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树常见,不仅仅是作为果树存在,因为它的样貌壮美,果实鲜艳,秋天时叶子绯红,山林、公园、甚至城市的行道都有它的身影。

柿子树原产中国,中国也是柿子品种最多的国家,据说有三百多种,从颜色可以分出红、黄、青、朱、白、乌等等几乎七彩的色泽,从形状又可分成圆、长、方、葫芦、牛心等别具一格的样子,可谓“品种多样、丰富多彩”。

柿子树栽培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就有栽种,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柿第四十中记载了柿子树,并且写了柿子树是嫁接树种,是在一种叫软枣也叫黑枣的树上嫁接的。那时柿子的品种就有不少,比如,牛柿、鸿柿、山柿、梁侯乌椑柿等等。不知现在的柿子哪种是千年前的品种。

不论哪一种,自古至今,柿子就是涩的,去涩后才能食用。吃过涩柿子的人没有人能忘记柿子的涩,你恨不能把自己的舌头割下来。但去除了涩味的柿子其甘美又令人回味无穷,无论是硬柿子还是软柿子无不美味。如今有一种柿子叫水果柿子,可以直接食用,解决了想马上入口的急迫。但是不能忘的还是涩的柿子,以及秋天艳红漫山遍野的柿子林,再以及初冬只有金黄柿子的柿子树,那是冬天最亮丽的色彩。

回到唐朝,柿子树的美不会不入诗人的眼,比如李益就写过柿子树。

李益是中唐诗人,中过进士,也当过官,政绩没什么突出,但他的花边新闻却比他的诗流传广泛。唐人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写了他辜负了衷情妓女霍小玉的故事。霍小玉相思而死,李益受到广泛谴责,他内心留下阴影,转嫁给妻子,对她完全不信赖,《旧唐书》记载,李益出门要把妻子绑起来,甚至脱光了用浴盆盖起来才放心。别有意味的是,霍小玉16岁因相思李益而死,李益却活到八十多岁,世界就是这么奇怪。

八卦了李益还要看他的诗,因为他写了柿子叶。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这个红楼院是长安城的一座佛寺,广宣是寺里的僧人。秋高气爽的一天,李益到红楼院拜访广宣不遇。但只见高大的柿子树经霜以后艳红灿烂,天气是天高云淡的样子,把红楼映衬的分外美丽。僧人不在,“我”隔窗看到喜欢的竹子无人观赏,不如让侍从到邻居家借钩子打开院门,“我”好自己欣赏着美景。

看来他和广宣是好朋友,以至于可以在主人不在的情况下,“溜门撬锁”进去。看来他心情好,早忘了为他而死的霍小玉。不知此时他的妻子是绑着还是扣着?

但还是静心看看“柿叶翻红霜景秋”的美景,让李益去看他爱的竹子吧。

李益欣赏广宣住持的红楼院竹子,也看到了秋天柿子叶艳红的美丽,广宣自己也对院中的柿子树颇为自得,写了一首关于柿子树的诗,而且是应制诗,意思就是皇帝命令做的诗,意思就是一棵不一样的柿子树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寺中柿树一蒂四颗咏应制

广宣

珍木生奇亩,低枝拂梵宫。因开四界分,本自百花中。
    当夏阴涵绿,临秋色变红。君看药草喻,何减太阳功。

这棵柿子树很不寻常,居然一个蒂上结四个果。所以皇帝很有兴趣,让掌管寺院的广宣作诗歌咏。这棵柿子树真奇妙,低低的枝杈掠过寺院宫墙。成百的花儿都在开放,唯有它一个蒂上分四朵。夏日时茂盛的柿子树遮阴避凉,到了秋天那树叶就变成耀眼的红色。大家看看柿子树的用处,那一切都是像太阳一样的皇帝的功劳。

挺没意思的一首诗,一般说应制诗迫于压力,很少能写出好诗,广为流传至今的好诗,没见过一首是应制诗,所以别当回事,但又不能不当回事,因为广宣的诗里写了柿子树。还有白居易在《杭州春望》:“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中提到织锦中的纹样“柿蒂”纹外,我没找到其他诗人写。

我无法判定唐时的诗人为什么没有让柿子树大量入诗。深秋里柿子树的绯红甚至比枫树都更加鲜艳夺目。但枫树、枫林入唐诗犹如“过江之鲫”不可谓不多。

不用纠结,任何时代都有自己运行的规律,不写或者写的少自有他的内在原因,能在今日看到千年前曾经吟咏过的柿子树已经很好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