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寿县有据可考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特大洪水。第一次发生在1931年,当时是房屋倒塌,畜死人亡,惨不忍睹;第二次发生在1960年,据延寿水利志记载:“蚂蚁河延寿镇南防洪堤决口13处,全县40个自然屯被淹,淹死2人,马5匹,为解放后第一大水年”。这两次洪水相隔三十年。令人惊奇的是:三十年之后,1991年7月下旬延寿发生了第三次特大洪水。历史竟如此巧合!
  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今天毕竟不同于昨天。尽管又是三十年一遇,甚至它的规模、强度和持续时间都远远超过上两次特大洪水,但在英雄的延寿人民面前,洪水终归被驯服。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英雄的24万劳动人民,以罕见的气魄和胆略,以超人的智慧和力量,用汗水、用鲜血、用延寿精神,筑起了一道抗洪抢险的钢铁长城,谱写了延寿人民抗洪史上一曲惊心动魄的壮丽凯歌、
  7月21日以后,由于连降暴雨,山洪肆虐,全县境内大小河流河水暴涨。站在防汛指挥部的四层楼顶眺望,延寿城外东、西、南三面,无情的洪水铺天盖地。目光所及,一片汪洋。面对洪水的挑战,延寿人民没有被吓倒。我们组织了500支抢险突击队,动员了15万人昼夜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
  7月23日、24日,县委连续召开了两次抗洪紧急会议,周密安排和部署之后,6个班子领导分赴15个乡镇指挥作战。其中确定了3个主战场:一个是山河灌区渠首保卫战,一个是蚂蜒河长堤保卫战,一个是盘龙大坝保卫战。在这三个战场当中,又以山河灌区渠首保卫战和蚂蜒河大堤保卫战更为关键。这两个阵地如果失守,不只是几万亩良田被淹,而且县城内5万多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价值数以亿计的各种设施都将毁于一旦。因此,县委书记李洪超、县长徐志文、副县长刘同富、张东辉、尹太,武装部政委邱振东等同志都亲临这两处战场坐阵指挥。
  7月23日,蚂蜒河水以每小时1厘米的速度上涨,流量达到每秒599立米,水位达97.30米,距离警戒水位仅差20厘米。县防汛指挥部一面监视水情,一面组织抗洪抢险突击队,在人力、物力方面做好了种种应急准备,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个个精神饮满,严阵以待。
  7月24日,下起了瓢泼大雨,蚂蜒河水以每小时2厘米上涨,流量达到每秒1000立米,水位陡然升到98·59米,超出警戒水位1.09米。一些险工弱段开始出现渗漏。县委书记李洪超同志当机立断,发出了紧急动员令,一面组织抢险队护堤修堤,一面组织人力转移危险区域近千户居民。从这一天起到7月27日止,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及数千名党员干部一直顶风冒雨奋战在12.5公里的长堤上。
  1991年7月25日,是延寿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这一天,24万延寿儿女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经历了一场血与水、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早晨八点,蚂蚁河水流量达到每秒1560立米,水位达到98.77米,超出警戒水位1.27米。河水仍以每小时2.4厘米的速度猛涨。
  午后三点,蚂蜒河第一次洪峰来到了。流量达到每秒1770立米,水位达到98.94米,超过警戒水位1.44米!此时此刻,堤防低洼处随时有洪水漫堤的可能,大堤上多处出现渗漏和滑坡,整个12.5公里的长堤处在危险之中。
  面对大自然的疯狂挑战和洪水的肆虐威胁,延寿儿女没有屈服,更没有被吓倒,而是以恢弘的气势,以决战决胜的姿态,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投身到了县城保卫战的壮举之中,伟大的延寿精神在这场壮举中得到了体现和升华。
