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小月老师给我推荐了一本由汪虹著的《中国式的守望》一书,让我在春节期间好好阅读一下。今年又逢疫情,政府号召居民居家,不要聚会出入,于是我也有机会阅读了此书。由于年纪较大了,记忆力也差,断断续续反复看了三遍,才有了一点印象。现在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故事梗概
秦明月
在1937年已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卢沟桥事变前夕,在宛平县城内的大街上遭到三个日本鬼子的调戏,为避免受辱正欲自杀寻死关头,受到一位国军军官唐贤齐的救护。这次救护,使两人萌生情意,很快结为夫妻。唐贤齐曾结过婚,妻子因难产而死,育有一女儿唐宛之,当时只有五六岁。七七事变的当天,卢沟桥发生国军与日军的激战,唐贤齐在激战中受重伤,被抬回家后牺牲。
唐贤齐牺牲后,秦明月在唐贤齐的战友赵玉国和赵婶的帮助下,带着唐宛之勉强过活。后来又遇见了致远和尚和煤矿工头铁塔,先在铁塔的帮助下,明月给矿工缝补、洗衣服维持生活。后在致远和尚的帮助下,在致远和尚的庙里办起了小学,明月担任教师。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北京和上海相继沦陷,南京也吃紧,国军大部分南下。战争也波及了明月和赵婶所在的小村。一天,一颗炮弹在村里炸响,明月被炸伤,眼睛和耳朵受到严重伤害,成了半残废人。抗日战争胜利后,赵玉国回来看望母亲赵婶和明月,赵玉国有意明月,但被明月拒绝,两人同意以后以兄妹相称呼。不久,明月带着宛之回到老家东北祭扫父母。在东北老家遇见了一名叫唐三儿的一个孤儿,明月为了给唐贤齐留个后代,过继为义子,取名唐承之,当年秋回到北平。让承之跟着致远认字,供宛之上大学。在宛之上大学之前,明月带着宛之和承之到唐贤齐的墓前祭奠,赵婶、致远和尚、铁塔也同去了。祭奠之后,明月在唐贤齐的墓前感慨万千。历经战争之苦的她,丈夫死了,自己身残了,但两个儿女是她的希望,和平是她的希望,她在守望着,守望着未来,守望着明天……
唐宛之
1946年, 唐宛之进入大学,她努力学习,刻苦攻读。进入大二时,引起了一个名叫宋步青的男教师的关注。宋步青家境比较富裕,并给与了她贴心的照顾和帮助。后两个人相爱,1948年结婚。但是,二人刚刚结婚,宋步青的父亲就要让宋步青到国外留学深造,宋步青拗不过父亲,只好与宛之告别远赴外国。
没想到的是,由于两国国家关系的问题,两人别离后音讯全无,宋步青给秦明月写的信寄不回来,唐宛之写给宋步青的信也寄不出去。一晃16年就过去了,唐宛之已经成市里某医院的妇产科主任,看到唐宛之的孤寂日子,有医生向她表达了爱意,但被宛之婉言拒绝了:“可为知己,发乎情,止乎礼”。
此时的唐宛之在守望,守望着丈夫宋步青的归来……
旗人关姥姥
这是另一家人,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民国期间。
关姥姥本是满族旗人,本是大户人家,显赫门第。但随着满清的灭亡和民国政府的建立,满清家族也随着衰败。再加上关姥姥家人的败家和挥霍,关姥姥家的房子也被卖掉,从此衰败。关姥姥为了谋生,到过娘家求助,跟别人家做过用人,受尽欺负和冷遇,但关姥姥并没有丧失生活信心,一直坚强地生活下去,寻找出路。关姥姥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男孩,十二三岁时离家出走,闯世界去了。一个五六岁的女儿小琪格,一直跟着关姥姥。后来关姥姥和贴身用人李姐找到一家“慈幼院”,在该院当教师。收入虽然不高,但可勉强维持生活。关姥姥不仅感慨:享过富贵,也当过用人,世态炎凉,人心冷暖,都经过了,几十年风雨坎坷,唯有现在的粗茶淡饭布衣荆钗才过的真实。
关姥姥也在守望着:慈幼院孩子们的未来,自己的儿子的归来……
时光变迁
这是秦明月和关奶奶两家人的故事。
1965年春,秦明月带着小外孙女盼儿与关姥姥和小外孙女叶子同住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两家都是良善人家,住的也很和睦。盼儿和叶子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盼儿的爸爸是唐承之,姑姑是唐宛之,唐宛之已经是某医学院的副院长。承之和宛之经常来看望妈妈。日子过得还算平静。关姥姥还在等待着儿子的归来,唐宛之也在等待着宋步青的消息。
