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5月到2001年12月,根据县委安排,我担任木兰县旅游开发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先后协助贾宝纯和刘海忱两位常务副县长抓全县旅游产业的开发。五年时间里,在时任县长、县委副书记张克同志的领导下,我带领有关部门的同志为踏察、宣传和开发木兰县的旅游产业,作了大量工作。可以说为开发这一朝阳产业、黄金产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尽管目前,旅游产业在木兰县形成拳头产业,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但是,这一产业的发展和成功是必然的事情。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木兰县以它秀美的风光、良好的生态、丰富的物产和纯朴的民俗一定能成为哈尔滨市的后花园,成为省城人民休闲度假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我坚信,木兰县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必将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必将为木兰百姓带来福音。

    由于这几年,特别是1997年至1999年亲自参与了开发木兰县旅游产业的很多工作,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利用时间把这些往事记载下来,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应该说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一、巧抓机遇向省旅游局领导介绍鸡冠山风光

    1997年1月10日,笔者在黑龙江省委党校参加领导科学理论研讨会。分组讨论时,恰好与省旅游局长宁士敏同在哈尔滨市组。利用空闲时间,我简要向宁局长介绍了建国乡鸡冠山的风光。为了引起宁局长的重视,晚间给建国乡党委书记幺彦才打了电话,让他派人将鸡冠山风景照片,连夜送来。第二天,幺彦喜同志乘零担车,及时把照片送到。赶在会议结束前,我将鸡冠山风光照片送给宁局长。宁局长仔细观看了一会儿,说:“如果鸡冠山实际景色,真的能象照片这样,那可真的不错。”

    二、积极献策 ,建议县政府加大旅游产业开发力度

    1997年3月召开的木兰县人代会。 时任木兰县委副书记、县长的张克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问题。看到这一报告,我非常高兴,提笔给张克同志写了一封加大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书。这个建议书,根据宁士敏同志在小组讨论时阐述的,黑龙江省发展旅游产业大有前途和希望的意见并结合木兰县实际,提出了加强木兰县旅游资源踏察、宣传、规划等方面的建议。其中,还谈到了与省旅游局长宁士敏同志的一面之交,提出如果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有事情,我可以出面帮助协调。这封信张克同志收到了。一个月后,他就交给我一项旅游方面的任务。

    从此,我开始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开发木兰旅游资源的基础性工作。

    三、首战告捷,牡丹江旅游汇报会打响木兰牌

    1997年5月6日至8日,省旅游局在牡丹江市召开全省旅游工作汇报会。县委常委、副县长贾宝纯同志外出学习,我受张克县长委托带队与会。

    我们利用这次会议想方设法扩大木兰县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会前我抓紧时间同政府办的申建华、建国乡的冯宝山、幺彦喜和香磨山水库刘云阁等同志,一同作了认真的准备。

    一是制作木兰县鸡冠山风光图片集。从幺彦喜和冯宝山几年来拍的照片中精选四十幅装订成册。二是编辑木兰县鸡冠山风光电视专题片。由于那时木兰县不具备编辑电视专题片的条件,我只好带着木兰县委组织部电教办的资料带和建国乡同志们拍的照片,同组织部电教办的宋志文同志赶回老家延寿县,请延寿广电局的同志们连夜编辑、配乐和配音。延寿县广播电视局的任延成局长和副局长姜延东同志,安排人员忙了一个通宵,帮助我们编好了这个专题片。

    牡丹江会议期间,从大会发言和参观的典型,木兰与会同志深切感受到了兄弟市县,特别是牡丹江市依托镜泊湖品牌,全民上旅游、全党办旅游的浓厚氛围和气魄,学到了外地的好经验。此外,利用会后宝贵的闲暇时间,我和申建华同志敢见大领导,敢谈木兰情,先后向省旅游局宁士敏局长、哈尔滨市旅游局张相学局长和省旅游局资源处郭云鹏处长、香港大公报的记者介绍木兰旅游资源,请旅游局的领导同志到木兰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在省委党校开会同宁士敏局长的一面之交,我们争取到会上放映旅游专题片《北国奇观—木兰鸡冠山》的机会。1997年5月8日晚上,会议安排放映电影。根据我们的建议,宁士敏局长批准在电影开演前专门放映这部专题片。这是本次会议唯一放映的旅游专题片。不到二十分钟的专题片在全体与会人员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从省市到外地旅游界的同仁们,对于木兰县都有了新认识,对木兰县的旅游资源开始刮目相看。

