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4日,
在去抗美援朝战场的前夕,
毛岸英到医院看望妻子刘思齐。
刘思齐患阑尾炎住院,
看到丈夫来了很是欢喜。
毛岸英说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出差”,
为了保守秘密,
书信可能不是那么及时。
刘思齐心里涌起一点不满意,
因为明天就是他们结婚一周年的记念日。
她很快地压住心里的不满,
因为已经习惯了岸英的工作性质和脾气。
但是她发现,
岸英好多话都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最后,
岸英嘱咐她好好休息,
第一,不要着急工作,
要先好好学习。
第二,请她每一个星期天去中南海看望爸爸,
第三,替他好好照顾岸青弟弟。
说完了他给刘思齐深深地鞠躬,
又恋恋不舍地拥抱着刘思齐。
刘思齐万万没想到这是他给她的最后一个拥抱,
成为他们永别了的记念日!
离开医院,
岸英又来到岳母张文秋家里,
岳母将一块手表送给了岸英,
未曾想这块手表成为辨认毛岸英遗体的标志!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
一个月两个月半年……
好几次在看望爸爸的时候她都想问问岸英有没有消息。
可是一想到岸英分别时说的话又把想问的话咽了回去。
1950年11月25日上午,
28岁的毛岸英壮烈牺牲,
毛主席独自承受着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
考虑到儿媳正在学习,
把噩耗深深地埋在自己的心底。
195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
刘思齐得到了一张毛岸英的照片。
照片上毛岸英穿着朝鲜人民军的军衣。
她明白了,
明白了丈夫不是出差,
而是参加了志愿军,
也明白了丈夫为什么对她保守秘密。
不少志愿军战士已经陆续回国,
为什么岸英仍然是杳无消息?
她还发现一些跟岸英认识的人好像有意无意的躲避。
她再也不能迟疑,
来到中南海直接提问题:
“爸爸,岸英为何这么长时间没有讯息?”
毛主席听了先是一愣,
过了很久才缓缓地说:思齐儿,
岸英牺牲了。
这是晴天霹雳啊,
刘思齐脑海里一片空白,
紧接着嚎啕大哭痛不欲生抖着肩膀抽泣!
过了很久,
才在赶过来的周总理的劝说下慢慢地平复了情绪。
毛主席强忍悲痛掐灭了烟头,
安慰思齐。
“思齐儿,
我知道你对岸英的感情很深,
我也知道亲人之间痛苦的生死别离。
我至今还记得当年和你们开慧妈妈离别的情景,
三年后就传来了她被敌人杀害的消息。
还有你们的泽民叔叔,
泽覃叔叔,
泽建姑姑,
楚雄小哥哥……”
“爸爸,
您别说了,
您的手冰凉冰凉的!”
离开的时候,
爸爸特意给思齐三片安眠药,
让她睡不着的时候吃一粒……
思齐才刚满20岁啊,
爸爸十分关心儿媳。
决定让她换换环境,
安排她到苏联去学习。
没有想到岸英也曾经在苏联学习,
思齐在异国他乡更加想念岸英,
身体不好无法学习!
爸爸支持她回国,1957年转入北大,
从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再学习中国古典文学,
爸爸给她列了一个长长的读书单子,
《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红楼梦》《聊斋志异》……
时间到了1958年初始,
岸英牺牲已经有8年的距离。
毛主席认为到了劝说儿媳改嫁的时机。
趁儿媳来中南海看望爸爸,
毛主席用试探的语气:
思齐儿,
你现在是最好的年纪,
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
将来老了也还是要有个伴儿的。
我知道你对岸英的感情很深,
但是“望门守节,从一而终”都是封建的东西。
岸英不会赞成,
爸爸也不会赞成的。
你这样小的年纪就这样孤苦伶仃的生活,
爸爸心里难过着急,
让爸爸给你找个对象吧你可同意?
刘思齐听了爸爸的一番话语,
一边用力的摇头一边伤心的哭泣。
“我不改嫁,
谁也不能把岸英从我的心里抹去!”
从中南海回来,
她让妹妹邵华跟爸爸说:
“岸英牺牲了8年,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连给岸英扫墓都没有,
还配做岸英的妻子?!”
