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柳叶嫩绿,杏花绽放,窗内暖意洋洋。徜徉于齐鲁体育名人堂内,望着那些凝聚着荣誉的奖杯、照片,激情与自豪溢满了内心。弘扬体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里,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地方。

蓦然,一张黑白照片映入眼帘,在山东走出去众多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中,是那么的醒目。岁月沧桑,60过去,人们却不会忘记,这个与毛主席握手的姑娘。1615259297157410.jpeg那一刻,欢声雷动,那一刻,注定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瞬间。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在初冬的暖阳与全场观众屏住的呼吸里,一脚穿鞋、一脚赤足的她,高高跃起,如同飞燕,越过1米77横杆。1957年11月17日,一个令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此时的中国,年轮不足10岁。

这一跳,使她成为新中国乃至全亚洲,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田径拿下世界纪录的第一人。

冠军,今天看来,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而在建国之初,国人多么渴望有一天,五星红旗能够伴着国歌,在世界赛场升起。因为站起来的儿女,期盼着洗刷掉旧中国带给华夏民族不堪回首的记忆,体育如同其他一样,满篇写满两个字:屈辱。诺大中国,3次参加奥运会,竟没有任何项目进入决赛,被外国人讽刺为“东亚病夫”。

她叫郑凤荣,生于山东济南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早逝,在卷烟厂务工的母亲辛苦拉扯着她和弟弟。1945年,8岁的郑凤荣进入刘家庄小学,并从此开始了她的体育情缘。

小时候的郑凤荣性格豪爽,活泼好动,像个男孩子。因为学校里有个两百米跑道的体育场,她便对田径感了兴趣。还因为她瘦高腿长,弹跳好,小小年纪便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天赋,被体育老师薛斌器重,着力在跳高方面培养,从此与跳高结缘。上了立达中学,经常代表学校到省市参加比赛,慢慢地有了自信,取得了一定成绩。

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的郑凤荣,与同时代的青年人一样,深深知道为国增光的含义。这个有着天生不服输性格的姑娘,因生活艰苦,训练都光着脚,比赛时一双鞋子轮流穿。尽管如此,她依然快乐着,和伙伴们一起,训练生活,期待着捧回奖杯。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号召全国选拔人才。由于郑凤荣1952年获得山东省女子跳高冠军,入选山东省田径队,又在第一届华东区田径运动会崭露头角。次年,她被选入国家队,由黄健教练执教,开始了职业运动员生涯。

国家队条件同样艰苦,器材简陋,跳高杆是竹竿,落地是沙坑。训练场地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电风扇、空调,队伍只能在南北城市辗转训练。晚上训练光太暗,就在竹竿上系个白手绢。

国家田径队100多人,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出早操。16岁的郑凤荣荣早早醒来,穿好衣服在被窝里等着,集合哨一响,她总是头一个跑出去,从不迟到。

她像男运动员一样,坚持大运动量训练,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每周训练4到5次,郑凤荣曾每周多达11次,每次4到5个小时,运动量比世界女子高水平运动员几乎多出一倍。有时候,晚上看不见横杆了她还在继续跳。由于训练量大,膝关节受伤,一度不能跑和跳。她就坐在草垫子上,进行腰腹肌和上肢的训练。舍不得穿从苏联定做的跳高鞋,平时训练就光着脚跑跳。时间长了,觉得一只脚穿鞋更轻盈。

凭借个人拼劲和教练的指导,郑凤荣成绩快速提升。1954年全国大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女子跳高冠军,并打破全国纪录。两年后,成功跳过1.61米的高度,平了全国纪录,成为我国第一个跳高运动健将。1957年,在柏林的国际田径比赛中,她以1.72米的成绩荣获冠军,跨入世界女子跳高先进行列,并在之后接连跳过了1.73米、1.74米和1.75米。1615259338347481.jpeg

郑凤荣最难忘的,是当年的10月20日,周总理专程到北京体育学院观看郑凤荣的跳高比赛,一心想跳好的郑凤荣有些紧张,试跳1.75米失败。接见郑凤荣时,周总理拿着一束鲜花,与郑凤荣合影。郑凤荣说:“总理,我没有跳好。”周总理勉励她说:“你跳得很好,你还年轻,时间还长着呢,以后你一定能够打破世界纪录,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但会有郑凤荣,还会有张凤荣、李凤荣”。

27天之后,周总理的鼓励成为现实,郑凤荣成为第一个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中国人。从此,郑凤荣将周总理的鼓励铭记在心,那张与总理的合照和话语,成了郑凤荣在此后的体育生涯里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郑凤荣的一跳,震惊了国人,也震动了世界。美联社惊呼:“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以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六亿中国人不会永远是落后选手了。”塔斯社称她为“新中国体育的报春燕”。