    应当说,这次牡丹江旅游工作汇报会,是木兰县旅游工作暂露头脚的会议,是引起省市旅游部门对木兰县高度重视的会议,也是木兰县旅游工作抢抓机遇步入快车道的转折性的会议。

    四、扎寨深山,打响鸡冠山旅游资源详查会战

    牡丹江会议之后,我和申建华同志及时把会议精神向张克同志作了汇报。根据会议要求,经县委讨论成立了旅游局,刘文君任局长。县里组建了高规格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县长张克同志挂帅任组长,常务副县长贾宝纯和我任副组长。由于我日常工作量比常务县长相对少一些,张克同志明确指示,让我在旅游产业开发上多做一些实际工作。遵照张克指示,我与旅游局和建国乡的同志,抓紧时间开展鸡冠山旅游资源的踏察工作。这次实地踏察历时三天从1997年5月9日开始到5月11日结束。

    为了留下宝贵的图片资料,我购买了佳能EOS1000N照相机,同时,还让组织部电教办的宋志文同志随行摄像。建国乡副乡长冯宝山同志担任向导,我们在鸡冠山上紧张工作了三天。

    白天,在建国乡向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不辞劳苦先后攀登了小鸡冠砬子、片砬子和大鸡冠砬子。由于没有上山的路,向导就用镰刀割出一条小路,为了防止迷路,又用红油漆在经过的树身上,留下了一个个标记。我们走一路,看一路,拍照一路,议论一路。把独具特色的鸡冠山风光尽收眼底。鸡冠山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茂密的森林,奇特的景观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使我对这里旅游资源的可开发性坚信不疑。

    晚上我们就在矿山的工棚里住宿。那几天虽然累一些,也没有什好吃的,但是,大家精神都很饱满,劲头都很足。特别是,晚上在工棚里通过电视机观看白天摄制的秀丽的风光,白天的劳累就一扫光了。晚上,听建国乡的同志讲了发现鸡冠山风景的故事。

    原来,他们是在开采角闪岩石矿的时候,通过测量的望远镜看到了这边景色很好看,于是,几个人结伴实地走了一趟,身临其境一看,果然景色十分好看。由于不熟悉地形和道路,几位同志还差一点在山里迷了路。乡党委书记幺彦才等同志萌生了宣传和开发旅游资源发展乡域经济的的念头。他们先后派人到山上踏察拍照,还在乡里举办了机关山风光小型影展,开始了宣传旅游资源的工作。

    县委分工我包建国乡抓中心工作,我就是在乡里看到这个影展,才在省委党校向宁士敏局长介绍鸡冠山风光的。踏察的三天,我怀着好奇心和敏感抓拍了十几个胶卷,既大饱了眼福,又过足了摄影的瘾。

    那时,我的股骨头坏死的病恢复得还很不够,路走得多一点,急一点腿就疼得挺厉害,瘸得也厉害。但我咬牙坚持着不叫苦,也不掉队。只是在大鸡冠砬子顶峰由于风太大没敢站起来。妻子文香怕我把腿累坏了,股骨头坏死的地方再出毛病,就让长子周恺随行照料我。

    三天的踏察,使我对鸡冠山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有了深刻的印象,进一步坚定了发展旅游产业富民强县的信心。这次踏察摄影的收获很大,特别是抓拍了当地百姓称为“片砬子”后被我更名为“一帆风顺”的风景照片。该景区我先后登上四十余次,然而只有第一次拍的那张照片效果最佳。这张照片被海内外十几家媒体采用,为宣传木兰,做出了贡献。

