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人人都有平台,人人都可发声,人人都可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活节奏也空前加快,所有的热点持续不了多久,就会被新的热点替代,人们在对许多现象的批评变得容易的同时,也变得简单和肤浅,因为大家似乎没有时间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看到某种现象,就立刻发声,但到底却让人感到隔靴搔痒,甚至南辕北辙。

  近期有两件事情,再次印证了这种思维的肤浅和简单。

  一个是春节前夕,某地访问贫困户,电视台记者跟随录像,播出时,有眼尖的观众马上发现那个贫困户家里的窗台上居然放着茅台酒瓶子,“贫困户”而能喝“茅台”,这贫困户一定有假,一定有猫腻,于是舆论声起,搞得当地有关部门紧急调查,并召开新闻发布会,结果是:贫困户的确是贫困户,茅台酒的瓶子是此前参加别人的宴会,完了带回来的空瓶子,并非他们家里喝的酒。

  看到贫困户家里摆着一只茅台酒瓶子,就断定他们一定喝得起茅台,既然喝得起茅台,那么就一定不是贫困户,既然不是贫困户,领导却以贫困户的名义送去温暖,那就是领导在搞腐败,在弄虚作假,就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贫困户”的家里,连摆高档酒空瓶的资格都没有么?穷人家里摆一只茅台的空瓶子,就意味着他一定经常喝茅台么?但这就是我们一些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些人的逻辑推理。

  我小时候,曾经经历过极度的贫穷,中国目前五十岁以上的人,也大多经历过饥饿和贫穷。我知道,越是贫穷的人,有时候越是虚荣,越是没有钱,越是要表现自己很有钱,很富有,所以生活中有所谓“穷大方”的说法,穷人对富人生活有向往,达不到怎么办?就会装样子,我是宁愿相信那个家里有茅台酒瓶子的人,所以把捡来的那个空酒瓶摆在人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其实不过是一种虚荣心罢了。真正能够喝得起茅台的人,在他生活的空间里,你基本见不到任何和茅台有关的东西。这个其实只要稍微往深的一想,立即就会明白。

  突然就想到一个笑话,说是过去有一个穷人,一年四季吃不上肉,很羡慕那些经常吃肉的人,为了在人前表示他日子很好,经常吃肉,并且吃的满嘴流油,他弄来一块猪皮,每次出门,都要用猪皮在嘴上涂抹几下,让人看起来像是刚吃过肉的样子,油乎乎的,他不过是在装而已,并非真的天天吃肉。而所有的装,都是为了给别人看。

  另一个就是天津一个女老师,因为批评某个家里不富裕但是又不认真学习的孩子,拿母亲挣钱的多少来说事,并因为“你妈妈挣多少钱哪?别怪我瞧不起你,某同学妈妈一年挣的比你妈妈50年挣得都多。”这句话,立即引起了网民的愤怒,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严肃处理,因为,这证明老师“歧视”穷人家的孩子,老师的师德存在问题……

  我当过老师,也当过学生,我知道老师为了激励那些家里不富裕的孩子好好学习,从而让他们有一个好的人生前途,有时候会采用什么样的激将法,甚至会采取什么样的激烈言辞,最典型的莫过于“你如果能考上学,把鼓背带我家后门敲来”,“我把你势量了,你就是个当农民的胚子!”这些话当然未必妥当,但是,激起了很多孩子发奋学习的劲头。多少孩子因此为了证明自己,反而变得更加的努力。至于后来是否真的理解这种极端话语的含义,另当别论,但达到的效果,却不容否定。

  那个老师那样说,真的包含着歧视穷人孩子的意思么?“某同学妈妈一年挣的比你妈妈50年挣得都多”真的包含着对富人的羡慕,对穷人的歧视么,怕不能这样简单的推理。一个老师,对一个显然生活比较艰难的孩子这样说,只是希望他好好学习,同时告诉他,社会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不平等,想要减少这种不平等,自己需要奋斗,需要努力,别人不好好学习,人家能玩得起,而你就未必,“别怪我瞧不起你”老师也许说的是气话,尽管这样的话不应该说,但这句话的主要用意在于用激将法激起那个孩子内在的奋斗精神。如果连这样的话都听不懂,认为就是歧视,就是嫌贫爱富,就是师德有问题,就一定要处理这样的老师,未免还是简单化了。

  而是事实,那个老师,曾经是最美老师,当上级部门处理那个说过头话的老师的时候,许多家长却联名要求那个老师继续做那个班的班主任。这或许能说明一点问题。

  掐头去尾,断章取义,离开话语环境看待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解读出完全不同的意思,父母在生气的时候,也会对孩子说“再不听话我打死你!”“不好好读书我揍死你”大概没有人认为父母说这样的话是真的准备犯罪,也是真的不爱孩子。那么老师在激愤之下说的这几句话,为何一定要上纲上线到歧视“穷人”,师德有问题,甚至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地步呢?

  听话听音,现在有太多的人,却听风就是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