但是,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打碎了两家人的平静。秦明月由于唐贤齐是国军军官而受到牵连受到批斗——尽管唐贤齐是为抗日献身的。在那个荒唐而残酷的岁月里,尽管秦明月也受到当时是区委书记铁塔的保护,但终于忍受不了“红卫兵”的侮辱,服安眠药自尽。
明月自尽之后,承之、宛之悲痛万分。将妈妈火化以后,在致远和尚的帮助下,与爸爸唐贤齐合葬在一起。合葬之后,致远和尚慑于红卫兵的破四旧活动把寺庙破坏掉,坐化圆寂。
1976年唐山大地震,玉国殉难。
宛之遥望着星空,想着父亲唐贤齐母亲秦明月、赵奶奶、致远叔公、玉国叔叔……
转眼到了1988年。唐宛之已经年近6旬。没想到的是,分别已经40年的宋步青从国外回来了。此时的唐宛之依旧未婚,而宋步青却在等待了唐宛之10年后与别人结婚了,并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命运的作弄,令两人悲伤无比,抱头痛哭。两人相述了一夜四十年的离情,四十年的相思。两人分别之时,宛之正在做手术,转达给宋步青一个纸条,上面写着:“好生珍重,就此别过”。宋步青托人转交给宛之一个小皮箱,里面存放着这些年来写给宛之的信。宛之读后,怎么也想不通,本来不相信命运的她也对命运有了怀疑。后来,盼儿告诉她:你没有错,在某种大环境下,人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这时候,人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才能静心活下去。人要有自己的生活,尽可能使自己活的好一点,快乐一点。宛之听后似有所悟,是的回想起来父母、赵奶奶、致远叔公、玉国叔叔、自己哪一个人的命运不是大时代造成的?人,有时候真的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得服从时代,服从大环境。
之后,盼儿的父亲随单位到了大西南。关姥姥离世了,离世前知道了儿子的消息:“不久以后,还能回来”。老人走时也算安心了。盼儿毕业后在医院当医生。叶子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大企业当技术员。
唐宛之自从和宋步青见面之后,就把自己弄得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全身投入到了工作中去,但毕竟是六十来岁的人了,经不住这么劳累,终于在一天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叶子陪着盼儿和几位亲人把唐宛之的骨灰安葬在唐贤齐、秦明月的墓旁。盼儿和叶子都找到了自己的对象。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她们不能再像她们的长辈那样苦苦守望,她们要追求自己的幸福,走向新的道路……
二、体会
《中国式的守望》是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两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从1937年至1988年50多年。以秦月明和旗人关姥姥主线,展开了在这近半个世纪中两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故事。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跳跃式镜头的写法写了全书。情节交代得很清楚,人物塑造得很丰满,把人物的命运与整个国家背景结合起来,有血有肉,视角宽广。读后感人至深,令人泪目。
全书突出的是“守望”二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守望。秦明月为了烈士的遗孤,守望。唐宛之为了爱情,守望。关奶奶为了孩子守望。虽然她们守望的目标不一样,但都是守望着希望,守望着未来,守望着苦难的结束,守望着光明的到来。这种守望,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坚毅,是典型的中国式守望。虽然她们的守望在她们在世时没有全部实现,但可喜的是,时代变了,她们过去艰难的守望现在都变成了现实。毕竟,这块土地苏醒了,中国崛起了。
如果说此书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本人觉得在某些情节的铺垫和过度上还略有不足,读起来有些突兀感。影视剧本可以这样处理,但小说要交代得应更细腻一些。
总之,本书不啻为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