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像雪花一样飞来,数以麻袋计。她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常被邀请出席国宴。

  

郑凤荣无疑就是那个时代中国体育人的缩影,同陈镜开、容国团等人一样,那一代体育人很单纯,他们的目的就是刻苦训练、为国争光,这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16岁,或许知道的道理不会很多,但有一点,郑凤荣是刻在骨子里的,那就是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人民当家做主,自己一个穷孩子,更不可能代表国家比赛。

随着年龄增长,使她懂得了更多道理和怎样做人。那时,队里经常组织学习,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等书籍,对意志品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作用。

她几乎把训练和比赛看做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祖国,在她心中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

“天上没有掉馅饼的,成绩、信心和稳定的发挥,都建立在平时训练的基础上。”郑凤荣认为,吃苦是最大的秘诀。同时,科学训练和创新也很重要,不然永远也不可能超越。

自然,超越别人与超越自己都是不容易的。破世界纪录以后,为了再创佳绩,郑凤荣用了6年时间,又将自己的成绩提高了一厘米。而这一厘米,不知凝结了她的多少艰辛与汗水。

很多人认为,田径是枯燥乏味的。而郑凤荣却认为那是一种乐趣。“在宽阔的田径场上,和大自然在一起,艳阳高照,刮风下雨,我们都在一起。所以,我们都很健康。跳高这个项目有观赏性,运动员的身材修长漂亮,不像舞台上的模特,运动员是健康的美、自然的美。”1959年,邮电部发行“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邮票,郑凤荣的剪子跳格外潇洒漂亮。

“文革”到来, 郑凤荣被停止了一切训练和工作,无休无止地写检查、作汇报、挨批斗。选择了退役的郑凤荣没有向命运与生活屈服,她学会了织毛衣、钉板凳、砌墙、做饭,过起了小日子。并且,她勇敢地与病魔作斗争,战胜了腮腺癌的病痛。

1615259394479804.jpeg岁月如梭。半个世纪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5年5月,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人民大会堂授予郑凤荣“奥林匹克银质勋章”。全球共有200多位体育人士曾获此殊荣,中国的运动员只有2人。这枚勋章,不仅因为她是中国第一个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人,还因她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授奖时,萨马兰奇对她的称谓是“一名伟大的运动员”。

因为历史原因,在郑凤荣运动状态最好的时期,中国没有参加奥运会,这也成为郑凤荣运动生涯中最大的遗憾。北京奥运会,71岁的郑凤荣担任了奥运火炬手,那一刻,她感觉又回到了20岁。

2011年5月,郑凤荣荣获《中华名人录》之“卓越华人奖”,这个奖项肯定了她的个人成就及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体育培养了一种精神,一种心态平衡而又永不满足的精神。她说:“生活需要自信,许多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努力做好。做人要多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我没有想到要得到荣誉,有的东西你想要得不到,不想反而有可能得到。”

 

退役后的郑凤荣依然忙碌着。她担任过中国体育服务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董事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专职副秘书长、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

她参加了北京第一个高尔夫球场的组建,参与了斯诺克台球比赛项目的引进;在组织第一届北京马拉松赛事时,她亲自申请把天安门作为起跑点,“北马”后来成为全世界影响最大的马拉松比赛之一;她参与了品牌运动服和高端体育器材的最初引进;也实地勘测了中国第一个世界汽车拉力赛、参与长江探险。

当时,国家花样滑冰项目比较弱,比赛连服装都没有。为了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最高水平和最好效果,郑凤荣专门邀请纺织工业部郝建秀部长为运动员们制作比基尼的服装,邀请谷建芬、吕远为舞蹈作曲,邀请著名舞蹈家赵青训练舞蹈动作…… 

为了帮助曾为新中国体育作出突出贡献的老运动员们,她发起成立了“郑凤荣体育文化发展基金会”。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由运动员发起并冠名的公益性组织,以开展体育文化公益活动、安老济困为宗旨。坚持组织周年纪念日活动,她拒绝商业广告,她邀请了每一个对她有过帮助的人,以表感恩。2013年,郑凤荣以基金会的名义对张俊秀、石宝珠、聂卫平、桑兰等27位老运动员、教练员、老体育工作者发放每人一万元的基金捐助。能够一直帮助退役的老运动员,是郑凤荣很满足的一件事,她曾说:“我不想只突出个人荣誉,希望这个纪念日能够成为新中国老一代运动员顽强拼搏精神共同的回忆和见证。”    1615259422981554.jpg

