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3日午后。北京。本该晴空万里,桃红柳绿,春光明媚,架不住一场沙尘暴来袭,满城尽带“黄金土”。掐指一算,已经是第五天了。抬头望天,还是看不到一丝透亮的意思表示。

我的忍耐力已达极限,只想呼朋唤友逃往郊外,找一处清爽地透透气。闺蜜小咿第一个响应,大笔杆子小方也一拍即合——他最近拜小咿为师学摄影,被小咿称为“御用助理”。

“去香山找药石山吧!”小方提议。“药石山”!什么鬼?“边走边说”。就这样,我和小咿跟在小方身后,踏上了寻找“药石山”的郊外之行

香山位于北京西山东麓,距市中心约20公里。香山历史悠久,是一座以山林为特色的皇家园林。金、元、明、清历代皇帝均在此地建有离宫别苑,每逢夏秋时节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清乾隆10年,乾隆亲自题名"静宜园",在此大兴土木,建成28景,并加筑了围墙。1860年和1900年,香山两次遭帝国主义列强劫掠焚毁,1956年开辟为人民公园。

为何叫香山呢?难道山还能散发出香味吗?相信会有朋友这样问。其实,1613656639120798.jpg我也有过同样的困惑。大笔杆子小方涉猎广泛,文笔了得。他说,关于“香山”名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跟东汉末年传入我国的佛教有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都城旁边有一座山名为香山,有许多释迦牟尼的弟子入香山修道;第二,源自最高峰的钟乳石,因为这个钟乳石的形状看起来像一座香炉,称香炉山,简称香山。后人多认同后一种说法。

到了现代,让香山闻名遐迩的不再是皇家园林的头衔,而是秋天的红叶,名副其实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通常是在11月初前后,“香山红叶节”就会拉开序幕。一拨拨赏红叶的人便会川流不息涌入香山,毫不夸张的说,“人比叶子多”。不用走太近,在视线好的地方远远眺望,漫山遍野的黄栌、枫叶红的耀眼。有人说,像一面面赤旗;有人说,似一团团红霞;还有人说,如同被上帝打翻的红颜料,呼啦啦涂满整座山。

我没那么多形容词,就觉得漫山遍野的红叶点燃了我的血液,不由得血脉偾张,脚底板也有了气力,着了魔一般,就想随着人流蹭蹭蹭爬上山去,跟那盛开的红叶来个亲密接触。现如今,枫叶树一片翠绿,开着嫩嫩的小黄花,一副讨人爱怜的模样。

香山园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一片片人工种植的郁金香争相盛开。空气果然清新了许多。

1613656786111133.jpg一阵风刮过,空气中飘来丝丝缕缕的花香。定睛看,一树白色丁香花开得正旺。于是想到博客上新认识的那位叫瑞吉山的朋友,她说她最喜欢丁香花,因为这花是爱情的象征。从她的叙述里,我知道了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

古时候,有个年轻英俊的书生赴京赶考。天色已晚,投宿在路边一家小店。店家有父女二人,热情接待书生。书生与姑娘一见钟情,二人月下盟誓,拜了天地。姑娘提出要和书生对对子。书生应诺,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联:“氷冷酒,一点,二点,三点。”姑娘略想片刻,正要说出下联,店主闯了进来,见二人私定终身,责骂女儿败坏门风。姑娘哭诉两人是真心相爱,求老父成全,但店主执意不肯。姑娘性情刚烈,当即气绝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只得遵女儿临终所嘱,将女儿安葬在后山坡上。书生悲痛欲绝,再无心求取功名,遂留在店中陪伴老丈人......不久,后山坡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丁香树,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书生惊讶不已,每日上山看丁香,就像见到姑娘一样。

一日,有一白发老翁经过。书生向他讲述了自己与姑娘的爱情故事,也说了姑娘临死前尚未对出下联一事。老翁捋捋胡子,指着坟上的丁香花说:“这就是下联的对子”。书生不解,老翁接着说:“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萬(万)头。” 你的上联“1613657312104313.jpg氷冷酒”,三字的偏旁依次是,“氷”为一点水,“冷”为二点水,“酒”为三点水。而“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万字头。前后对应,巧夺天工。书生连忙施礼拜谢。老翁说:“难得姑娘对你一片痴情,千金难买,现在她的心愿已化作美丽的丁香花,你要好生相待,让它世世代代繁花似锦,香飘万里。”话音刚落,老翁便无影无踪了。后人为了怀念这个纯情善良的姑娘,从此把丁香花称为“爱情花”。

