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波西·比希·雪莱在《西风颂》里饱含深情地写下:“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在世界仍遭受战争威胁的冬天里,跨过鸭绿江犹如那强劲的西风,将枯死的落叶横扫,创造出一个冬天里的童话,为世界和平的春天荡净阴霾。

  当和平年代的观影者在人道主义的指引下心平气和的审视那场战争,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期待呢?跨过鸭绿江是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与维护和平的历史事实。而二零二零年拍摄的影视剧《跨过鸭绿江》,在作为一部影视文学作品的意义上,因此我们当然希望,在其中找寻那个时代世界人民的生存状态与精神支撑,力图对其背后的世界大文明有所考量,但同时我们又暗暗期待着找寻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精神特质,英雄们身着戎装而驰骋疆场的视死如归,渴望去体味在历史的时间跨度中它不同寻常的再生发酵所得的神秘魅力。

  而今我们在世界格局的关照下,对跨过鸭绿江进行再解读,不求细致入微,不图面面俱到,也无法做到历史学家的真实还原,只是想从文学的角度,走出书斋,比照历史,饱含深情地探求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发掘出可供后世人感叹而神往的鲜活而有血有肉的文学。这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的精神传统,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在这个意义上学习文学,那它就直接关联到我们的价值选择和人生道路。

  试想,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性力量普遍缺失的环境下,追名逐利思想侵占心灵,那么人心灵的干枯,就仿佛土壤的干枯,就很难生出新鲜活泼的生命意义。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民族精神的国度里,坚持和弘扬人文精神是凝聚民族信心的主要力量,而对美的感受和美的创造是人文精神的基础部分。著名文学工作者陈思和这样看待文学作品,他认为中国古代有“诗无达诂”的说法,西方也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之说,两者的意思差不多,任何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都不能穷尽其艺术魅力,也没有一种标准的答案。通过对《跨过鸭绿江》这样的影视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分析,我们希望从中找到伟大灵魂的痕迹,同时从中体悟出更多高贵的精神。

  从古至今,文学中描绘战争的文本数不胜数,千年前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的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起义,千年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无数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跨过鸭绿江作为其中必不可少和难以忘记的一部分,无不印证了中华民族不畏压迫、抵御欺辱的铮铮铁骨。千百年来,世人无不向往和平的世界,西方的“乌托邦”,东方的“桃花源”,但又无数次不可避免地陷入战争的渊薮。一切生之渴望、生之奋斗、生之斗争,灾难过后,高贵的心灵会铭记苦难,遍尝苦难过后,方能深刻地吸取智慧。

  跨过鸭绿江,绕不过的是总是战争。我们通常觉得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是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但同时也有恩赐,那些可歌可泣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没有战争只有四百年,和平只让人类享受了四百年的快乐,当战争的阴影驱散,我们应该唱响的是生命之歌,反战之歌,宽容之歌!

  透过《跨过鸭绿江》,我们拨开战争的乌云,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战争使民族升华了它原来的精神,人格的榜样转化到民族战争的具体语境之下,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个别的生命现象,还是一种旷远的存在?那些光辉的人格榜样与我们之间究竟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伟大的人格永远是体现在个别的不可重复的生命现象之中的,它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生发出来的。在战争的炮火下,年幼的孩童不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年迈的老者不能与儿女团聚,兄弟姐妹彼此失散于天涯,相爱的夫妻不能与爱人相守……我们能看到在面临死亡威胁时,人的心灵中体现出来的非常崇高的东西,战争,卷进了多少生死离别,吞没了多少爱恨情仇。在掠夺与残杀面前,儿女情长终究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那是男人的悲哀,同时也是女人的幽怨。美好精神抽出了它的根芽,开出了朵花。这种灵魂受触动、精神被点燃的感觉,美不胜收,从而掩盖了战争的本来面目。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中就可以看出,当时英雄气概前所未有的高昂激荡着,在特殊的时代,孕育出来这样一批影响一个时代的典型精神,而这样的高贵品质今天的我们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的。

  换一个角度,从小处入手,从微观的分析开始,跨过鸭绿江中塑造的一个个光辉的英雄形象,在战争面前临危不乱,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与才华,也是一个时代的幸运,从作品中直接进行抽象,里面往往会积淀着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最精华的部分。那是一个宝库,经历了千百年历史考验,被世世代代的读者筛选,至今仍然有无限的魅力,如恩格斯所说的希腊艺术那样,至今仍然是我们艺术“不可企及的艺术规范”。

  在特殊年代,人们可以依靠理性和美好的感情去维护尊严与和平,而这些精神又恰恰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它给人以生存的勇气和希望。我们读文学更有一种能量,穿透今天遮蔽在我们眼前种种的障碍,从而深入把握生命的本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