    五、实地考察,郭云鹏处长亲临木兰踏察旅游资源

    1997年5月12日下午,踏察人员准备从鸡冠山上撤离向县里返回时,我的传呼机响了起来。这个传呼是省旅游局计划统计处处郭云鹏副处长打来的。他通知我,明天他和一名同志下午乘坐快艇来木兰踏察旅游资源。得知这一好消息,我真是喜出望外,没想到省旅游局的同志这么快就能到木兰来。看来在牡丹江会议上的汇报以及放映电视专题片收到了预期效果。他们的到来,对于木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所起的推动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下山后,我立即把这个情况向张克县长作了汇报,同时也通知建国乡和香磨山水库,做好接待省旅游局同志的准备。我和县旅游局的刘文军、申建华同志,对于带领省旅游局同志踏察木兰县旅游资源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根据当时的情况,决定先到鸡冠山后到踏察香墨山水库。

    1997年5月13日下午5时,我和刘文军、申建华同志在木兰港准时接到了省旅游局计划统计处副处长郭云鹏和资源科长张鹏两同志,同时,还接到同船到木兰采访新闻的哈报记者郝志红同志。郝志宏同志听说我们这一安排,就要求参加到踏察木兰旅游资源的行列。对于这一要求,我理所当然答应了。

    为了省市客人的人身安全起见,下船后,我们立即给他们注射了森林脑炎疫苗。第二天早晨上山前,还给他们发了迷彩服和军用鞋。为防止野兽的伤害,还请武装部派人携带冲锋枪加以保护。

    由于郭处长和张科长这次在木兰只能停留两天,我们决定5月14日到建国乡的鸡冠山踏察,下午赶到香磨山住宿,5月15日上午在香磨山踏察,下午送客人回哈市。

    尽管这次踏察时间很短,行程也很紧张,但是,木兰县鸡冠山和香磨山的秀美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热情的接待都给客人们留下了深刻和美好的印象。郭处长和张科长均表示木兰县旅游资源确实很丰富,也很有地方特色,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他们一再表示,回到省局要抓紧向局领导汇报,争取省旅游局在开发旅游产业上关注木兰,向木兰倾斜和支持。

    对于这两位同志的表态,我们表示欢迎和感谢。后来事实证明,郭处长和张科长他们两位同志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六、举办影展,木兰县鸡冠山风光成为省城热门话题

    1997年5月16日上午,我和组织部的宋志文同志冒雨送省旅游局的郭云鹏处长和张鹏科长返回哈市。为了把在鸡冠山拍的胶卷冲好,我请教了当时在哈市筹办金夫人婚纱影楼的大哥周铭久。大哥介绍,可到道里井街的中隆图片社冲洗。没想到这不经意的介绍,竟引出在哈市举办鸡冠山风光摄影展的结果来。而这一影展,后来对于宣传木兰和木兰的旅游资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要先从观看冲洗胶片说起。16日下午1时,我按时赶到中隆图片社。从扩印员手里接过胶片还没来得及观看,这时,走进一位老同志。听他们谈话,得知这位老同志是哈尔滨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张耀同志。这真是难得的请教的好机会。我看张耀老师不太忙,就请他评一评片子。张老师坐下来认真地看起来,不时指出拍的优点和不足。我大哥也在场帮助评选。十几个胶卷看完,张耀老师提出一个建议:可以选出几十张好片子,在中隆扩出来办一个鸡冠山风光摄影展。

    这个建议出乎我的预料之外,因为,我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好片子究竟行不行。当时只是感谢张耀老师的一番好意,晚上,设便宴款待了张耀老师。那天晚上,我和宋志文在哈市住宿,铭久大哥也住在哪里。我请具有国家特级摄影师职称的铭久大哥拿主意,挑选出的好片子是否具备展出的水平。大哥认真地说,是可以的,有些片子,比现在中隆图片社展出的还要好一些。听大哥这样说,我才最后下定了在哈市举办木兰鸡冠山风光摄影展的决心。那天夜里,我们三人几乎都没有睡觉,为挑选出来的照片确定名称,准备第二天扩印。

    由于办影展需要一大笔经费,我请示了张克县长。他表示县财政给给予。有了这个底,我和宋志文,后来又调来组织部的任朝晖同志,我们三个人在中隆图片社起早贪黑地忙碌起来。经过一周多时间紧张地准备,影展开展时机成熟了。通过电话向张克县长请示,影展开幕的时间确定在5月26日。

