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当前的社会,贪污受贿,偷税漏税,赌博嫖娼,投河跳江,杀父弑母,杀妻藏尸,性侵幼童,拐卖儿童……比比乱象不胜枚举。《礼记.学记》上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上学时学校的大牌匾上也挂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是,教育虽然被捧得高高在上,却没有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是没错的,但随着改革开放,许多西方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由于在中国属于外来物种,没有制约他的天敌,以至于疯长、泛滥。而我们老祖宗赖以生存的,华夏五千年文明得以为继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却“断代”了将近二百年。 正是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地“断代”与西方畸形价值观念地嫁接,才造成了中国教育理念地歪曲,从而催生了中国社会的种种乱象,而这种种乱象正是我们的敌人希望看到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写到:“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美国已经成功地用和平演变的方式瓦解了前苏联和东欧许多国家,警惕吧!中国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忽略了教育。那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根据其解释,教育有两方的内容:一方面要求施教者要正人先正己,名正则言顺,身正则影直,身教重于言教;另一方面,要使受教者的品德受到正能量的熏陶,育人先育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古人说“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教育的宗旨就是“德才兼备”。

  谈起教育,人们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强调了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我认为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这三个方面。人刚开始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后来上学了 ,又要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走上社会后,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实,这三种环境是相互影响,互相交织的,只不过为了探讨方便和影响的时间先后,轻重不同而做了一个划分而已。 而这些环境虽然很重要,但它们毕竟是外部环境,只是“条件”,或者说是“外因”,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毕竟是“内因”——也就是受教育者本人。

  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本人,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施教者的重要作用。施教者刚开始地引导,常常对受教者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实,施教者与受教育的关系往往是很复杂的。以家庭教育为例:年轻的父母是施教者,可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他们又是受教者。孩子是父母的受教者,可父母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又会受到孩子的反教育,从而与孩子一同成长、成熟,父母反而成了受教者。对父母来说,“小孩子懂什么”是最无知的一句话。现在我想反问一句,作为父母,我们懂什么呢?

  关于教育,有一个现象我一直好奇,社会上这也需要上岗证,那也需要上岗证,为什么父母不需要上岗证就无证上岗呢? 难道父母不是这个社会上最需要“专业培训”的人吗?有了结婚证就可以当父母,可结婚证只能证明男女的夫妻关系,并不能替代可以教育好子女的父母证。其实,社会上最需要“专业培训”上岗的就是父母啊!因为父母是一棵大树的根,只有根茁壮了,枝叶才会繁茂。父母又犹如复印件的原件,如果复印件出了问题那需要修改原件啊!以父母为单位组成了家庭,而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如果细胞发生了癌变,社会怎能不得癌症呢?除此之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过了“有效期”,父母将无能为力,回天乏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教育家卡尔.雅思贝尔斯说:“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叶芝在谈教育的时候也说过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认为这两句话很有道理,而这个道理就是: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启发式教育,而不应该是填鸭式教育。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受教者更好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从而激发受教者自身的能量,打开无穷的智慧宝藏。教育,必须要落实到“自我教育”上才会有根基。教育,首先必须是“自我教育”。 

  社会上曾经流行过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后来,又读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和德国作家卡尔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其中他们都谈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爱”。首先,作为施教者必须要有一颗爱心。如果内心没有太阳,怎么会温暖别人,照亮别人呢?施教者如果没有爱心,是无法给受教者带来爱的。这里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什么是爱?词典上对爱的解释是:1、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2、喜欢、快乐、高兴。我认为只要使人产生了快乐的,积极的,具有正能量情绪的感受都是爱。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受教者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能够给人类社会和世界创造快乐和幸福。

  纵观现今的教育,往往只教我们怎么把书读好,进好学校,有好工作,然后就可以自以为是的认为像童话里讲的那样,“公主和王子从此开始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却很少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快乐的人和过一个有价值的人生。我教育女儿的理念便是“我给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你还给我一个幸福的人生”。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获得快乐并创造快乐。 

  教育原本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情,可是为什么一谈起教育,施教者和受教者又都那么痛苦呢?我认为这是个人的教育目标,国家的教育理念和高考制度的冲突造成的。施教者和受教者都不得不变得功利了,短视了。诚然,高考制度并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它绝不是最坏的制度。国家正在出台新的高考制度,也正在传播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已经渐渐地深入人心,虽然因为高考制度的存在而不能充分地落实,但我却看到了曙光。传统的国学教育,孔孟儒家的孝道教育,佛家的因果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心理教育……正在一步步走入寻常百姓家。教育的繁荣期就要来了,国家的稳定繁荣兴盛期也已经来了,中国的教育理念屹立在世界之林的日子也不会久远了。英国的汤恩比博士说:“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惟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让我们拭目以待中国龙的崛起。请不要再以“在学校看学习成绩,在社会看名利地位”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教育了。

  如何落实快乐教育的理念呢?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孙云晓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埃蒙斯说:“习惯要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主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好的习惯上。只有好的习惯才能出现好的结果,最终达到理想的境地。什么是好习惯呢?我觉得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给别人带来快乐,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具有正能量影响的,利己利他的一切习惯都是好习惯。

  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我受到很深的教育。一个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这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了唤醒沉睡着的人性。

  谈了这么多,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呢?我认为:首先,教育是自我教育;其次,教育是帮助施教者和受教者寻找并创造幸福和快乐;再次,教育就是培养好的习惯;最后,教育更是为了唤醒沉睡着的人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