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冬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叉(读查,挡住、互相卡住)上,冬至无行船。小寒大寒又一年。”

  秋收刚刚忙过,孩子们的永久主题-—玩儿,马上就有了一个接一个新的内容了。


  1、 拍雀儿

  秋末冬初,春季来的候鸟们又该南迁了,但是和春天是不一样的,不在这里停留了,孩子们也就没有机会打雀儿了。但是,有两种鸟儿却相反,春天不见影,深秋时在这里停留几天。一种叫做苏雀儿,另外一种叫黄雀儿。这两种鸟儿不吃虫子,只吃谷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捉到以后可以长时间饲养。经过训练,可以做一些简单表演。不像春天那些鸟儿,没见到有一只饲养成功的。

  对这两种鸟儿,就不能用夹子了。有专门设计的笼子,用来活捉它们。然后养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起器”。鸟儿还没到,孩子们就已经准备好了捕鸟利器。用削了穗子的高粱杆末段,这一段没有节儿,细长,粗细均匀一致,叫做“箭杆稍儿”。两根一组,两端用刀刻出榫卯,三组的榫卯从三个方向互相咬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的一个角儿,用这种方法做成一个长方体的笼子的骨架,每一根骨架的两侧还需要用“箭杆稍儿”支撑来加强刚度。龙骨之间用野蒿子杆,最好是用竹片劈成细细的条儿,扎成篦子形,封闭起来。在适当的地方用同样方法,再做一个门。这个过程叫“揢(读咳,卡住的意思)笼子”。手艺好的孩子揢出来的笼子,能承受一个孩子的体重。

  揢出来的笼子,按照设置的机关不同,分为两类:“拍笼”和“滚笼”。“拍笼”用“拍”捕鸟,“滚笼”用“滚”来捕鸟。

  拍笼的一个捕鸟单元叫做“一个拍”,“拍”与 “拍”之间、“拍”与笼子下面部分之间是隔开的。一个笼子“拍”的数目都是两个、四个、甚至有六个的。“拍”的盖子用橡皮筋拉紧,安装机关,可以开合。拍盖打开,里面放进苏子,将机关支起来,鸟儿来吃苏子的时候,碰翻机关,盖子落下来,就被关在里面生擒活捉了。

  “滚笼”是在捕鸟单元上设置两层翻板,鸟儿们落到翻板上吃苏子的时候,“咕噜”一下,就被翻到下面去了,翻板又自动复原。将“拍笼”的“拍”换成翻板,就成了“滚笼”。所以“滚笼”也是四个“滚”的、六个“滚”的。“滚笼” 的翻板和下面装鸟的空间是单向相通的,鸟儿只能通过翻板掉下来,而不能通过翻板逃出去。“拍笼”的一个拍一次只能扣住一只鸟儿,而“滚笼”的一个翻板可反复地工作。如果笼子里放一只苏雀儿或者黄雀儿,这只鸟儿就叫“游子”,用来引诱同类,那么,效果会更好。

  现在说说这两种鸟儿。

  苏雀儿。可能是因为极爱吃苏子的缘故,人们管它叫苏雀。苏雀外形酷似麻雀,只是脑门上一片羽毛是枣红色的,公鸟儿的胸脯上还有一小块枣红色的羽毛。母鸟儿胸脯上就没有。苏雀的个性十分鲜明,你可以说它傻、也可以说它贪吃、还可以说它胆子大。有的孩子揢出来的拍笼,机关调整的不够灵敏,苏雀儿已经跳进去吃食了,拍子还没有落下来。于是就找一根长的高粱杆,慢慢地接近,去捅笼子的机关,除非动作大了,否则苏雀儿照样吃它的。这样拍子才落下来把鸟儿扣在里面。当有同伴落进滚笼的翻板时,其他苏雀儿受惊可能会飞起来,但不飞走,落下来接着吃,有的就重蹈覆辙。

