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早、中期,滹沱河一带成为赵、魏、燕、齐和中山国反复争夺的区域,长达200余年,为滹沱河留下多少发人深思的历史事变和掌故。

  到了战国后期,秦始皇发动了统一中原的征战,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就是赵国。滹沱河一带成了两国交战的主要战场,演绎出一幕幕悲壮活剧。

  

       秦始皇的国怨家恨

  秦、赵两国是宿敌,从春秋末期开始,就互相征伐,此强彼消,新仇旧恨、国怨家耻、内政外交,紧紧交织纠结在一起,书写了独特的战争文化。

  秦王嬴政生在赵国邯郸,在那里,他渡过了梦魇般的童年时光。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外交中,有互派人质的惯例,人质一般都由王室贵胄担任。秦、赵打打闹闹中,也互派人质,互相牵制。秦王嬴政正是在这种“制度”下落生在赵国邯郸的。

  秦王嬴政的祖父是安国君。那是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安国君为秦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其中一子名异人,因其母夏姬不喜欢,便成为人质派往赵国。此时,正是秦赵用兵之时,秦国数攻赵国,异人的处境可想而知,不仅没有受到礼遇,而且出门缺车少马,进门乏粮短薪,居处困顿,苦熬日月。

  有道是命运无常,有时作弄人,有时又眷顾人。就在异人前途一片暗淡之时,一个彻底改变他命运的贵人出现在他面前。

  这个人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本是濮阳(今河南濮阳县)人,在韩国经商,是家产千金的阳翟大贾。这一年,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见到异人,眼睛一亮,用他商人的精明眼光,看到了新的商机:“此奇货可居”。他要进行新的投资,新的交易。于是,吕不韦前往拜访异人,对异人说:“我能让阁下的门阔大。”异人以为他在取笑自己,便笑着说:“阁下还是先阔大自己的门吧。”吕不韦回答说:“您不知道,我的门,需等待您的门阔大后才能跟着阔大。”异人是何等聪慧之人,对吕不韦的话中之意立刻心领神会,这正挠到了他的痒处,便恭敬起来,急忙看座,与之深谈。

  吕不韦为异人分析了秦王室的形势:“秦王已老迈。太子爱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无子。您兄弟20余人,兄子傒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佐他。您居中,又不怎么受宠幸,久在诸侯间作人质。太子即位,您不能争得王位继承人啊!”

  异人无可奈何地说:“是这样,哪又该怎么样?”吕不韦说:“能立嫡嗣的人,只有华阳夫人。我吕不韦虽然贫穷,请允许我用一千金为您西去游说,立您为嗣。”异人感激不尽地说:“假如真如君策划的这样,请允许我分秦国与君共治之。”

  两人一拍即合,吕不韦立即回家作其父的工作。他绕着弯子对父亲说:“耕田得利几倍?”父亲说:“十倍”。他又问:“贩卖珠玉能赢利几倍?”父亲说:“百倍。”他再问“那立国家之主又赢几倍?”父亲说:“无数。”他说:“今费力耕作,不得暖衣,没有余食。而建国立君,泽可遗世。儿我愿往事之。”吕不韦的父亲同意了儿子的看法。从此,吕不韦弃商从政。

  吕不韦拿出五百金给异人,让异人去结交宾客。他又以五百金买奇异玩物,亲自带着西游秦国,通过华阳夫人姊,将这些物品献于华阳夫人,并进言,赞誉异人之贤,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日夜泣思太子、夫人,说:“异人也以夫人为天。”夫人大喜。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之姊,进一步劝说夫人立异人为嗣:“现在夫人虽然深得宠爱,但无子,如果不在繁华时早结诸子中的贤能者,举拔为嗣,等色衰爱驰时,再想进一言,能有机会吗?今异人贤,而自知中子不得为嫡,其母又不得幸,夫人诚以此时拔以为嫡,那么,异人无国而变为有国,夫人无子则变为有子,夫人则竟世有宠于秦矣。”华阳夫人认为说得对,趁机对太子说:“异人人特别贤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涕泣而言:“妾不幸无子,愿意得异人立以为嗣,以托妾身。”因求立异人为嫡王,安国君许之,与夫人刻玉符,约定以异人为嗣,而请吕不韦做异人的老师。

