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是鼠李科枣属落叶小乔木,小也能长到十来米高。

枣树是中国原产,枣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句“大红枣儿甜又香”就解释概括了枣子的特点。现今枣子的品种不下700余种,就是久远的过去品种也不少。

就拿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为例,介绍了很多枣的种类,比如,壶枣、要枣、白枣、酸枣、齐枣、羊枣、大枣、填枣、苦枣、无实枣等等。

汉代《西京杂记》记录的枣更有趣,弱枝枣、玉门枣、西王母枣、青花枣等等。

《周礼》、《仪礼》、《礼记》都讲述了枣的使用及使用方法,比如祭祀、送礼、做枣圃等。《战国策》说:“北有枣栗之利……足食于民”意思是枣在中国北方的重要作用。也就是“木本粮食”的意思。《韩非子》则记载了秦国饥荒时用枣栗救民的事。

还是拿诗歌说话,《诗经》中就提到了枣。《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大意是:六月里吃李子和野葡萄,七月里煮冬葵和大豆。八月里打枣,十月里收稻。酿好春酒,给老人祝寿。

好一派农忙景致,辛苦又欣喜,是收获的季节。枣子只是一种,但是最甜蜜的一种。在没有甘蔗的中原地区,枣子一定是最让人愉悦的果实,那是甜蜜的味道,是让人忘记忧愁的味道,是收获的味道。

即使有了各种甜味的当代,枣子依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获取甘美味道的途径。枣子依旧是五月端午粽子中最重要的材料,依旧是北方过年蒸花馍喜庆的象征。依旧是婚庆喜宴中最美好的寓意——早生贵子。

关于枣总是让人想起甜蜜,想起美好,想起岁月悠长。

还是到唐朝看看那时的枣子有多甜。

让人吃惊的是这么甜美的果实竟然入诗很少,比起竹子、柳树、杨树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是枣子引不起诗人浪漫的情绪?是枣子带不来伤春悲秋的气氛?不追问了,少归少,总是有。

李欣《送陈章甫》: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李欣是唐早期的诗人,开元进士,很有才学,但仕途并不得意。他的此首诗送别友人陈章甫才学更高,更不得意。所以他俩颇为相得,互相理解。

农历四月大麦发黄,丰收在即,枣花也已经开放,空气中散发着温馨甜蜜的芳香,桐树叶子长得蓬勃健旺。青山依旧在,早晚都相见,出门的马儿长声嘶鸣似乎是激发人思乡的情绪。

接着李欣着实狠狠的夸奖了老友陈章甫,胸怀坦荡、气度不凡、满腹经纶、气节高尚等等。

你我一样心境,一样情怀,你没有归家,我为你感叹。知道你家乡的故交很多,昨日你已经罢官,今朝他们待你如何呢?

李欣看待官场的失意比大部分人豁达的多,从此诗就可以看出,他和他的友人虽然都官场不得志,但并没有看世间就黑暗无边,反倒能欣赏到自然蓬勃的状态,大麦黄、枣花开、桐叶旺,每一种都欣欣向荣。大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无所畏惧。他们都隐居了,过自在逍遥的生活。李欣唯一担心的是朋友的故交会不会势利眼,因为朋友已经卸官怕被人冷落。

其实不用担心,官都可以罢,还怕世情的冷暖吗?更何况世情本就是势力的。安之若素就好。

再一首写到枣的诗是杜甫的,可以理解,他是最关心现实的诗人之一。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是杜甫劝说吴郎的一首诗,杜甫把草堂让给了吴郎,吴郎就“装修”草堂,为草堂扎起了篱笆,按说这也无可厚非,但他这一举动却影响了看似不相干的人,一位年老的寡妇。这寡妇就是靠扑打原杜甫院内的枣子度过艰难岁月的,如今扎上篱笆,老妇人无以为食,这样吴郎的行为就有说的了。杜甫这样劝他:

我就是因为西邻老妇人无儿没有食物才任由她在咱草堂院子里打枣的。要不是她穷到极致怎么会做这样的事呢。正是因为如此,我怕她恐惧反倒对她亲善。

你来了那老妇人本就内心有提防,你再扎上篱笆就更像真的提防了。她已经被官府的征赋逼到赤贫,再一想现在的时局兵荒马乱实在让人心寒忍不住泪沾巾。

这样的劝说令人动容,怎能不接受呢?接受不了的是日渐衰败的国家,可杜甫以及吴郎又能怎样呢?所能做的不过是让那无依无靠的老妇人能打枣果腹,如此而已。

枣子出现在这样的场景令人心寒。寒到忘记了枣子的甜美,此时的枣子哪里是为了享受,是为了救命啊。枣子是好枣子,动荡的社会怎么能说好呢?

感谢杜甫,感谢枣子。

你懂。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