  有的时候,拴几棵苏子挂在低矮的小树上,拿着一根顶端拴好马尾套儿的长竿躲在一边,过不了多久,便会落上一群苏雀儿。趁它贪吃的时候,慢慢地去套它的脖子,如果没套准,碰到它的什么地方,它躲开以后照例吃苏子。所以用这种办法也可以逮到苏雀儿。

  如此看来,单说苏雀儿胆儿大、傻、贪吃都不全面,应该说它们是贪吃的傻大胆儿。

  捉到的苏雀儿经过短时间的喂养,很快就和人熟悉起来。甚至打开笼门,手指粘上几颗苏子伸过去,它就会试探性地吃几颗。再过几天,就会来者不拒了。

  过些日子,手指粘上苏子,打开笼子门,它飞出来,落在人的身上,慢慢向手指靠近,去吃苏子;最后直接落在手指上吃苏子。如果你用手指推它,它也只是躲一躲接着吃。

  黄雀儿就不像苏雀那样傻得可爱了。羽毛比较鲜艳一些,是漂亮的鹅黄色。想抓住它,只能用拍笼或者滚笼了。

  捉到黄雀儿以后,和苏雀一样加以训练,可以做简单的动作。算命先生就用上述方法,训练它们抽帖。算命先生的帖像扑克牌一样,其实就是纸做成的签,所不同的是:抽签算卦是本人抽签,先生根据抽出的签的内容推算人的命运;用黄雀儿或苏雀儿(多数用黄雀儿)抽帖,就不用人来抽了,先生就根据鸟儿抽出的帖的内容推算人的命运。这两者是不同的:抽签人抽出“上签”、“中签”、“下签”都是可能的;而用鸟儿来抽帖就不一样了:看起来是听天由命,其实鸟儿是训练出来的,专门抽“上签”的帖。反正都是骗人的,只是换个花样。大街上有人一边打着竹板,一边拉着长声吆喝:“抽---灵贴、算—-灵卦”的,就是用鸟儿抽帖的算命先生。

  当苏雀儿、黄雀儿们都飞走以后,孩子们的游戏就转移了战场。开始了“打穿”的游戏,就是每人选一根粗壮的高粱杆,在根的那一端插进去一颗长钉,当高粱杆投出去,在空中飞行时候可以增加稳定性,投的又远。每人拿出一定数量的一节一节的高粱杆。集中到一起作为靶子。先考试,按照成绩优劣排定射击次序,打出去几根,就赢几根。还有一种计算成绩的办法,叫做“粘年糕”,就是射击的人,只要沾上靶子就全部拿走。


  2、 喂年猪

  从粮食半成熟开始,特别是有了新粮,家畜家禽们的幸福生活就从此开始了:猪们吃了大半年的泔水加米糠和野菜,现在终于在它们的食谱里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粮食。一日三餐由喝泔水变成了喝粥。给它们熬粥的原料,都是以玉米或者黄豆在碾子或是石磨上专门加工出来的,伴以土豆、甜菜樱子。再后来就干脆喂它们生的玉米粒或黄豆了。这时的人们就不计成本,只指望自家的猪儿能超过三指膘的标准。也就是猪肉的脂肪层有成年男人三个指头并起来那么厚。由于生活待遇的提高,猪们的身体日渐丰腴,毛色光亮。甚至吃相也变得有些斯文起来:由吞食改成细嚼慢咽,食量也大减,由丰腴转而肥胖起来。这时用猪来形容“能吃”已经不太恰当了,每餐已经吃的不是很多了。

  家禽们的生活也同步地优越起来。当年孵出的小母鸡们,要担负起来年产蛋的任务,那几只在今年产蛋数量排名靠后的老母鸡们,早就被主人记在心里 。连同春季孵出的那些公鸡----只留一只长得最帅的,一起被装进特制的鸡笼里养起来。这种鸡笼非常狭窄,鸡们基本没有活动的空间,只能将头伸出来吃食、喝水,名曰“站鸡”。据说,这种站鸡的肉质肥嫩。