  吕不韦娶了邯郸美女,献于异人,不久生下儿子嬴政。这一年,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对此,《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这赵政在邯郸生活时期,正是赵、秦两个强国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他出生的前几个月,爆发了惨烈的“长平之战”,秦军大破赵军,坑杀赵国降卒40万。赵人对秦国充满刻骨仇恨。赵政作为秦国人质之子,从降临人世,就处在赵人的万分仇恨之中。公元前257年秦国再次大举攻赵。秦军主将王龁以强劲的攻势兵临邯郸城下,赵国危在旦夕。充满愤恨的赵国人准备杀死秦国人质异人。吕不韦急忙拿出金六百斤贿赂监守,使他和异人逃出邯郸,辗转回到秦国。异人穿着楚服去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高兴地说:“我是楚人,当将你作为我的儿子。”于是异人改名“子楚”。

  异人逃脱,激愤万分的赵国人便迁怒于异人的妻儿,要杀掉异人的妻儿解恨。赵政命悬一线。多亏得到赵国贵族的藏匿,赵政母子才得以活命。

  秦昭王于五十六年(前251年)卒,孝文王(即安国君)为王,立子楚为太子。这时,赵国才将赵政及其母赵姬送回秦国,这年,赵政八岁。第二年,孝文王卒,子楚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三年(前246年)卒,13岁的太子政立为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幼年在邯郸作为人质之子的经历,给他留下了太深刻的创伤,与赵国的恩仇情缘,成为他攻伐赵国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他在邯郸八年的生活,对他的人格和思想的形成——甚至对中国的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燕赵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战略中,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是赵。这不仅因为赵国是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诸侯,更重要的是秦王政复仇心理的体现。


  强赵衰落

  而这时的赵国,早已从诸侯争霸的顶峰滑落了下来,在和秦国的争锋中,落败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本来,在诸侯国中,最有实力与秦国争霸的是赵国。早在赵武灵王时,武灵王就把战略图谋的终极目标,定在了当时赵国争霸的最重要对手秦国身上。

  自公元前361年开始,秦孝公变法,国势渐强,开始向东扩张,占取了魏国的河西之地,拥有关中全域,东出函谷关,有侵吞中原之势。中原诸国开始抵御秦国东侵。公元前333年,武灵王之父赵肃侯依苏秦之议,与六国合纵抗秦,秦用公孙衍之谋,使齐魏攻赵,纵约瓦解。公元前326年,肃侯卒,武灵王即位。公元前318年,赵与楚魏韩燕再合纵,五国联军伐秦,战于函谷关,联军惨败。次年赵与韩魏再攻秦,仍为秦所败,赵兵被杀八万人,割西都(今山西省孝义县)中阳(今山西省中阳西)两地以和。

  此后,赵屡败于秦。屡战屡败,迫使赵武灵王不得不思考自己战略方针的失误,开始调整战略布局。 

  一方面,血的教训让他醒悟,指望和其他诸侯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靠不住,只有自图强盛,才能据有和强秦抗衡的能力。于是开始胡服骑射的变革。另一方面,秦国据有关中地区河山之险,由东攻秦,无地利优势,成功无望。必须改变进攻方向,只有从榆中(今陕西省榆林县)进兵,抄咸阳后路,方为攻秦上策。这样,就要先扫清西进路上的障碍,将被胡狄占据的西取榆中的必经之地云中、九原(今晋北长城外之绥南地区 ),纳入赵国版图。而首要扫清的最大障碍,就是不驯服、常给赵国制造麻烦,被武灵王视为心腹之患的中山国。

  一旦变革完成,就正式发动了大规模的征伐中山之战。公元前295年,赵国攻破中山国都灵寿,乘胜一路向北、向西进军,顺利攻占了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直到榆中,彻底扫平了西进攻秦的道路,造成了战略上对秦都咸阳的包围之势。