    为了使这次摄影展取得更大的宣传效果,在松哈合并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木兰县在省城人民心中的知名度,开展前,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一是在举办单位上打出优势牌。经协商确定影展由哈尔滨市摄影家协会、木兰县人民政府和中隆摄影研究会联合举办。二是在新闻媒体上打优势牌。由县宣传部门请省市多家新闻媒体现场报道。三是在省市摄影界打优势牌。由哈市摄影家协会知名人士邀请省市热心影友参加影展开幕式。这些措施,对于保证影展取得良好效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铭久大哥还从金夫人婚纱影楼借来红地毯,为影展开幕式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1997年5月26日上午10时,《北国奇观——木兰鸡冠山风光摄影展》在中隆图片社隆重开幕。省旅游局杜局长、哈尔滨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张耀和木兰县张克县长等同志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词并共同为影展剪彩。省市摄家协会150多名影友到场参观。省市十余家新闻媒体派员现场采访。我们准备的装有一帆风顺照片和木兰县情介绍的200份精美纪念品,发放一空。

    剪彩后,整个影展区被影友们围的水泄不通,现场人头攒动,非常热烈火爆。许多哈市影友,当场打听去木兰和鸡冠山的路线。当天,省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均报道了这一消息。此后一个月内有十余家报刊报道了这次影展的消息。这次影展的影响,实际上远远突破影展本身,变成了木兰县政府,在省城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使哈市各界人士加深了对木兰县情的了解,为木兰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这次影展对宣传木兰旅游资源起了很好的作用。

    “北国旅游奇观-木兰鸡冠山风光展”在哈市展出了十余天。这次展出收到的效果是出乎预料之外的。哈市的各界人士从这次影展中,不但了解了木兰县鸡冠山美丽的风光,更由此对名不见经传的木兰县有了初步的了解,扩大了木兰县在省城的知名度,为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后,木兰县的招商引资乃至与省市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都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这一效果,在以后的几年中逐渐地显现出来了。

    应中隆图片社经理韩伟的请求,王田老先生为笔者所拍鸡冠山著名景点《一帆风顺》题词。这一题词为这次影展增色不少。

    七、采风掀潮,木兰县秀丽风光倾倒省市摄影家

    《北国奇观——木兰鸡冠山摄影展》在哈尔滨市的摄影爱好者心中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不少影友要到木兰鸡冠山采风。根据张耀老师的要求,1997年端午节的前两天,我带蓝艺集团的依维克到哈市接七位影友来木兰采风。这次来的有哈师大姚敏夫教授、张耀秘书长、李建新、白忠纯、郑学明等人。这次采风根据计划,先后到县城的交警队、蓝艺集团、金兰公园、型钢厂和鸡冠山、香磨山等地。由于到鸡冠山时天降大雨,那道浓浓的雨幕使影友们一睹鸡冠山美丽风光为快的夙愿没能实现,多少留下点遗憾。当时我就约大家秋季五花山时节再来。端午节早上,哈市影友城乘船返回,我们到江边依依惜别。

    在蓝艺集团孙宝库经理的大力支持下。哈市影友两日采风的佳作以“哈市摄影家眼中的木兰”为题以哈市摄影家协会和蓝艺集团的名义在中隆图片社举办了影展。这次影展进一步在省城宣传了木兰,扩大了木兰旅游资源和木兰县的知名度。这次采风活动不但提高了木兰摄影爱好者的摄影水平,加强了与哈市摄影家协会的联系,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木兰县在省市市摄影界和新闻界  的影响。对于以后加大木兰旅游资源宣传的力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隆图片社举办的两次木兰风光摄影展,引起了位于附近的哈尔滨日报社摄影部的注意。通过张耀老师的联系,1997年7月的一个周末,哈报社摄影部主任郑学清老师和哈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宋红岩,带领十余位摄影家到木兰采风。这次采风活动组织哈市摄影家到蓝艺集团、木兰肥牛公司、尖山水利工地、香磨山和鸡冠山等地进行系列创作活动。这次采风活动的最大收获是哈尔滨日报“社会写真”栏目刊登了介绍木兰的专版,起到了通过新闻媒介,系统宣传木兰的目的。另外,这次采风活动哈市摄影家协会对于木兰县摄影爱好者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1997年9月25日,在五花山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哈市摄影家协会张耀与白忠纯等几位老朋友。木兰影友陪同他们圆了到鸡冠山采风的梦。鸡冠山美丽的秋景令哈市的客人赞叹不已。我拍的鸡冠山秋韵照片曾在火车上被哈市赴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劳模们一抢而空。哈市劳模从鸡冠山秋景照片了解了木兰。

