了对共产党及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的认识,先后三次单独接见了斯诺,并在1942年派出了18人的军事观察团来到延安,准备帮助共产党打败日本侵略者(史迪威为远东总参谋长,观察团太大,视察中共不同意,最后是观察组,决定军事援助,蒋介石坚决不同意)。可以说“兴国之光”是中美人民友谊的催化剂,斯诺是中美两国关系的第一个报春的燕子。

      也许是一语成谶,旧中国在这“兴国之光”的照耀下,国共两党握手言和了,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促成了全民的抗战局面,蹂躏了中国十四年的日寇,终于在1945年心力衰竭了,国民党几百万美式装备的军队,也在1949年灰飞烟灭了。新中国在这“兴国之光”的照耀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实现了强起来的梦想。

      那么埃德加斯诺到底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在鲁迅和宋庆龄等人的帮助下,冲破了国民党的层层封锁,来到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宝安县(最初是在瓦窑堡, 1936年2月20—5月21日东征以后,被迫退到保安。1936年12月16日占领延安。)和毛泽东进行了几天几夜的畅谈,搜集了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采访了贺龙、林彪、彭德怀、徐海东等著名的红军将领,其间还接触到了红军战士、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少先队员,他们人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从而对神秘的共产党人、普通群众有了全新的认识,使他得出了“闪耀着永恒的光芒,迸发出无穷的力量”⑷的“兴国之光”。

      因为两万五千里的战略转移,红军穿越了14个省,翻过了18座大山,趟过了24条大河,宣传了革命的道理,锤炼了革命的队伍,也留下了革命的火种;经过了380次的战斗,牺牲了430名营级以上的干部、近10万红军战士的生命,以血的教训历史性的选择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从无数次的革命实践中,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路线。

                                                     

      三、“兴国之光”的内涵

      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兴国之光。”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地支撑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仅是个人的人生观问题,而且是一个严肃的、重大的政治问题。共产党人之所以能“我自横刀朝天笑”“我以我血荐轩辕”,靠的就是为理想信念的献身精神;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历经磨难,旗帜不倒,靠的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理想信念。

      斯诺见到共产党的领袖们时,领袖们都经历了生死考验的长征,艰苦的环境使领袖们个个都面容清瘦,但他们的精神却很好。在仅三个月的采访中,他们从不谈个人的事情,所思所想都是人民群众的事情、革命军队的事情,以及准备抗日的事情,正如斯诺所说:“当我搜集传记材料的时候,我发现共产党人能够说出青少年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但是一旦参加了红军以后,他就把自己忘掉在什么地方了,如果你不是一再的问他,就不会听到更多关于他自己的事情。”普通战士亦如此,他们武器落后,穿着不整,住在草房和窑洞里,但个个“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⑸,有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的生气勃勃的精神。就连普通的农民都说:共产党是给人民造福的,是为民族抗日的。似乎每一个人都找到了做事的意义,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有了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斗争达十年之久”⑹。于是斯诺就把这种信念所激发的精神,称之为“中国农村中的新气象”。

      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就是“兴国之光”。上古之时先贤们就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尚书》就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到了战国之时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也就是说统治者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上历代英明的君王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推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以便赢得民众的拥护。

       而三十年代国民党治下的百姓真可谓民不聊生。1929年“陕西一个县饿死的就有百分之六十二的人口,另一个县死的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甘肃一省就饿死了二百万人。”⑺百姓的税赋多达六十多种,有的地方已经收到了六十年之后。农村的土地大多集中在几个少数大地主手里。相反城市里达官贵人锦衣玉食,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即使国际红十字协会购置了救济粮,可成千上万吨的粮食堆在大城市里,有的还被贪官污吏们克扣倒卖。正如斯诺先生说的:“我不想危言耸听,这些现象都是我亲眼看到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虽说国民党把打倒军阀、平均地权、民族解放作为本党的奋斗目标,可失去了民众支持的基础,国民党就成为了少数集团和地主阶级的代表,迅速蜕变成了欺压人民的新军阀。

      斯诺先生到了陕北以后,看的却大不一样。共产党人深深植根于普通人民群众之中,打土豪分田地,取消一起切苛捐杂税,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同时共产党还教育人民、动员人民、组织人民,把地主和国民党的奴隶变成这片土地的主人,正如斯诺采访的红军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说的;红军打仗是为咱百姓打仗,“他是为革命打仗,革命要解放穷人。”同时,红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来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为家家户户排忧解难”,“减租减息”,真正实现了“平均地权”。所以人民也就坚决支持共产党,把“最后一块布、最后一碗米、最后一个儿子”⑻交到共产党手里。

      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五四指示》的基础上,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不分那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数百万农民吸引进解放军的阵营”,使“主要由农民组成的国民党的士气日渐低落”,使“数十万的国民党官兵宁愿为解放军俘虏”⑼,就连美国的密勒氏报也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国家的命运”⑽。以淮海战役为例,国民党军80万人,美式装备,占据交通要地还有海空军支援;解放军60万人,装备很差,无战略要地,没有海空军支援,结果解放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全胜,靠的就是《中国土地法大纲》所激发的士气;靠的就是人民的支前;民工543万,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筹粮48万吨,挑子20、6万副。牲畜76、7万头。

      若果说“兴国之光”是上帝之光,那么人民就是共产党的上帝,当共产党感动了这个上帝,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上帝就帮共产党“移山”。

      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兴国之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翻开史册,每一次中华民族壶口瀑布般的辉煌,都离不开当政者的这种精神。开启“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他最初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修建的,很是破旧,群臣们几次进谏重建皇宫,可他却说:“我们一定要时时注意节俭,知道满足。否则,百姓苦到无法生活的那一天,就会反对我们的。”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中国共产党人,合乎逻辑地继承了我们民族的这一优良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清贫》中就说:“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正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前堵后追,才突破了湘江,爬过了雪山,淌过了草地,最终扛起了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大旗。

      1936年斯诺见共产党人毛泽东时,毛泽东住在两间土窑洞中,房间的奢侈品就是一顶蚊帐,面容清瘦,穿着普通的军服。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耳朵上是用线绳系着断了腿的眼镜。即使到了1939年,斯诺第二次到延安采访,毛泽东还是住着三间土窑洞里,穿着补丁的大衣。就这样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还要求全党要“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四、“兴国之光”的意义

      今天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创造、推动历史前进的先辈们也已作古,可她们用鲜血和生命所昭示的“兴国之光”: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朴素的作风,依旧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基石,依旧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基础,依旧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并将使之发扬光大光耀千古。


      注释:

      ①  《天朝田亩制》第三段

      ②  《红星照耀中国》

      ③  《红星照耀中国》

      ④  《红星照耀中国》

      ⑤  《红星照耀中国》

      ⑥  《红星照耀中国》

      ⑦  《同舟共济》范长江

      ⑧  《红星照耀中国》

      ⑨  《中国的土地改革》2009年版168页。

      ⑩  《人民日报》1948年1月8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