  县城保卫战首先在山河灌区渠首打响了。山河灌区渠首位于延寿县城西南,渠首从西到东贯穿整个城区。如果渠首堤防被毁,那么汹涌的蚂蜒河水就会沿灌区居高而下,包抄延寿县城的后路,不仅要冲毁水利设施而且会溢出河道淹没两侧大片民房、工厂、商店、机关和学校,后患无穷。因此山河灌区渠首是抗洪的重要战场之一。县委把保卫山河灌区渠首工程的重任交给了人武部政委邱振东同志。当时邱振东同志正患重感冒,发着高烧,但他全然不顾自己的病痛,揣上几丸药就上了抗洪抢险一线,在山河灌区渠首他一干就是四昼夜。7月24日,他带领林业、粮食系统职工冒雨苦战了一天,把120米长,3米宽的险要堤坝加高了40公分。为了迎战洪峰,确保延寿县城的安全,7月25日,300名职工又奋战在这里。一夜大雨把新筑起的坝顶浇成了“大酱缸”,一脚踩下去,稀泥就没到膝盖,一抬脚鞋就陷在泥里。酱缸路不可怕,邱振东同志二话没说,脱下鞋,扛起盛满泥土的编织袋就踏上了这条泥泞之路。在他的带领下,300多名抢险队员赤着脚争先恐后地背起沆重的草袋,踏着泥泞抢筑渠堤。年过半百的徐英、徐杰二兄弟不顾体弱多病,象小伙子一样争先恐后地把装满泥土的编织袋背到险处。徐英身体特别不好,林业局领导让他在家留守,他说啥也不肯,硬是上了抗洪一线,这些舍生忘死的抗洪者是全县15万抗洪大军中普通民众百姓的真实缩影。有了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干部和群众,延寿有什么惊涛骇浪不能战胜?中午,饥渴疲劳的抢险队员正要吃午饭,洪水的来势更凶猛了,灌区渠首低洼地段有10几米堤段眼看就要过水了,情况十分危急。汛情就是命令,300多名抢险队员顾不上劳累和饥渴,又开始了新的战斗。此时,老天好象故意与延寿人民过不去似的,顿时暴雨倾盆而下,只一两分钟,邱振东和300多名抢险队员浑身上下全浇透了,可是大家全然不顾,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拼命也要把洪水挡住。风雨更大了,洪水在以每小时五公分的速度上涨着,可苦战了七个多小时的抢险队员仍在泥泞的堤坝上奋战,看着那一个个被泥水模糊的身躯,望着那些踉踉跄跄的脚步,邱振东同志果断地下达了“第二梯队上”的命令,不到一刻钟110名基干民兵和30名人武干部组成的抢险突击队冒雨乘车赶到了。140名第二梯队的抢险队员仅穿背心短裤赤脚投入了紧张的战斗。洪水在一公分一公分地上涨,渠堤也在一寸一寸地增高,队员的干劲一会比一会大。在洪峰到来时刻,在最危险的40米堤段上筑起了宽60公分,高70公分的挡水堤。在众志成城的抗洪英雄脚下,渠首保住了,邱振东同志如释重负,望着在险段冲锋陷阵的生龙活虎的基干民兵和人武部的同志们,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蚂蜒河12.5公里长堤上,扣人心弦、令人难忘的场面,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上午八点,当河水暴涨时,大堤多处险象环生。消息不胫而走,汛情就是命令。邮局领导马上赶到大堤,半小时架起无线电台;物资局职工迅速送来了铁线;县社送来了草袋子;林业局送来了打桩木材;交通局动员了所有车辆开到堤坝下待命;就连许多个体运输户也都辞退了雇主,到大堤上请战;县城内职工群众闻汛而动,半天时间捐献了28862条编织袋……
  一种无私奉献的美德,一种同舟共济的共产主义协作气氛,一种誓死保卫大堤、誓死保卫县城的拼命精神,充溢着整个大堤,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7月25日下午,保卫县城的攻坚战在蚂蜒河大堤亚麻厂泄洪闸处拉开了帷幕。亚麻厂泄洪闸是今年修建项目,由于汛期提前,闸门尚未完工。为抵御洪水,人们在闸门基础外垒起了拱形围堰。此时无情的洪水卷着白沫一浪接一浪地向围堰扑来,水面离围堰顶端不过30公分。在湍急汹涌的洪水冲击下,围堰十多处渗水,有几处竟象喷泉一般,此时,围堰危在旦夕。如果堰毁堤断,数千亩良田将被洪水吞没;在东侧大堤上奋战抢险的千余名职工干部将被滔滔洪水包围在3华里的堤坝上,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下午3时,洪峰提前到来。围堰大堤有两处险段倾刻就有被冲毁的可能,这时一些人慌了手脚,自行后撤了。在这情况危急、必须立即决策的千钧一发之际,县委书记李洪超同志火速赶到了这里。是后撤还是继续抢险?如果撤退大堤势必决口,滔滔洪水就会吞噬县城,十几家工厂就要停工停产,数千户居民就要无家可归,防汛大业就会毁于倾刻之间,但是这样可以保证大堤上数千名群众生命安全。由于大堤设计能力不足,主观也尽到了力量,即使有这样的后果,上级也不会怪罪李洪超同志,群众也会理解的。如果坚决抢修,那就要冒着极大的风险:成功,则县城、人员俱保;失败,则县城人员俱损,后果不堪设想。