     1997年是哈市摄影家们到木兰采风的高潮。从1998年到2002年,哈市摄影家到木兰采风创作的活动每年仍有一些。其中,较为主要的有1998年元宵节哈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宋红岩带领哈报摄影部记者采风、1998年夏季金永剑带领城乡时报记者采风和2002年7月哈尔滨老年大学摄影研究班采风这三次。哈市摄影家们到木兰采风的效果并不仅仅局限在报刊发表作品,举办影展上,更为重要的是在哈市的社交圈、摄影界和新闻界广泛地宣传了木兰,大大提高了木兰县的知名度,较好地打出了木兰旅游的品牌。这对于开发木兰的旅游资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八、记者云集,省市媒体青睐木兰秀美风光

    1997年夏季,省市新闻界的朋友怀着对木兰旅游资源的好奇心和新闻敏感性,对木兰旅游资源作了深度报道和详尽的介绍。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是省电视台黄金假日节目组的专门采访和黑龙江考古千里行的随行采访。

     1997年6月下旬,张克县长让我陪同省电视台的两名记者拍摄木兰旅游资源的专题片。我利用三天时间积极策划并大力协同省电视台的记者辗转木兰镇、鸡冠山、香磨山和蒙古山完成了这次电视专题片的协拍任务。当时黑龙江电视台的节目刚刚上星。1997年7月6日和7日这部长达12分钟的名为《木兰秀色》的旅游电视专题片在卫星频道播出了。从而大大提高了木兰旅游资源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两位对木兰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摄像记者,不但事前通报了这部电视专题片的播出时间,还特意为木兰复制了一套录像带。

    这份录像带后来不但曾多次在木兰电视台播出,还多次向外来的客人播放,起到了宣传木兰的良好作用。省电视台的记者是从到过木兰的新闻界同行那里,得知木兰的旅游资源丰富的消息,才主动赶来的。他们说,如果专门去请至少要花费两万元费用才行。

    1997年7月,受张克县长之托,我负责接待黑龙江考古千里行人员的工作。这是一次宣传木兰旅游资源的大好时机。我同组织部的宋志文同志,利用手中的资料,编印了介绍木兰县旅游资源的小册子。在去江南迎接考古千里行的同志们时,就把宣传册子发给每位成员。到木兰后,又通过参观博物馆、蓝艺集团、蒙古尔王山寨等活动强化了印象。这次宣传活动受到了良好的效果。随同考察的从中央到省市的16家媒体记者纷纷发稿宣传木兰。一时间,介绍木兰县旅游资源的报道成了各级新闻媒体的热门话题,极大地提高了木兰县和木兰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黑龙江考古千里行的木兰之行取得了显著成果。考察团成员在木兰两天短停留期间,参观了木兰博物馆,了解了木兰的历史,考察了蒙古尔王山寨遗址,观看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从而对于木兰深厚的历史底蕴有了新的了解,对木兰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有了深刻的感悟,对于木兰同志快捷和缜密的工作作风也有了由衷的体会。当我与县交警大队长魏剑秋同志在哈同公路与考察团同志话别时,每位考察团员都下车与我们一一握手,眼含热泪依依惜别。有的同志说:“黑龙江考古千里行三年了,数木兰留下的印象深,木兰山美,水美,历史美,人更美。”

