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欢欢喜喜过新年

  忙到现在,就是二十七、八了,兵分两路:男人把冻在院子里的冰堆刨开,把猪肉、鸡、鸭、鹅拿出来,该烀的烀、该剁的剁,加工成半成品。剩下的猪头、猪蹄、猪尾巴,再次冻在大冰堆里,留待二月二吃。年轻人张罗春联、挂钱儿(彩纸刻的,有点像剪纸作品)。

  春联都是用买来的大红纸,自己裁成长条,到别人家里请人写。能写春联的人真是屈指可数,村里刘老先生是首屈一指的人物,自然不会轻易出手的。接下来的就是五姥爷家的老舅。年轻人当中,仅有大哥能写毛笔字,就挺忙的。

  挂钱儿可以买来,但我们都是自己刻。大哥画出图案、写上字做样子,我们就把样子订在一摞五彩纸上,用刻刀照样子刻下来。一次能刻出二十多张。其实自家倒是用不多少,连带把亲戚家的也给刻出来送去。

  除夕的前一天,就要把各处都贴上对联,屋外供奉一个天地爷牌位,对联往往是“天地三界主,日月照乾坤”, 横批:包罗万象。给灶王爷贴的对联好像都是一个内容:“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门上的对联内容就很丰富了,都是吉祥如意、美好祝愿一类内容。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福禄寿三星高照,天地人一体同春”。横批“辞旧迎新”,“福星高照”……。等等。前几天刻好的挂钱,就贴在横批的下面。门上贴一个大大的“福”字,也有把“福”字倒着贴的,取“福到”之意。适当的地方贴上几张“抬头见喜”。屋里墙上贴几幅买来的年画,都是寓意“年年有余”,或者典故故事之类的内容。于是屋里就明显亮堂起来,一片喜庆气象。外面贴几张“出门见喜”。连鸡架、鸭棚、猪舍也不能错过,就贴上“鸡鸭满架”、“ 肥猪满圈”。甚至有那热心人,跑到井沿边贴上一幅“井泉龙王”,也慰问一下为村里人供了一年水的老龙王,让他也沾点过年的喜气。 

  到了除夕这一天,就紧锣密鼓地过年了。吃罢早饭,就张罗供祖宗,将自家家谱挂起来,那上面书写着各位先人的名号。摆上供品,首先摆上三摞大馒头,这是专门蒸的。每一摞五个,下面三个成“品”字形摆放,另外两个平面相对扣在一起,摆在上面。上供的菜里面有两道很有艺术性和思想性:一道是将一把粉条捆起来,一头儿伸到油锅炸,于是,被炸过的部分就膨胀卷曲起来,形成一个菊花的形状,立在碗里,下面用白菜叶加以固定;另外一个是个肉菜,把猪肚煮熟,将带有一小段肠子那部分切下来,在猪肚和猪肠连接部位左右两侧,分别插上一小段葱芯,这个造型十分像一个大象的头部。因此,就有一句歇后语:“猪肚子插葱芯———装象”。

  下午三点左右开饭,按习俗这顿饭称为“团圆饭”,是很丰盛的,必须有鱼,取“年年有余”之意;还必须有豆腐,取“福”的谐音,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刚刚洗刷完毕,马上准备夜里接神。剁馅、和面包饺子。半夜“接神饺子”也颇有讲究:包饺子时,找一枚硬币放进饺子馅里,还要有两个饺子陷里放上糖块。

  半夜子时,就是接神的时辰:这边院子里用柴草拢起一堆大火,取红红火火之意,烧香、烧纸,放鞭炮。几乎是每个村,每一户同时开始,那气势就相当大,天空都被照成火红色;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成一片,还夹杂着“咚—啪”高升炮的爆炸声。家长自言自语念叨着请祖宗回家过年。那边,已经开始下饺子了。煮饺子的时候,家长故意将还没煮熟的饺子捞出来,让孩子尝尝,她不是问熟没熟,而是故意问:“生么?”孩子当然会回答:“生”。其实,家长煮饺子不用尝也知道是不是煮熟了,可以捞了。目的就是要取“生”字的同音字“升”,以图吉利。因为这时诸神已经到位了,煮好的饺子就要先敬神。“俏饺子,两头尖,下到锅里翻三番,金勺舀,银碗端,端到外面敬老天。老天看见心欢喜,保佑大家太平安!”这就是饺子们背负的使命。于是,一家人开始吃饺子。谁要吃饺子吃到硬币,预示着能够当家;谁要是吃到了糖,意味着谁就有福。有时,肚子已经吃饱了,还没有人吃到硬币和糖,小孩子就会再使劲吃几个,希望自己能当家、有福。真的吃到了,就会立刻兴奋起来,炫耀一番,好像真的当家、有福了。

  这天晚上,还有一件事。家里如果有适婚年龄的男孩, 当妈的就会找个空儿,叫儿子:“把荤油坛子给妈搬过来!”其实,根本就用不着荤油坛子。因为“荤”和“婚”同音,这叫“动婚”,图个吉利,希望今年有媒人上门说亲。那小子也不知就里,也没往别处想,吭哧吭哧地将油坛子搬来搬去。

  吃完了饭,年轻人找地方玩儿去了,孩子们是有了热闹不睡觉,提着小灯笼到亲戚家去,给老人们磕头拜年,还能吃到缓好的冻梨、冻柿子。一直闹到拂晓,这就是“三十晚上闹一宿”。

  从初一早饭开始,每餐吃饭前都要在天地、灶王、祖宗供桌前烧香,放一通鞭炮,这时都是整挂地放,这叫做“烧香不放炮,神仙不知道”。初一到初五,放炮就成了孩子们游戏的主要内容。放的方式也不是整挂鞭炮一起放,那样谁也干不起,同时,只放那种个头最小的,俗称“小洋鞭”,一来便宜,二来安全,拆成单个的用手拿着放。偶尔放几个“麻雷子”、“二踢脚(又叫高升炮)”。有的是时间,孩子们放鞭炮就要放出点儿花样来:把集中燃放时没有爆炸的鞭炮捡回来,拆开,把炸药集中在一起,装上一根药捻儿,用厚纸包几层,外面再用麻反复地紧紧缠绕一层,做成一个小小的炸药包,就到处找发挥炸药包威力的地方。冰面冻裂的冰缝儿、地上冻裂的缝隙都能试试,还是威力不够大,连一个小坑都炸不出来。放高升炮就要慎重了,因为威力很大,孩子就总想挑战,于是就琢磨出办法来了:往高升炮的屁股上吐点口水,找个金属物件,比如门上的大锁头、铁锨、水桶等,往上一按,口水立即结冰,将高升炮牢牢地冻在上面,点着了火药捻儿回头就跑,两手堵住耳朵,就不怕它震耳朵了。

  孩子们玩儿,大人也忙着玩儿,尤其是有些家庭主妇,劳碌了一年,这下可解放了,连饭都懒得做了:把年前包好的冻饺子下锅一煮就成了;冻馒头拿回来一蒸,做点菜,齐活儿!按照当地风俗,正月是不能动针线的,否则就是“缝穷”。

  其实,祖宗在家过年也就待三天,家家如是。年初二是送神的日子,大年三十接来的神在初二这天晚上要把他们送回去,所以在这一天也一样要大放鞭炮,还要吃饺子!意思是让先人神仙走好。规模虽然不如接神宏大,也是一番热闹!在孩子们心中,这供品和家谱一撤,就象征着年已过完,就有些失落感。好在是有补偿的:撤下来的供品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又大又白又暄腾的大馒头,还有那用粉条炸成的菊花,经锅里一炖更是格外地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