这些话让毛主席更加感动,
对思齐去朝鲜扫墓再一次表示支持。
但是提出了三条要求:
第一,不能花国家一分钱,
从他的稿费里支取。
第二,扫墓以从简方式进行,
不能报道是私人的秘密。
第三,扫墓不得惊动朝鲜政府,
只要达到扫墓的目的。
三条要求好像有点不近人情,
“谁让岸英是毛泽东的儿子!”
刘思齐认为能去朝鲜看看丈夫已经是非常满意!
1959年2月,
寒冷的丹东来了刘思齐。
9年前岸英就是从丹东秘密入朝,
刘思齐内心悲凉难以压抑。
她和妹妹邵华一行抵达志愿军烈士陵园,
她一眼就看到了不远处那座白色圆形的岸英的墓地!
多少年的朝思暮想,
多少年的泪水沾衣,
多少年彻夜难眠,
多少年与孤灯相依。
岸英,
刘思齐如今阴阳相隔,
她再也无法控制内心的悲痛,
放声大哭声里双膝跪地,
抱住墓碑痛哭流涕!
“岸英啊!
我来看你,
我来看你来了!
我也代替爸爸来看你来了,
你知道爸爸有多伤心吗?
真对不起呀,
过了这么多年才来看你!”
刘思齐内心压抑的悲痛让她好几次哭晕了过去!
烈士陵园也笼罩在愁云惨雾里,
山也在低垂河也在哭泣……
在妹妹等人的劝说下,
她慢慢地站起,
缓缓地绕着墓地走了一圈,
在墓碑前捧起一把土,
用手卷轻轻的包起来,
是那样的小心翼翼。
她向着墓碑鞠躬三次,
还是不忍离去。
她一步三回头,
低声说:“岸英,再见了,
岸英安息!
你永远在我的心里,
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从朝鲜归来,
刘思齐又病倒了,三个月住在医院里。
爸爸知道了,
马上派卫士长李银桥前去探视,
转告她“天塌不管,养好身体!”
刘思齐刚刚病愈,
来到中南海把扫墓的过程说的详详细细。
毛主席放下一切工作,
听完了儿媳的每一句话,
最后爸爸把藏在心里的话说给思齐:
将来再去朝鲜,
最好到岸英牺牲的地方看看去。
刘思齐心愿已了,
可是她又一次住进医院里。
远在庐山的毛主席得知立即写信:
“娃,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久不见甚念!”
这封信改变了以前“思齐儿”的称呼,
就像父母呼唤孩子乳名一样,
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时间到了1961年,
刘思齐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工程兵负责翻译。
这个时候她已经到了“而立之年”,
毛主席也很着急。
6月份给她写了一封“改嫁信”,
把这件事再提:
女儿,
你好!
……
还有总是要结婚,
你为什么老劝不听呢?
下决心结婚吧,
是时候了……
信到,回信给我为盼!问好!
以前叫“思齐儿,”叫“娃,”
这一次称女儿,
拳拳之心怎么感动不了刘思齐!
刘思齐知道自己不能再任性了,
同意让爸爸作主。
毛主席很高兴,
多方托人把媒提。
没多久,
空军学院院长推荐一位青年杨茂之。
毛主席担心刘思齐还要婉拒,
又给亲家母张文秋写信,
并且委托亲家母为他们举行婚礼。
刘思齐再一次被感动了,
“岸英牺牲后,
爸爸关心着我的一切,
甚至关心我闲暇之余阅读什么书籍。
爸爸又像慈母一样关心的无微不至。”
1962年2月,
他们举行了婚礼。
在刘思齐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告诉爸爸要结婚,
爸爸将自己刚刚创作的词《卜算子.咏梅》当场书写,
作为贺礼送给女儿,
刘思齐结婚那天又从稿费里拿出来300块钱让秘书送去作为贺礼。
刘思齐杨茂之结婚后幸福甜蜜,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
两个人一致决定取名“杨小英”,
作为纪念毛岸英的名字。
……
~根据网络改写
(刘思齐至今已经七次赴朝扫墓,其中2006年5月12日来到大榆洞毛岸英牺牲地,完成了毛主席48年前的嘱托。
又:1990年10月底,刘思齐想起从没有见过毛岸英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于是多方询问,后来有关部门补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和抚恤金320块钱。这已经是毛岸英牺牲40年之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