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年多只看新闻没看电视剧了,因要照料卧床的老伴和买菜做饭。咱们“银河悦读”网特地发消息推荐大家观看电视剧《跨过鸭绿江》,该电视剧又是在中央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放,我想,一定值得一看。这一看不要紧,每到播放时间就把我紧紧吸引在电视机前,老泪纵横,感动得一塌糊涂。虽然我早阅读过中国、美国有关朝鲜战争的书,对每场战役、每位英雄的故事和战争中的外交较量已有所了解,但该电视剧的编剧、导演、演员及置景把书本描写的内容搬上银幕,活生生地、立体全景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怎能让观众不感动。

       《跨过鸭绿江》这部电视剧使我受感动的人物、故事太多了,这里仅点三个小情节:

       首先一个小情节——毛主席和周总理、中央军委决定让彭德怀司令员从朝鲜前线回北京治病,彭德怀回北京后首先去中南海见毛主席,当汇报完朝鲜战场战况后,彭德怀拿出一个红布包递给主席,主席轻轻打开红布包,里面是一块手表,主席知道,这是毛岸英在苏联学习、战斗时佩戴的手表,彭德怀深情地说:“这是岸英的遗物。”主席托着这块表先用鼻子闻了闻手表,似乎还能感受到儿子岸英身上的战火气息;之后,主席又用脸亲了亲手表,似乎在说:“孩子,你回来了,你从战火中走来,终于回到父亲的身边。”主席流出了难以言表的泪水。彭德怀十分愧疚地说:“主席把岸英交给我,我没有保护好岸英。”主席用手擦了擦泪水,说:“打仗嘛总会死人的,这不是你的错。”主席这句话使一直重重压在彭老总心底的愧疚减轻了许多。后来,毛主席把毛岸英在苏联参加卫国战争穿的军服、这只手表及岸英的其它遗物整齐地装在一只小皮箱里,放在自己床头,工作之余,想念儿子了,又拿出来看看。这可是经历战火洗礼的遗物啊!

       其次一个小情节——本是通讯员的黄继光看到前方敌人碉堡的机枪不停地扫射,阻止我军的进攻,派去炸碉堡的战友一个个被袭倒下,他立即向连长请战:“连长,我接着去炸碉堡,我个子矮,便于隐蔽。”未等连长同意,他马上掏出折叠的信递给连长:“这是我写的家书,暂时放你这儿。”说完,黄继光就抱上炸药包猫腰向敌碉堡群冲去,他左躲右闪,终于炸掉一座碉堡。正当部队发起冲锋时,敌人的一个暗堡突然开火,眼看我军冲锋的战士一个个倒下,身边已无炸药包的黄继光,不顾自己伤痛,迅速爬过去,使足全力一跃扑上,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暗堡的机枪眼……他那封“家书”本不重,为什么要暂时交连首长呢?因为去炸敌堡是很危险的行动,黄继光作了最坏的准备,以使可能是最后一封的“家书”能完好地、不带血迹地寄回家。这封“家书”终成了黄继光在战火中留下的“遗书”。

       再有一个小情节——负责前线物资运送的司机马金虎与护士王珍珠在前线多次相逢、相知、相互喜欢。当上甘岭遭敌军猛烈炮火袭击,珍珠和战友们被困坑道中时,珍珠突然听到坑道外传来马金虎的喊声,她立即过去推开堵住坑道口的石块爬出去,高兴地拉着金虎的手。金虎问珍珠:“你不是有话要告诉我吗?”恰在这时,一颗子弹突然飞来打进金虎的胸膛,珍珠边喊他边说:“咱们俩回家一起过好日子。”忍着剧痛的金虎露出一丝微笑,并把左手吃力地抬起到上衣口袋,似乎想掏口袋里的东西,可金虎的手却落下,他停止了呼吸。珍珠会意地从他口袋里掏出一封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他早写好的“遗书”,“遗书”中说,他在缅甸打仗(剿匪)时,老班长救过他的命,老班长牺牲前曾托付他帮助照料老家的妻子和孩子。珍珠这时明白他为什么把自己的津贴常常寄到老班长家。“遗书”嘱托珍珠两件事:“请把我的抚恤金全部寄给老班长家;我欠同志们的钱你帮我还上。谁叫你遇上我呢?珍珠,谢谢你!”。说明马金虎面对残酷激烈的战争,早做好了为“援朝”和“卫国”捐躯的准备。