    九、群英荟萃,省旅游局全班人马到木兰现场办公

    通过我们在牡丹江市会议上的自我介绍、省旅游局规划处郭云鹏副处长的推介和省市多家传媒的宣传,省旅游局的领导同志把踏察和研究木兰县旅游资源纳入了工作日程。

    1997年7月5日至7日,是木兰县旅游工作历史上值得记念的日子。这三天,在黑龙江省旅游局长宁士敏同志的带领下,省旅游局72名同志集体到木兰县踏察旅游资源。此举对于木兰县旅游产业的宣传和开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7月6日早上,县委书记杜兴武同志、县长张克同志、县委副书记刘玲华同志、副县长贾宝纯同志在金兰宾馆与省旅游局的同志们亲切合影留念。在张克同志的陪同下,省旅游局的领导同志们到蓝艺集团参观。我与政协副主席李清同志陪同省旅游局的同志们到鸡冠山参观踏察。6日晚,在香磨山水库住宿。晚间,省旅游局的同志们和香磨山水库以及木兰县的陪同人员进行了联欢。大家尽情高歌,全无倦意,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就连临时停电,也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兴致。   

    7日上午,省旅游局的同志们在水库和慈航古寺参观游览后,进行了座谈。张克同志和我先后汇报了木兰县旅游资源的现状和今后的打算。在宁士敏局长主持下,几位副局长和各位处长都对木兰的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一位处长对鸡冠山的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鸡冠山小山有大山之势,北山有南山之秀。”宁局长为座谈会作了小结。他指出:“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表明,距离中心城市200公里都可以纳入这个城市的旅游圈。木兰县距离省城才100多公里,生态又良好,并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还独具特色,因此木兰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木兰县要一手抓踏察宣传,一手抓环境保护;一手抓规划设计,一手抓招商引资。旅游产业是黄金产业,是朝阳产业,希望县委、县政府今后加大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尽早把旅游这篇文章做大作好。省旅游局今后对木兰要予以倾斜和支持。”张克县长作了表态发言。座谈会结束后,县领导同省旅游局的领导同志在香磨山水库合影留念。

    这次接待活动之后,我同县旅游局长刘文军、副局长申建华同志专门到省旅游局汇报落实情况。省旅游局刊物《黑龙江旅游》还发表了介绍木兰旅游资源的文章与照片。后来,省旅游局对木兰旅游工作不论是全省规划方面还是资金倾斜方面都给了一定的关照和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省旅游局局全体同志到木兰县踏察旅游资源和现场办公食宿完全自理,没有给木兰县带来任何麻烦和负担。木兰县委和县政府在金兰宾馆宴请一次权表地主之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宁士敏局长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多方努力,坚持不懈宣传和开发木兰旅游资源

    为了把木兰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宣传出去,提升木兰县在省内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加快旅游资源向旅游产业的转化,从1997年到2001年,在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下,我和有关部门的同志们在县内外运用多种形式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扩大宣传效果来说,那几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举办影展。1998年4月,作者在市委党校学习。借此机会,和木兰县政协副主席张文岐同志、县委组织部宋志文同志利用一周休息时间、起早贪晚筹备了“北国旅游奇观——木兰鸡冠山风光展”。这次展览在哈尔滨市直机关干部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哈市局处级干部就是从这个影展初步了解了木兰,对木兰县有了感性认识和浓厚的兴趣。从1998年到2000年,省市直单位到木兰县办事的同志绝大部分都抽空到鸡冠山游览一番,这也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了。这一活动,无疑扩大了木兰旅游资源的影响。仅作者本人在这段时间就先后30多次陪同省内外人士到鸡冠山游览考察,其中最劳累的一次是1998年夏季,根据县领导的安排,一周内从周五到周日,连续三天冒酷暑陪同省市客人登鸡冠山。每天都是大汗淋漓。但是看到客人心情非常舒畅,自己也就不觉得劳累了。

    二是撰写文章。除了省市新闻界的朋友宣传木兰的旅游资源外,作者还与组织部的宋志文、宣传部的谭彦龙等同志撰写多篇文章,在《科技经济导报》、《城乡时报》、《黑龙江日报》等报刊大力宣传木兰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根据张克同志的安排,县政协文史委员会还组织部分文史资料作者到鸡冠山采风多日,通过收集民间传说,进行创作。作为县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副组长,我还会抽空到山里看望了这些同志,向他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三是印制明信片。在木兰县邮政局长王玉泉的大力支持下,1999年,木兰县摄影家协会与邮政局共同开发了“木兰风光明信片”。这是木兰历史上第一套邮资风光明信片。由6幅风光照片组成的5000套明信片作为木兰县的大名片对于木兰旅游产业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几年来在对外交往过程中,这套明信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周兴利、齐景彪等影友为宣传家乡、提升木兰的知名度无偿提供摄影作品,稿酬分文不取,其精神也是很可贵的。