  责任重大啊!在这关键时刻,李洪超同志置个人荣辱于不顾,当机立断,要尽最大努力保住县城,保卫人民生命安全。他在听取了水利技术人员意见之后,果断地下达了“死保大堤”的命令。为了防止由于少数群众自行撤退动摇抢险军心,李洪超同志一边大喊:“任何人也不许后撤”,一面向空中鸣枪示警。县委书记那坚毅的神态,稳定了人们慌乱的情绪;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坚定了人们抢险保堤的信念;那清脆的示警枪声统一了人们奋力筑坝抢险的行动。刹那间人们由慌乱转为镇静,由撤退转为进攻,由被动转为主动,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抢险大军。为解决抢险急需泥土而险段附近又没有土源的问题,李洪超同志急中生智,在大堤上组织了传运泥土的队伍。这支队伍从四五百米外将沙袋传到抢险地段,一小时就传递了10000多袋。
  下午4时,险情更为严峻。在洪峰的冲压下,围堰凸形顶端轰地一声变成了凹形,围堰与大堤结合部位泥沙俱下,出现了严重滑坡,抢险处水流湍急,一个个沙袋扔下去,犹如泥丸一般打个滚便被冲得无影无踪了。抢险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这时大堤上又传来了李洪超同志洪亮的声音:“挂衔的都到前面来"。随着这声呼喊,四五十名科级干部从抢运编织袋的队伍中挺身而出,向抢险地段奔去。当这些科级干部赶到摇摇欲坠的围堰时,只听副县长张东辉同志大喊一声:“科级干部跟我上”就率先扛起装满泥土的编织袋冲到围堰下,于是科级干部们也都不约而同地跳到摇摇欲坠的坝下,用身体顶住了忽悠忽悠往北倾斜的堤坝。此刻,县委书记指挥若定的坚毅神态,县长以身作则的行动,科级干部们用血肉之躯筑成的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传送泥土编织袋的数千名抗洪大军的整齐阵容,勾勒出一幅延寿人民气吞山河的抗洪抢险的绚丽画卷,奏响了一曲人定胜天的进军号,树起了延寿人民抗洪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在延寿人民抗洪抢险最紧张的时刻,松花江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沈萃华同志、地委纪检书记刘殿文同志、行署秘书长郭祥才和水利局局长周晓林同志亲临最危险的堤段,看望抗洪大军并对抗洪工作给予指示,这一消息不胫而走,极大地鼓舞了抗洪抢险的群众。地区水利局、农委等单位的领导也到抗洪第一线亲自领导和指挥。
  此时此刻,蚂蜒河桥东北岸的抗洪斗争也在激烈地进行着。这里违章建筑的棚厦群严重阻碍堤防建设。洪峰通过时,洪水极有可能从这里进城,后果不堪设想。副县长刘同富坚决执行县六个班子的决议,排除干扰,果断指挥三台推土机清理棚厦,修筑新堤。在延寿镇党委的大力协助下,仅三个小时,200米长的新堤终于抢在洪峰到来之前筑成了。
  从下午三点洪峰到达时起,长堤上7000多名干部群众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同洪水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站在水中打桩护坡,许多人不顾疲劳和病痛,坚持着背土传袋,出现了水涨一分,坝增一寸的感人场面。
  洪峰持续了两个小时,人们也拼搏了整整两个小时。 在这两个多小时当中,县委书记李洪超同志以顽强的毅力抗御着高血压病的袭扰,坚持在摇摇欲坠的险堤上指挥。头晕得不行,就掏出几片药吞下去,一直坚持到底;县长徐志文同志患有严重的小腿遇凉脱臼病,在大堤眼看就要被洪水吞没的紧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纵身跳进了浊浪翻滚的洪水之中,硬是带病在洪水里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副县长张东辉、宣传部长潘福生等许多同志也都是在打桩护坡的最前沿渡过了艰险的两个多小时。
  在这两个小时当中,人们顾不上休息,连送到嘴边的饮料也顾不上喝。人们打乱了建制,不分官兵,不分男女,面对困难互相鼓励,面对送来的食品互相推让,人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战胜洪水,保住县城,,保住家园!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这是真正的集体主义精神!