       我不禁联想到“援越抗美”战场一件亲历的事:1967年12月的一天,我随武官去看望我援越高炮部队170支队,在听取支队领导汇报后,正同炮阵地的战士们交谈时,突然警报响起,战士们各就各位,我不顾战士们的劝阻,就蹲在高炮旁擦起炮弹来。这时美军的3架轰炸机成“品”字形朝阵地群飞过来,只听阵地群指挥员一声令下,阵地群的各门高炮迅速朝敌长机开火,一发发炮弹伴着战士们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的口号声飞向敌机群。美军长机还未俯冲投弹其左翼即被击中起火,飞行员迅速弹出座仓跳伞,失控的飞机拉着“呜——”的长音和长长的黑烟往前滑栽下去。另两架美机见势不妙,连忙投弹后拉高掉头就逃。炸弹在阵地群及周边连续爆炸。正当我们阵地庆幸无人受伤时,传来呼喊声和哭声,原来旁边阵地一名炮手小李被弹片击中胸部而牺牲。战友们把他从炮位上抱下来放在担架上,准备送往医院前,班长清理他衣服口袋里的东西,其中有一张折叠成方块的纸,打开一看,原来是他事先写好的“遗书”,班长含泪轻声念道:“战争越来越激烈,难免有受伤或牺牲,我已做好了去见马克思的思想准备。如真的有那么一天,请组织相信,我虽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我会像共产党员那样‘青山处处埋忠骨’;我母亲体弱多病经不起打击,请组织不要把我牺牲的消息告诉我家里……”未等念完,大家的眼泪吧嗒吧嗒地直往下掉,我用袖子擦了下眼泪,连忙抬头看已远去的担架,再目送这位年轻英雄一程。后来一问才知,许多战士都事先写有“遗书”,都作好了为援越抗美战争的胜利贡献自己青春与生命的准备!

       其实,我也留过“遗书”。那是1967年,我奉命从越南回北京参加5个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再赴越南之前回云南探亲。考虑到越南战事日趋激烈,危险性越来越大,而我担心的是守寡的母亲和四个弟妹,为能安心上前线,必须悄悄做点后事安排。离家前一天,我到居委会找王主任,向她说明:越南战事情况,每日都有被美机轰炸的可能,“若我一旦回不来,请政府、请主任帮照顾我母亲和上学的弟妹。”并把事先写好的类似“遗书”的信件交给王主任。第二天,王主任突然来长途汽车站为我送行,她拉着我的手说:“听了你昨天的话和看了你的信,你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你这位党员、军人为了国家安全,尽管有生死危险仍坦然面对,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说着,她从衣兜里掏出两页纸,接着说,“我干了十几年的居委会工作,觉得很累,这不,我写了这份辞职报告。昨夜我在想,你死都不怕,我还怕累,太渺小啦!”说着就当我的面把辞职报告撕了。之后,拉着我的手说:“你放心去前线,你家里的事就交给我啦!”我当时激动得只说了声“谢谢!”就转身上车,向王主任含泪挥手告别。

       战火中的“遗物”与“遗书”是何等的闪亮、何等的珍贵。它之所以珍贵,之所以与平常的“遗物”与“遗书”不同,就在于它不仅充满着书写人对亲人牵挂的柔肠亲情,更充满着书写人坚定的战斗意志和为国为民乃至践行国际主义义务临危不惧、奋勇作战、不惜献身的精神!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