    四是编辑电视专题片。1999年新年前,为了满足宣传木兰旅游资源的需要,并为全县人民献上一份春节礼物,组织部电教办、县旅游局和广播电视局联合编制了木兰县首部旅游风光专题片。在该片中县文工团的王文学同志演唱了周铭德作词、韩玉杰作曲的“木兰风光赞”。这支插曲为片子增色不少。

    这部片子后来在向外地客商介绍木兰凤光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了赶在春节前将这部专题片录制完毕,几位同志废寝忘食。最后在县电视台合成时,同志们一直工作到下半夜。

    从加强联系,争取省市旅游领导部门支持来说,主要是认真做好接待哈市旅游局领导同志的工作。从1997年到2000年,根据县领导的安排,我多次参与接待哈尔滨市旅游局领导同志的活动。市政府和市旅游局的几位领导同志为宣传的旅游资源以及开发木兰的旅游产业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原哈尔滨市副市长盖如垠同志,还专程到木兰考察香磨山旅游资源。经他批准,香磨山纳入市旅游局森林小火车两日游旅游专线。从而掀开了木兰旅游由过去的接待型向事业型转变新的一页。

    哈尔滨市旅游局的几任局长,从张相学到杜传东,对木兰的旅游事业都特别重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都予以支持和倾斜。另外与县旅游局的同志还多次到市旅游局汇报工作,在市里制定旅游规划上和下拨旅游事业资金等方面争取市里的支持。

    从加强领导,动员全县上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来说,这几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大会动员叫响口号,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现在由于形势的发展,大部分人对旅游产业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可是在七年前情况却不是这样。不但群众对此缺乏认识,就是某些县领导也把抓旅游看成是不务正业。所以当时提高全县上下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是当务之急。据此,1997年夏季,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木兰县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县旅游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传达了省旅游工作汇报会精神,公布了木兰县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名单、香磨山水库和建国乡政府作了表态发言。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木兰县旅游工作开始了具体实施阶段。

    二是专题推进狠抓典型 ,组织旅游产业先遣队。根据木兰县旅游事业当时发展的实际情况,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决定采取先抓好已经在省市具有一定影响且具备一定旅游设施和接待能力的香磨山水库的开发,以香磨山旅游产业的开发带动全县旅游产业的开发的战略。几年实践证明这一战略是完全正确的。1998年和2000年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都在香磨山水库召开了旅游工作现场推进会议。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常务副组长贾宝纯和刘海忱分别出席了会议。我主持了这两次会议。会议对香磨山当时旅游开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1998年那次会议重点研究了开发新的旅游接待场所涉及到的问题。2000年的会议重点研究了给香磨山旅游区出台优惠政策的问题和建慈航古寺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通过这两次旅游工作现场推进会议,解决了香磨山旅游区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乡镇和单位开发旅游产业的工作。

    三是深入踏查制定规划,提供发展旅游产业依据。根据省市旅游局领导同志的指示和省市旅游工作会议的要求,从1997年开始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就着手制定木兰县旅游工作规划。当时由于香磨山水库具备了一定的旅游工作基础,建国乡党委政府积极性比较高且鸡冠山旅游资源被普遍看好,所以县里就把制定旅游工作规划的重点放在了这两个单位。县旅游局多次组织人员到这两处深入踏察,请来省市专家进行开发可行性研究论证。县委书记张克同志更是率先垂范,在百忙中抽空亲自参与此项工作,为规划的正确制定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在进一步踏察的基础上,我带领县旅游局刘文军和申建华同志多次赴哈市到省市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探讨进行规划设计问题。申建华的一位同学是设计院的工程师还专门来木兰实地考察一次。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设计单位的要价太高,远远超过县里的承受能力,这几次对接均没有成功。所以在我2001年12月离开县委组织部,离开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时,木兰县还没有经过专家和权威部门制定的旅游工作规划。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感到十分遗憾的事情。