  下午5时,持续两小时之久的洪峰终于回落了3公分。当副县长张东辉宣布这一喜讯时,堤上堤下的防汛大军顿时沸腾起来。人们为群策群力战胜三十年一遇洪水而兴奋,为上下一心打胜防洪抢险攻坚战而自豪,更为在抢险的决战关头,县委的坚强领导,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广大群众的献身精神而骄傲。在兴奋、自豪和骄傲之际,人们看到了延寿的希望,憧憬到了延寿光彩照人的未来,人们抢险的劲头更足了。
  7月26日下午,水位降到98.37米,低于危险水位0.13米。   
  7月28日下午,水位降到警戒水位以下。
  就这样,历经四天四夜的艰苦斗争,延寿县城保住了!延寿县城的工厂、学校及一切重要设施保住了!延寿县城五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保住了!这场抗洪战斗,以洪水的退却,人民胜利而告结束。
  在回顾延寿人民抗洪斗争光荣历史的时候,我们的目光还应投向蚂蜒河的上游和下游。因为在这些地方,在县委和当地乡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乡村干部和共产党员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也谱写了战天斗水的新诗篇。
  平安乡。7月22日,由于公路桥梁被洪水冲毁,交通中断,县委常委、县纪检委书记金秀吉同志乘船来到这里。从这天起,他便和平安乡党委的同志共同挑起了抗洪抢险的重担。
  盘龙灌区是这个乡抗洪抢险的险工弱段。为迎战洪峰,金秀吉同志和平安乡党委书记程万昌同志7月24日亲临一线指挥盘龙灌区保卫战。这一天,平安乡出动40名乡干部和300多名群众死看死守在盘龙大堤上。一天时间他们就把5000个草包加固在堤防上,把一华里长的险段加高了半米。25日凌晨4时蚂蜒河洪峰通过这里,在翻卷的洪水中,猪、鸡、鸭顺流而下,洪水一公分一公分地吞噬着堤坝,眼看500米险段就要被吞没,形势一触即发。如果大堤一开,蚂蜒河道就要南移,平安乡14个村屯和和延安乡的4个村屯就要被淹,蚂蜒河大堤也将被冲毁。程万昌同志斩钉截铁地说:“宁可延寿县少了平安党委,也要把大坝保住,就是400人一字排开,也要把洪水挡住!”这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一名人民公仆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这鼓舞士气的动员会表现了我们党员干部的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听了这感人肺腑的语言,我们的群众还有什么理由不迎难而上呢!于是400多名抢险人员在金秀吉书记的指挥下在齐腰深的积水中背土、抬袋子。河底的沙石荆棘扎伤了脚,人们不觉疼,土袋子压弯了腰人们不觉累,人被洪水冲倒了爬起继续干。在平安乡抗洪抢险最紧张的时刻,邻乡乡长阎全带领200名援兵来到平安,两路抗洪队伍相逢在大堤上。延安乡人民的大公无私的精神,激励抗洪队伍的斗志。工程在进展,大坝在加高,硬是凭着这股拼劲,仅用5个小时就完成了三天的工作量,终于战胜了肆虐的洪水,保住了盘龙大坝,为平安乡谱写了一曲抗洪的胜利凯歌。
  加信镇。7月24日,县委副书记邵文信同志绕道方正赶到这里坐阵指挥。他和党委一班人精心制定了抗洪抢险的应急方案。利民村地处蚂蜒河和亮珠河的交汇处,地势低洼,受洪水威胁很大,洪峰到来之前,村民人心惶惶。在这关键时刻,党支部一班人从早到晚,冒着生命危险,划船察看灾情。他们走门串户动员村民搬迁。有几户老年农民故土难离,说啥也不肯转移。邵文信书记听说后,急忙赶到,进行耐心地说服工作,终于使全村人顺利转移到安全地带。7月25日,长发屯进水,邵文信书记在齐腰深的水中趟了三华里赶到那里察看村民转移情况。7月26日蚂蚁河洪峰到达加信镇,当电站眼看要被洪水冲毁的危急关头,邵文信同志与镇领导邹占军同志当机立断带领群众毁堤泄洪,保证了电站。
  洪峰到来时,洪水出槽将直接威胁贮藏一万吨粮食的加信粮库和加信镇一千余户居民。坐阵指挥的副镇长谷安福果断决定在福安屯南扒口泄洪。这一措施,保住了粮库和千余户居民,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朋友,不用多举例,你也可以想象出:在抗洪抢险的战斗中全县十五个乡镇,哪一乡没有这样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哪一镇没留下我们党员干部的高大身影,哪一处没留下群众抗灾自救的动人场面。
  朋友,用不着再举例了。从我上述介绍中你可以看出:我们县六个班子的领导不愧为人民的公仆;我们的党员干部不愧为人民的表率;我们的人民不愧为战天斗地的英雄汉。
  洪水虽然消退了,但是这场波澜壮阔的抗洪斗争却使延寿人民受到了深刻启迪。在这场与洪水的殊死搏斗中,县六大班子齐心协力奋战洪水的豪迈气慨和县委一班人临危不惧稳定全局的核心作用,给全县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县委书记李洪超统领全局力挽狂澜的指挥才能;武装部政委邱振东稳如泰山敢找善拼的猛将风格;县长徐志文、副县长刘同富、张东辉、尹太、宣传部长潘福生不辞劳苦,身先士卒的拼搏精神;县委副书记邵文信、县纪检委书记金秀吉果断决策的胆略和独立指挥的能力;县委副书记李复华忠于职守运筹帷幄的大将风度都深深地感染和激励了全县广大党员群众,全县人民为六大班子精诚团结、动作协调而高兴,更为县委一班人的坚强领导,成熟指挥而挟慰。
