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是茜草科栀子属常绿灌木,叶子翠绿的革质,花白色,是香气袭人的那种香。南方就种在街边或者院子里,北方只能种在花盆里。家里有一盆正开花的栀子花,其香会让你有醉生梦死的感觉,太香了。

  栀子还有几个很形象的别名,越桃、支子花、玉荷花、白蟾花,看名字就能想到花的样子。

  栀子花的栽培历史也算很久远了,至少有一千年以上。以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询为主编撰的类书《艺文类聚》记载:“汉有栀茜园”。说明那时栀子花已经是园林花卉了。

  栀子花入诗的最早记录是在南朝时期,梁朝·简文帝萧纲写过《咏栀子花》:

  素华偏可喜,的的半临池。

  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

  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

  萧纲做皇帝不怎样,被叛臣侯景害死,但在文学上的成就一直被人称道,他的文学功绩主要是创立了宫体诗。主要是主张"新变",主张修辞,主张美文。

  这首咏栀子花的诗其实简洁明快,看不出需要修饰。

  栀子花因其白色素净很得我的喜爱,有不少花儿临池开放,别有一番韵味。看那洁白的样子好像霜裹了叶子,雪封住枝条,说不出的冰清玉洁。此时太阳落山了,若有若无的光影照在花上,花和花影随风吹过忽合忽离,甚为动人。

  看来萧纲很喜欢栀子花,栀子花在他眼里冰清玉洁,但他的朝廷却风雨飘摇,自己都难保,不知他喜欢的栀子花在他死后还继续“的的半临池”吗?

  还是到唐朝看看吧,那里的栀子花也许没有萧纲身后的凄凉。

  先看王建的《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王建是中唐时期人,出身寒微,当过小官,还从军塞上,写平民百姓比较多。

  这是王建来到一处山村写的田园景致。很是迷人,村子不大,雨里看去只有鸡鸣的一两家。竹溪旁的村路有石板桥越过溪水斜斜搭着,有顺随自然的无意。婆媳想唤着一起到水边浣蚕,何等的和睦亲切,只有我这样的闲人在大家都劳作忙碌的时候,静看院中盛开芳香馥郁的栀子花,何等的惬意,岂不是现世的桃花源?

  这样的栀子花好,在花香中劳作,历来难处的婆媳关系在有栀子花开的村落竟然是如此和谐,如此亲昵,你敢说没有栀子花香的作用吗?

  越过杜甫的《栀子》:“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看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

  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

  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

  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

  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栀子花的花期很长,5、6月开直到8月,夏季花少,所以即使是蜀国此时花也不见了,只有越桃——栀子花正开。那素雅的颜色好似玉树,那花香好似天上来。你我有相投的意趣,何必担忧落叶的催促。高洁的人何时都是高洁的,何必借寒梅的风姿呢?

  显然在刘禹锡的眼里,栀子花是高洁的,花似玉树,香来天界,玉树琼花的品格,何等高贵,这样,栀子花就在它的历史上有了崇高的地位。

  我想在此落下栀子花的帷幕最好,何必等到伤心时呢?


  附录:

  唐·杜甫《栀子》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

  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

  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