  在举朝欢庆巨大胜利的时候,踌躇满志的武灵王作出了一个重大、却又埋下祸乱之根的决定,传位于太子何,自号主父。武灵王此举的目的,是令其子治国,而自己则腾出手专心致志实行从榆中南下包抄秦国后路的终极战略目标。为此,传国其子后,武灵王亲自伪装成使者入秦,借以观察秦国之山川地形及其虚实。秦王觉得赵国这一使者状貌魁梧,怎么看也不像是臣子的气度,使人追赶,而武灵王已疾驰出关。就在武灵王万事俱备,就要实施自己的战略宏图时,不幸的事发生了,祸起萧墙,被他废掉的太子长子章发生兵乱,将武灵王困死于沙丘宫。

  武灵王死了,而他的不肖子孙们,连他开创的基业都守不好,更别说承继他十余年来处心积虑所谋划的图秦计划。他的一腔热血遂成泡影。赵国的后继国君,统驭无方,竟然屡屡听信谗言,排斥良将,自毁长城,致使中原强国赵国开始走上下坡路。赵孝成王时,就听信秦国离间之言,以纸上谈兵之将赵括取代老将廉颇,指挥和秦兵在长平交战,结果赵军40万之众被坑杀。后来,燕国乘危攻赵国,赵国不得已重新起用廉颇反击燕国入侵,在鄗大破燕军,乘胜围燕,燕国不得已割五城求和。但是,到了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悼襄王立。悼襄王也不喜欢廉颇,又以乐乘代替廉颇,廉颇一气之下出走魏国。

  廉颇在魏国,长时间闲居,魏国并不信用他。这时,赵国数次被秦兵围困。赵王这才想到了廉颇,打算重新起用廉颇,就派使者前往探视廉颇还能任用不。赵国使者见到廉颇,廉颇十分高兴,当着使者的面,一顿饭吃下一斗米,10斤肉,饭后精神抖擞地披甲跨马,让使者看他仍然可以驰骋疆场。这位使者回国复命,向赵王报告说:“廉颇将军虽然年老,尚能吃饭,但是,和臣坐着,一会功夫就上了三趟厕所。”赵王遗憾,廉颇老矣,不堪复用,就放下了召回廉颇的念头。昏聩的赵王哪里知道,这是使者在用假信息欺骗他。原来,廉颇的仇家、赵王的宠臣郭开从中作了手脚,用金钱买通了这位使者,才故意这样诋毁廉颇的。可怜廉颇,英武盖世的一代勇将,报国无门。楚国听到赫赫名将廉颇客居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到楚国为将。可是,廉颇念念不忘的是为赵国建功立业,在楚国毫无建树,终至客死他乡。

  就这样,赵国在和秦国的交锋中,屡吃败仗,不得不屈辱地割地求和,致使晋北、太原和晋南上党之地割让于秦国,失去了西部屏障,为秦始皇彻底灭赵,敞开了大门。


  滹沱决战

  秦王政十年,嬴政开始策划东进之策,首选进攻路线是由太原、上党出太行直扑赵国。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十一年),秦国利用燕赵两国交兵之机,派大将王翦、桓齮、杨端和统帅数十万大军,分两路大举攻赵。一路攻城略地,杀得赵兵积尸如山。不久,赵悼襄王“不得意而死”,其子赵王迁继立。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秦始皇又派桓齮率秦军出井陉,越太行,所向披靡,直深入赵国腹地,攻到滹沱河边今藁城一带。

  赵国君臣惊恐万状,急忙从防御匈奴的北部边境调李牧率师南下,抵御秦军。

  国难当头,李牧一路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南下,在滹沱河畔的肥垒(今藁城西南城子村)安营布阵,与桓齮的秦军展开了决战。

  这桓齮进击赵国数年,一路东进,大小战役数十起,屡战屡胜,所向披靡,那还把眼前的李牧放在眼里,以为还像以前一样,一个冲锋,赵军就会溃不成军,任他砍瓜切菜般地杀戮。所以,不屑于弄清李牧的兵力部署,就下令出击。