  站鸡是养在室内的,其他的鸡是养在外面的鸡架里。如果鸡架封闭不严实,黄鼠狼(当地俗称“黄皮子”)就会乘虚而入,把鸡咬死,把鸡血喝了,把死鸡拖走。如果夜里听见外面鸡架里有动静,十有八九是黄鼠狼来偷袭了。黄鼠狼非常狡猾,从来没有在作案现场被打死或者活捉的。


  3、 冰天雪地

  东北的秋天是短暂的,冬天来得早,走得晚。正像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的那样:“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十一”前后,就开始出现雨夹雪天气。再过几天,就开始降雪了。

  这里下雪,有两种形式。

  好像遥远的北方有一个无形的大洞,大风雪都是从那里放出来。大风卷着乌云恶狠狠地扑过来,夹着雪的颗粒,使劲地砸到人的脸上,针扎一样地疼。落到地上的雪又被大风卷起来,打着旋儿地转。好像雪又加倍地大了起来。光秃秃的树、低矮的房子都被风雪包裹起来。这叫“冒烟儿雪”。

  这种“冒烟儿”雪,整个冬天也不会有几场,多数时候下雪都是平静的。整个天空浑然一体,想找一个云彩缝儿都找不到。落下的雪花有指甲盖大,很有风度地飘然而下。这样下雪,看似平静,其实雪量是很大的,无声地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起来,积雪就把窗户埋起来一半,连房门都堵住,人就出不去了。好在这样的积雪,初期是松软的,门还能挤出一条小缝,伸出铲子或者铁锨,一点一点地抠出一点空间,人就能挤出去清理积雪了。连房顶上都是二三尺厚的积雪,远远望去,村庄好像是摆满了巨型大馒头。

  冬天里能够装点环境的还不只是雪。响晴的天,人们睡了一宿觉,第二天早上起来,外面的世界就变了个样儿。放眼望去,那一望无际的千姿百态的雪树银花,使人心旷神怡。原来是下了树挂(雾凇)了。树木、原野上立着的蒿草、电线,都穿上了银色的盛装,又好像是开满了银色的花朵。我觉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放在这里才是最贴切的。那一簇簇、一团团、一串串晶莹剔透的银色花朵,真是“千朵万朵压枝低”,把这个世界打扮得冰清玉洁,成了一个水晶宫,引出人们无限的遐想。

  随着太阳的升起,在万道霞光的辉映下,树挂好像涂上了一层薄薄的金粉,晃得你只能眯起眼睛看。一会儿,树挂开始脱落,纷纷扬扬,玉屑似的雪沫随风飘扬,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下大雪了,天气就进入隆冬季节,外出就要捂上棉帽子。衣服好像还没有帽子讲究。帽子大体有三类:大众化的是羊皮、狗皮帽子;稍好一点是年轻人戴的从商场买来的羊剪绒帽子,这种帽子好看,但是保暖性要逊色一些;最好的是狐狸皮和貉(念豪)子皮帽子。狐狸皮毛火红色,做成的帽子漂亮、保暖。用貉子皮做成的帽子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貉壳帽子”。这种帽子是最好的棉帽,集华丽和实用于一体:黄呢子面,貉子皮的毛是又松软又长,金黄色,十分漂亮。戴上这样一顶帽子,人立刻精神起来,徒增几分威风。冬天外出虽说戴着皮帽子冻不着,但是只要出去一会,眼眉、露在外面的发梢,胡子上都结了一层霜。上下睫毛结霜后总往一起粘,眨一下眼睛,眼皮要用一点力才能睁开。

  外面冷了,做饭的那间屋子里,由于做饭时有蒸汽,墙上就开始结霜了。天长日久,就会越积越厚,北面整个墙面都结满了白色的冰霜。

  早晨醒来,玻璃上就凝结了厚厚的一层霜。小一点的孩子好奇,也不怕凉,站到窗台前,伸开小手,贴到这层霜上面,用体温将这层霜焐化了。于是就有一个手的轮廓留在玻璃窗上。或者伸出舌头,把霜舔化一小块儿,看外面的景致。小手、小脸蛋儿被冻得红红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