满心爱意的站在“爱情花”前,小咿给我和丁香花拍了张合影。

登临山间小亭,向东远眺,北京城区依然被黄尘笼罩,心里不免又添了几分堵。继续向密林深处走去,眼前忽地亮了起来,一簇簇黄灿灿的迎春花无遮无拦闯入视线,哦,这是我最喜欢的花!我曾为迎春花写过一篇小文《爱花絮语》,开篇写道,“我始终执拗的认为,春天,是被一种叫做迎春的小花唤醒的。”不约而同,我和小咿一起朝着迎春花跑去。二人相视而笑。一扫黄尘带给心头的不快,差点忘了我们此行的目的。

小方不失时机的说,虽没见过史书记载,但当地人都知道香山有个“药石山”,传说每天在石头上靠一靠1613657758539016.jpg,就能祛除百病。所以,每天都会有许多游人慕名前往。我觉得,这样的传闻十之八九不成立,否则,医院早关门了。偏我是个好奇心极强的女人,但凡新鲜事、稀罕事,我都愿亲眼目睹,一探究竟。当然,前提是危险指数为零。

“看,这就是药石山!”顺着小方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座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石头山裸露在我们面前,黑黢黢的石头毫无美感的错落叠加,半山腰一个凹处刻着“药石”二字,繁体字的“药”,给人一种挺权威的感觉。

小方敏捷地爬上“药石山”,一米八的他把自己摆成一个大大的“十”字,双目微闭,屏住呼吸,紧贴着“药石山”,仿佛全身的细胞都在用力汲取石头里的“药性”。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情形,不知为何,竟让我产生了流泪的冲动。是啊,吃着五谷杂粮的俗人,谁敢保证百疫不侵呢?那一刻,我愿意相信这“药石山”真有治病救人的能量!

不失时机的,我赶忙掏出相机给他拍照,身后的小咿又把这一幕收入镜头,瞬间永恒。

只是,大笔杆子也不知道“药石”这两个字何人所写?何时刻上去的?为何1613657340484968.jpg要把这座看上去毫无灵性的山称为“药石山”?难不成,大自然也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看上去光鲜亮丽的东西,通常用处不大,而那些看上去丑陋不起眼的东西,往往会有治病的疗效。中药铺,就是典型例证。

过了“药瘾”的大笔杆子终于向我们伸出手,我和小咿相互拽着扶着,被他拉上了“药石山”。站在“药石山”的高处,不由得心跳加快,大气不敢喘的,我紧贴石壁许了一个“保佑健康”的心愿。

“药石山”旁的一块大石上,还刻着好几行不知谁人写的字?大笔杆子草草念了一遍,说,这诗不咋地,充其量也就是“打油诗”。我知道他的文学造诣高,一般的文学作品都入不了他的法眼,也没兴趣刨根问底。现今很后悔,没把那首打油诗记下来,错过了与它的一面之缘。

当下,任我把照片放大锐化到极限,还是认不全那首打油诗的全部。勉强认出的有“为念众生”、“香山深处”、“药石洞”一些词句,真是遗憾到姥姥家!1613658609956166.jpg

不过,有了这样的诗句立在“药石山”侧畔,也是一种广告效应啊,至少是个佐证,证明“药石山”并非空穴来风。毕竟,我们已经与它“肌肤相亲”,自然希望它真的灵验。

一扭头,发现小咿倚靠在“药石山”的模样好甜美,赶紧拍了下来,愿“药石山”保佑她一生平安!

穿过山顶处一扇拱门,发现一块大石上用红油漆书写了“佛石”二字,“佛”字很大,“石”字很小,书法很周正,黄色勾边,一看就知出自今人手笔,但不知是否与“药石山”的来历有关?

于是遐想,很久很久以前,一位采药和尚在这里圆寂。多年以后,风吹雨打,山石风化,他采的那些草药缓缓融入了山体......这一想,像是“药石山”附体,就势侧躺在佛石上,手撑头,眼微闭,做个卧佛样,口中还默念一句“我佛慈悲”。小咿瞬间笑崩。

手牵手,我和小咿走在下山的路上,我们放肆的呼1613658095767816.jpg吸着远离尘嚣的山野之气,好生惬意!

倏地,一只灰色的小松鼠蹦跳着闯入我们的视线,小家伙怕是出来觅食的吧?小咿悄悄靠近它,把它俏皮的模样收入镜头。

天色渐渐昏暗下来。

静翠湖畔,垂柳轻扬,湖水在微风下泛起片片鱼鳞般的水波......湖畔旁,一片淡紫色的野花悄然开放,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情不自禁,我蹲下身来,把花儿们轻拥入怀。

“回家吧,”大笔杆子轻声提醒道。

离开药石山,好长一段路程我们都没有说话。我不知道他俩在想啥,我一直在心里默默祈祷:愿“药石山”保佑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永远安康!

此刻,新冠疫情还在侵袭人类的健康。全球240多万人病亡。多希望“药石山”传闻不虚。

      

初稿于2006年4月,修订完稿于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