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937年12月24日爆发的天福山起义,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骨干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这是我党领导的胶东第一支抗日武装。


  1973年夏天我随医院派出的医疗队到了天福山医院,在那里工作了三个月,感受了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的传承,淳朴民风的真实展现,至今铭刻在脑海里,终生难忘。

  早上从莱阳出发,大客车在胶东大地蜿蜒的山路上运行着,不到200公里的路程,下午2点多才到了天福山医院。天福山医院在文登境内,文登县城以东二十公里,天福山的南坡,大水泊人民公社党政机关驻地,西邻济空文登机场场站。这是一座文登县人民医院分院,取名天福山医院。

  我们是受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现在的医院名称)委派,到天福山医院工作,每期三个月。为了威海、文登、荣成、乳山等地的群众看病、治病方便,在天福山医院设立的医疗点,那儿有门诊、病房(20多张床位),24小时全方位为病人服务。药品由天福山医院负责采购、提供,收入归天福山医院。

  那时我们就住在天福山医院宿舍内,每天都能听到大水泊公社的大喇叭广播的声音,有时公社下通知也是通过有线广播这个途径,大沟、小沟、大水泊、埠前头…….明天上午几点到公社开会。那时候都这样。偶尔到部队看一场露天电影。记得又一次演出团体到部队慰问演出,近距离观看了马季、唐杰忠等演员的精彩节目。晚上忙完了,听半导体收音机,了解国家大事,学唱革命歌曲。记得有一首新歌,《颂歌献给毛主席》,我跟着收音机,一个周就学会了,还能自己谱出歌谱,从来没学过音乐专业,竟能不学自通,谱出歌谱,现在想起来都有点不可思议呀。

  在天福山医院工作期间,处处都能感受到的光荣传统的传承,在每个人身上都能自觉地显现出来。首先是每天早上上班之前打扫卫生,全员出动,每天如此。我们医疗队的队员们也是一起参加。其中:医院的会计家住大水泊村,他家离医院一公里多,每天早上他都是先去医院打扫卫生,扫院子、扫大街,干完了回家吃早饭,再来上班。

  每天晚饭后半小时,医院敲钟。全院职工义务劳动扛石头。我们去时天福山医院还在继续建设中,医院大门口有两个深达30多米的采石场,白天有人把石材备好,晚上大家义务劳动把石材扛上来,每天如此。听说这个医院建设用的石材没花一分钱,都是职工们一块一块义务扛上来的。院长带头,职工从不落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天福山医院的院长办公室很少能见到院长,院长也是一位女医生。除了外出开会,她每天上午上班都坐门诊,为老百姓诊疗、治病。遇到大水泊逢集时,医院比较忙,她先看门诊,然后就到中西药房帮着那里的药剂师,取药、配中药,尽量减少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也就是说,哪里忙哪里就能见到院长的身影,就能见到院长在哪里忙碌着。院长还经常到医疗队看望我们,问寒问暖,关心每一位队员的工作、生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不拖延。办事效率高,雷厉风行。

  医院有两个厨房,分别为病人、家属、医院职工提供便宜实惠的可口饭菜。一个月十几元钱的生活费就能吃到很满意的饭菜。厨师们把做菜的下脚料做成可口的小咸菜,从不随便扔掉可以食用的东西。勤俭的的作风在不知不觉中处处显现着,践行着。烧火的师傅,一个人烧两个灶外加一个开水炉。每次见到他都是紧张的忙碌着,但从不让我们亲自去灌暖水瓶,话语很简单,暖人心:别烫着你们,我来吧。自觉的服务意识在他身上朴素、朴实的实践着。

  那时,农村的农产品品种单一,计划经济时代,市场上也买不到什么副食品。有一次我们医疗队的队员们凑钱托陪床的老乡给我们买了一筐青香蕉苹果,放在宿舍里香飘满屋。有一个前提:必须花钱。我们有纪律,不收病人家属的钱物,哪怕是一支香烟。这一点,在革命老区更能体现出来,优良的革命传统无处不在,处处践行,天天自律。

  短短的3个月,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也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更学到了老区人民那种朴实的民风和高贵的品质。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日子里,在感悟天福山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回忆当年我在老区工作的经历,所见所闻。它始终伴随着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人生里程。

  天福山、天福山医院永远是我心中的铭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