身为山东人,郑凤荣时刻惦念着故乡,她希望家乡越来越好,为国家为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她多次回到济南,为中小学生辅导跳高。到运动队,为运动员作指导。她清楚,没有整体群众身体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赛场上国旗的升起。

而今,郑凤荣最大的愿望是能筹办一所运动员学校,帮助退役的运动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运动员他们为体育牺牲了很多。尤其是许多没有获得成绩的运动员,他们都是团队和成绩的铺路石。没有团队,一个人练不出来。而退役后,如果没有文化技能,他们如何生存是个问题,光靠国家不行,可能还要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分担一些。”

纵然她有过不同的身份、经历过不同的人和事,但她那致力于推动祖国体育发展和传承体育精神的坚定信念从未改变。

熟悉郑凤荣的人都说:“她的性格几十年未变。”率真,是郑凤荣被朋友们所使用的最多的词。而她自己最引以为豪的则是,"我永远是20岁的精神和心态。"

 

郑凤荣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老伴段其炎也是跳高运动员。二人因体育结缘,相濡以沫50多年。段其炎的父亲段宗林是早年的同盟会会员,曾和李石曾等人创办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后来担任过北京大学的庶务科长,和李大钊是好友。因为老一辈的影响,李家子女也传承了报效祖国的家风。

当郑凤荣名满天下之时,段其炎还只是北京一所中学的篮球队员,一次比赛中,他的优异表现得到国家跳高队教练黄健的赏识,决心收他为徒。来到了田径队,他第一次见到了已是大名鼎鼎的女冠军郑凤荣。因他对说喜欢打篮球,不喜欢跳高。郑凤荣听了说,既然不喜欢跳高还要来……这话让他很不是滋味。在后来的训练和交往中,郑凤荣渐渐喜欢上了这位沉默寡言的大个子。除了跳高,他们俩一起去剧场看戏,一起去段家的四合院摘枣……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段其炎获得了男子跳高冠军,之后在一本画册上,他们俩的照片恰好紧挨一起。1965年,周恩来总理向郑凤荣亲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而他们的爱情也到了该圆满的顶点。恋爱8年后的1967年1月,他们举行了婚礼。

在段家后院,两人搭了间几平方米的小房子,把各自的被褥抱来放到一起。“文革”结束后,段其炎出任了北京田径队教练。生活中,两个人从来没有因为琐碎事情拌过嘴,他担心妻子心直口快,经常“放炮”,叮嘱她少表态,多听人家讲。可郑凤荣总依然故我。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退休后,这对恩爱夫妻因为都很喜欢京剧,因此隔不了多久就会去找票友“飙戏”。丈夫拉琴,妻子高唱,默契配合。1615259464245797.jpeg

84岁的郑凤荣依旧身姿矫健,神采熠熠。每天下午,郑凤荣都会换上运动装,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前往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健身馆进行锻炼,舒臂抬腿,身姿优美,动作轻快,宛若64年前那个身轻如燕的少女,岁月仿佛未在她身上留下多少痕迹。

老两口有一对中德混血的外孙和外孙女,生活在加拿大。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为国效力,两人退休后没有停歇。外孙郑恩来5岁打冰球,16岁打加拿大职业联赛,都是段其炎带着外孙一步步走来。外孙女郑妮娜力从小练田径,继承了外婆的衣钵。没有器材,郑凤荣就把床垫卸下来摆在草地上当缓冲垫,再放个小板凳给她当起跳板。郑妮娜力的主项是七项全能,个人成绩曾在国际田联高居U20首位。2018年,在郑妮娜力20岁生日那天,她向国际田联递交声明,愿意代表中国参加2020年东京奥运会。她表示,“我的外婆在运动员时期未能参加奥运会,我要帮外婆实现梦想。”在郑凤荣80岁大寿那天,外孙郑恩来表态,愿意放弃加拿大国籍,代表中国队出战2022年冬奥会。当年6月23日,中国冰球协会公布海外选拔集训名单,20人大名单中出现了郑恩来的名字。

郑凤荣说:“无论是泰,还是小妮娜,在加入中国国籍这件事情上,他们都是自己做的决定。我们很欣慰,也希望俩孩子能够成为人才,为国争光。”

“习总书记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要不忘初心跟党走,耄耋立功新时代。要健健康康的生活,亲眼看着外孙代表中国参加冬奥会,外孙女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圆我的奥运梦。”

多年来,这种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在郑凤荣心里植入深深根基。不是吗?一代一代华夏儿女正是这般,用自己的所能,将此种精神默默传承,从而期盼着民族强盛,人民安康。

相信那一天到来时,坐在看台上看孙辈的比赛,郑凤荣心里一定会百感交集,想起当年的祖国,以及当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