    令人欣慰的是在鲁志民县长和常务副县长满宏伟两位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力支持下,经过县旅游局的积极努力,仅一年多的时间,由省市权威设计部门精心设计的木兰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就拿出了征求意见稿。并且正在建设中的白杨木水库的旅游发展规划初稿也已制定出来了,最近蒙古山风力发电站的旅游规划也有了新进展。这真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这些规划的制定对于加速木兰县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木兰县旅游产业初期的积极倡导者和热情宣传者之一,我对几年来和同志们一起为这项事业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同时也对木兰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尽管我们所作的仅仅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我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木兰县人民期盼已久的旅游产业一定能得到快速发展。高等级哈肇公路开通,木兰县进入哈尔滨市两小时生活圈之日,就是木兰县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木兰人民加快致富步伐之时。我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我相信这一天一定能够到来。

                                        

    后记

    这部《木兰旅游产业开发往事》的回忆录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写作与整理现在完成了1.3万多字的初稿。在开发木兰旅游资源的那些日子里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这份手稿只是简要的写出了事情的梗概。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始终沉浸在对木兰秀丽山川的由衷赞叹和对所有为木兰县旅游产业开发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同志们深切怀念的思绪之中。

    从1997年春季到2001年冬季,在五年时间里,笔者在完成县委组织部门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县旅游领导小组的工作,为木兰县旅游产业的开发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可是,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笔者为开发旅游产业所从事的工作却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是有的县级领导同志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多管闲事、好出风头;二是一些科级干部则认为领帮人到木兰吃喝照相是祸害老百姓,甚至在2000年“三讲”时还提了不少意见。然而,尽管付出的努力不被所有县级领导同志所理解,也不被某些科级干部所接受,但笔者坚信旅游产业前景辉煌,是致富木兰人民的一个好途径,为此所付出的努力是人民所需要的,是会被历史所认可的。因而不管当时所蒙受的压力有多大,遭到的误解有多深,笔者毅然决然地继续着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事业始终不动摇。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奉献,如果能够多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那么这个人活得就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了。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笔者认真履行县旅游领导小组副组长的职责,尽心尽力地工作了五年。

    2003年3月,中共木兰县委十二届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今后要把旅游产业向全县的支柱产业发展。这一信息,让笔者十分兴奋。

    2004年5月30日,笔者在省委党校列席省领导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会议,再次与省旅游局长宁士敏同志相逢。他对笔者说道:“1997年那段时间的接触,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但亲自上山踏察旅游资源,还主动到省旅游局介绍情况。 几年来,在向国务院副总理和副省长汇报工作时,我几次介绍了你的例子。作为一个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工作是很忙的。但是能够在县里主动提出抓旅游产业开发并为此积极工作,这足以说明旅游产业受到了主干线的高度重视,说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听了宁士敏同志的这番话,笔者感到很欣慰,眼窝湿润了。

    还要说一句的是,也许为木兰县旅游资源开发所付出的努力感动了上天,几年下来,四十多次的登山爬岭不仅没有将笔者的身体搞坏,反而使我这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不但如此,木兰县的青山绿水还给了笔者摄影创作以灵气,多篇摄影作品频频获奖,摄影水平也不断提高。也许这就是对奉献的回报吧。

     借此机会,请允许笔者对省市旅游局、省市新闻单位和省市摄影家协会多年来为木兰县旅游产业开发所倾注的心血和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谢意!向全县城乡所有为家乡旅游产业的开发,付出辛勤努力的同志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相信,有更多的同志和朋友,今后会更加关心和支持木兰县旅游产业的开发。让我们为了使这一朝阳产业、黄金产业早日形成规模,早日见到更大效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为木兰百姓带来更大的福祉而共同努力吧。

    文中提及的宋红岩、魏剑秋、周铭久三人均已作古。读文思人,向这三位为木兰旅游产业开发做出贡献的同志表示深切的缅怀。

    2007年6月6日

美丽的鸡冠高260.jpg

    木兰县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          香磨山人拍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