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此时,就会想起“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这首歌。

而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煮汤圆。热气腾腾的圆圆的汤圆象征着团圆,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元宵,除了汤圆,还有很多美好的记忆。这些记忆,将平凡的日子点亮,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快乐。

儿时的元宵节,是和灯笼挂钩的。傍晚时分,我们挂上五颜六色的灯笼,在灯笼下面嬉戏。各式各样的灯笼,把原本冷寂的黑夜装点得千娇百媚,绚丽夺目。勤劳聪慧的人们把浓浓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都融入在这美丽的花灯里了。

元宵节里的烟花也是人们的最爱。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放烟花,伴着耀眼的光亮,和一声长啸,旋转成缤纷的图案,看得我们目瞪口呆。我们一边捂耳朵,一边看烟花迷人的舞姿。

那时,物质很匮乏,没有手机,没有电视,吃的玩的都很单调。可是,我们完全是一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状态,没有抱怨,没有攀比,过得无忧无虑,和左邻右舍的玩伴打成一片。在巴掌大的天空下,自娱自乐,十分开心!

再后来的元宵节,灯笼少了,没了烟花,取而代之的是灯谜和元宵晚会。元宵的氛围变了,人们的心态也变了,好像再也回不到那个无忧无虑数灯笼的时代了。

1614217478308666.jpg

过了元宵节,孩子们准备去学校了,工人开始工作,农民开始准备春耕。离家远行者开始了征程,带着亲人们的祝福和牵挂奔向了远方……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只在源远流长的习俗,而在其能够跨越时空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中,元宵节又名上元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记得亥猪年元宵节又逢雨水节气,还是故宫建院94年首次举办元宵灯会。当天飘雪入夜,润物无声,真乃好日子。我们便带孙女兴高采烈去了紫禁城,享受那祈福纳瑞幸事。

明代诗人唐寅《元宵》曰: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身临其境,虽不懂诗也想吟诵几句:

求知探秘阅故宫,

正值中月天水生。

此乃好雨知时节,

祈福纳祥万物兴。

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圆月的团圆之意,元宵的联想之形,花火的浪漫之情,游乐的欢乐之声,挂灯的祈福之举……对快乐的追求,对生活的希望和朴素的信仰,透过这一切在这一天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可谓: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帝京 。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万象更新的难忘夜晚。人们习惯于过完了元宵节,年也就过完了,作为春节的延续和高潮,元宵节承载着人们关于新年的美好期望,蕴涵着丰厚的文化意味。

时节如流不会冲淡年节的传承,山高水长阻隔不了情感的勾联。无论是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放天灯,还是“祀蚕姑”、“照黑角”驱邪纳福……等等,这些文化景观,不论是庄重的祈福,还是热闹的狂欢,元宵节的夜晚是被圆月、烟火、花灯照亮的,元宵节的街道是被欢笑声、祝福声充满的。可以说,合家团圆、普天同庆的意味四海皆准。

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催生了不少新的节庆风尚。现在的春节烟花爆竹少了,绿色环保的年味浓了;麻将扑克放下了,“村晚”舞台热闻非凡;大鱼大肉不再餐餐必备,健康饮食受崇了;博物馆、美术馆,图片馆、科技馆、历史文化街区人头攒动,旅游过年、文化过年成为新民俗。

1614217564667853.jpg

由此看来,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只在源远流长的习俗,而在其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内涵。抛开或繁琐或简洁的形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审视节日真正的涵义。

时至今日,重阳从知感恩、尽孝道,渐渐浓缩成“家国两相依”的情怀;清明从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延伸到追溯精神源头、品读生命意义;春节越来越強调新年的喜庆、亲情的温暖;元宵节越来越突出欢乐的气氛、愉快的体验。没有一成不变的节日习俗,只有始终如一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企盼。

如今,科技手段的发达让元宵节的灯彩更加奇巧瑰丽,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手机、电视等多媒体设备和各种送货上门、到家服务感受节日的气氛,获得快乐的体验。传统佳节的魅力何以千年不绝?就在于时间的流动带不走节庆的内核。蕴藏在元宵里的美好与欢乐,在今天品来仍芬芳馥郁、回味无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