  这回,桓齮遇上了克星。

  李牧是何等人也,能轻易让秦军得手?这李牧,司马迁说他是“赵之北边良将也”,是赵国与廉颇齐名的著名战将,智勇双全。他在赵国北疆戍边十余年,所向无敌,曾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令匈奴单于闻风丧胆,十年不敢近赵的边城。此时,面对骄横无比、凶焰万丈的秦国虎狼之军,却沉着应战,避开秦军的正面攻击,却从秦军侧翼迂回,夹击秦军。奇兵突至,秦军毫无防范,立刻土崩瓦解,大败而逃。声称“常胜将军”的桓齮也被追杀得丢盔弃甲,只恨爹娘没多给他两条腿,总算没作了赵军的刀下鬼。但是,也无颜回秦国复命,便一路向北落荒而逃,到燕国避难去了。

  肥垒一战,李牧力挫强秦之师,使秦军遭到攻赵以来最惨重的失败,挽救赵国亡国之危。李牧因军功被封武安君。

  肥垒一战,挫败了秦始皇灭赵的企图。虽然损兵折将,但是,秦始皇并不死心,第二年,即公元前232年,就再发重兵攻赵。仍然是兵分两路,一路屯于邺(今临漳西南),一路出井陉,攻番吾(今黄壁庄水库)。李牧率军,于滹沱河迎战秦军,在番吾大破秦兵,使秦军再遭重创,退回井陉以西。

  这一下,打痛了秦军,也打醒了秦始皇,这才发现,赵国少了廉颇,还有个李牧。秦军又精心准备了几年,于公元前229年,集结了秦国最精锐的军队,把李牧作为重点攻击目标。由王翦、杨端和统帅,兵出河东,向井陉攻了过来。

  经过几年的交战,李牧认识到,井陉乃太行咽喉,是秦军东进的必然通道,扼守此处天险,便能拒敌于太行以西。于是,他和副将司马尚率师,进驻井陉,沿山筑垒,固守井陉,秦军的进攻屡遭惨败。

  秦军的屡屡败绩,使秦始皇发现,只要李牧在,灭赵就难。他不得不偃旗息鼓,只好等待机会,再图东进。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赵国遭受特大旱灾,民大饥。秦始皇以为时机成熟,便南北夹击,企图一举灭赵。秦始皇以王翦率上地兵东下井陉,以杨端和领河内兵北上围赵都邯郸。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经过数月浴血奋战,井陉天险成了铜墙铁壁,秦军终未东进一步。这进一步显示了李牧杰出的军事才干。

  李牧成了秦国东进灭赵的最大障碍,李牧不除,秦始皇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就会成为一场空梦。秦始皇处心积虑要除掉李牧。战场上讨不到便宜,就在战场外使手段,让赵国君臣起内讧,借赵王的刀,杀李牧的头。

  于是秦始皇派人,带了重金,贿赂赵王迁的宠臣,离间李牧和赵王。这个利欲熏心的奸贼不是别人,又是那个阻挠廉颇回国的郭开。昏庸的赵王竟然听信郭开谗言,马上下令罢李牧、司马尚的官,夺他们的兵权,派赵葱和颜聚接替李牧、司马尚。

  面对秦国虎视眈眈,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之时,李牧心系国家安危,拒不受命,坚持抗秦。可这正给郭开之辈以口实,借机诬告李牧叛反。赵王迁不顾大敌当前,不管军心民心,派心腹到井陉杀害了李牧,同时把司马尚投入监牢。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赵王迁此举,正是自毁长城,为秦军灭赵扫平了障碍。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率大军向赵国杀来。没了李牧,秦军如入无人之境,势如破竹,轻而易举地突破井陉防线,赵将赵葱成了刀下鬼,颜聚抱头鼠窜,仓惶逃往齐国。秦军长驱直入攻克邯郸,赵王迁生生做了秦军的阶下囚。

  攻破邯郸,秦王嬴政返回他的出生地邯郸,将其幼年在赵国的所有仇家及其母亲的仇家,全部坑杀。《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称雄战国诸侯国的都城邯郸,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

  赫赫有名的战国七雄之一、最有实力与强秦抗争的赵国就这样走下了历史舞台。秦赵决战定乾坤,为秦王扫平了统一中国的道路。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