  1990年2月在县第十届党代会召开的时候,县政协赠送了这样一副贺联:领导核心坚强,延寿大有希望。这次抗洪斗争就是一场严格的考试。这场考试,雄辩地证明,延寿县委不愧是全县人民坚强的领导核心,广大人民群众对县委越发信任了,对延寿的未来更加坚定了信心。我们坚信,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县六大班子密切配合下延寿县的各项事业一定能有灿烂的明天。
  在这次与洪水顽强的搏斗中,每当抗洪抢险进入决战关头,各地人民群众都亲眼目睹那么多共产党员、那么多党的干部在舍生忘死地拼搏着。那一幕幕动人的场面曾使许多人热泪盈眶,在群众的心目中,党的形象顿时高大了许多,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在不知不觉中融洽了许多。洪水过后,六团镇的一位农民向村党支部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他这样写道:“十多年来,从周围的党员身上很少看到有什么好的东西值得我学习,心里也一直没有入党的念头。但是,今年的抗洪斗争使我看到,还是共产党员好,所以,我要求入党。”那些被乡村干部和共产党员冒死从洪水中解救出来的群众对党组织更是充满了感谢之情。他们从内心深处由衷地发出:“爹亲娘亲不如共产党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的强烈呼声。“老百姓的嘴是无字的碑,白是白来黑是黑”。人民群众这些朴实无华的赞美之词实际上为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做了称心如意的鉴定。这场洪涝灾害给延寿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40.5万亩耕地被淹,998间房屋被冲毁,直接经济损失达6898万元。但是受灾的群众并没有悲观,并没有失望,更没有对生活丧失信心。因为在抗洪斗争的峰口浪尖上,他们看到了各地党组织是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看到了广大党员干部是怎样奋不顾身一心为人民的,看到了各级政府是怎样把群众冷暖病苦挂在心头的。他们由衷地感到,共产党员是信得过的,共产党员是过得硬的,人民政府是靠得住的。靠共产党、共产党员和人民政府,他们一定能够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我们相信,这些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一定能带领全县人民克服各种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
  在这场与洪水的艰苦搏斗中,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同样考出了好成绩。哪处抢险战斗,人民群众不是踊跃参加?那些为顾全大局做出自我牺牲的农民们,尤其令人可亲可敬。青川乡北宁村农民王孝天承包了青川水库。在洪峰到来之前,为了四个村屯的安全他毅然开闸放水,自己的田淹了,上千斤的鱼跑了。为保护玉河乡几个村庄和延寿县城的安全,靠山屯农民开闸淹没了洒过汗水、寄于希望的3000亩良田。这样不胜枚举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怎能不令人对延寿人民肃然起敬!我们确信,只要紧紧依靠全县广大人民群众,那么就一定能征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
  抗洪抢险斗争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我们的群众是最好的群众,我们的党员是最好的党员,我们的干部也是最好的干部!我们就是依靠这些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才以只能抵御十年一遇洪水的堤坝硬是战胜了三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没伤一人一畜,创造了延寿人民抗洪史上的奇迹。
  对此,行署专员沈萃华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延寿县在经济困难、防洪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保住了县城,没有出现人畜伤亡,团结致战胜了第一次洪水袭击,显示了延寿人民的巨大力量。”
  不错,延寿人民自有回天之力。既然勇敢的延寿人民在与特大洪水的搏斗中能够舍生忘死,奋不顾身,那么毫无疑问,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的延寿人民一定能战胜洪涝灾害带来的各种困难,夺取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新的胜利。经过艰苦的努力,一定能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用辛勤的双手把延寿大地建设得更加美好。
  抗洪精神永存!延寿大有希望!


  (注;1991年9月,遵照县委书记李洪超同志指示,笔者撰写此文。1991年10月,此文用于松花江地区县市巡回宣讲。笔者时任延寿县防汛指挥部成员、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封面 :2019年8月,笔者在木兰县松花江桥留影     周星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