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豆豉酱
  家乡豆豉酱,是物质不富足的年代浙西南地区我家乡农村的小菜,纯手工制作,且生态环保,原汁原味。如今,在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家乡人晒豆豉酱的情景,亦仿佛嗅到了酱香味——盛夏里,一盆盆盛着豆豉酱料的陶瓷盆,当中插着一双搅拌的筷子,摆放在家家户户的门庭院落、或楼檐窗上、或房前屋后的空地晒场上,在多少个烈日下反复暴晒,在周遭飘荡着一阵阵酱香……
  那时,制作豆豉酱需要这几样基础材料:干豌豆(有条件的可用黄豆)、黄金柴、食盐、凉开水。但有的家庭为增加豆豉酱风味,会在当中加入葫芦瓜切成的片,或形状如冬虫夏的地蚕草。先将干豌豆洗净,浸泡若干小时后,煮熟。再将其捏成一个饼状堆在团萁上,用从山上和路旁砍来的黄金柴铺盖,要厚盖,进行发酵。黄金柴学名叫牡荆,果实称黄金子,具有解暑发汗,平喘止痛的功效。黄金柴的枝叶气味芳香,民间有将其做成茶品,饮茶水治胃病极佳,等等。发酵了一段时间后,等它长出白色的菌毛时,便将这些东西一起盛放到陶瓷盆里搅拌均匀后就可以暴晒豆豉酱了。
  起初,陶瓷盆里的豆豉酱料含水份多,清汤寡水,很稀薄。在楼檐窗的瓦背上晒,只要瓦背下方垫一块柴爿作平衡,豆豉酱盆便可以直接摆放了;而在门庭院落或房前屋后的空地晒场上晒,就要搬来大椅子,或搬来两条长板凳放一起铺了木板,再把豆豉酱的陶瓷盆摆放在这上面晒。因嫌每天端进端出麻烦,有时就让酱盆在外面露天过夜,或遇阴天时,这就要在陶瓷盆上盖一顶竹蔑制作的菜盖,或麦秆制作的菜盖,以防夜间露水打湿,或遭苍蝇、各种虫子的污染等;在太阳下晒时,为了干净有时还会蒙上纱布等。
  那时的夏天午后,往往会忽然乌云翻滚,眼看天就要下暴雨了,正在田间劳动的大人们就会立即扔下农具,说道:“喔哟,豆豉酱还晒在外面嘞!”便往村庄家里屁颠屁颠地跑……有时邻居见主人来不及回家,也会帮忙把豆豉酱端回到屋内。
  在那时的农村,在房前屋后的空地晒场上晒豆豉酱时,难免有牛、猪、鸡鸭、猫等不速之客会光顾,于是在加固篱笆的同时,还要做好其它防护措施,如周围放上荆刺或会扎肉的杉树枝,否则猪牛跳入,豆豉酱盆将被践踏得翻滚倒地;鸡鸭窜入,其后果也很惨。
  晒了一个盛夏,终于,陶瓷盆里的豆豉酱料由清汤寡水变粘稠,变棕色;原豆豉酱料满至陶瓷盆沿口的已经变浅变少,酱香更加浓郁,这时候豆豉酱已经晒好了。或储存在罐里或坛子里,端放在家里的一隅遮上盖子。吃时,往热锅里放上山茶油,再从那里舀几碗豆豉酱入锅中清烧,待充分入味后盛碗中,这就可以下饭了。那时生活贫困,我在外面玩耍玩久了或干活干久了累了回家吃饭的时候,桌上没有其它什么菜,唯有一碗豆豉酱,饥不择食,我便狼吞虎咽,也吃得满口余香,两耳下陷。
  豆豉酱也成了食物烹饪使用频率很高的佐料,如烧面时挑几勺进去,既当佐料也可当酱油,如猪油饭拌豆豉酱,味道在那时真是绝佳!如豆豉酱烧猪肉,叫“豆豉肉”,正宗的猪肉配上无防腐剂、无色素、纯天然的豆豉酱,它真正称得上荤类的珍馐佳肴……
  那时,我在碧湖镇中学念高中,是住校生,学校食堂可以提供饭甑蒸饭服务,也有炒菜的小灶服务,可是我们这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学生,“小灶”吃不起呀,只好自带咸菜,如霉干菜、豆豉酱、腌菜等,要吃一个星期。由于长期没有吃蔬菜,缺乏维生素,嘴唇常常干燥开裂疼痛。我与母亲说,我给咸菜吃怕了,真不想吃,不想去读书了。母亲就给我讲起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状元,小时候读书,由于家境贫困,穷得有时连吃饭都要到了蘸食盐的地步,但这位书生不怕艰苦,又想在学生们面前不失面子,他便想了一办法:把吃剩的咸蛋壳留着,在里面装上食盐,在学堂吃饭时学生们以为他家庭条好,天天有咸蛋下饭。”母亲说:“读书就不要怕艰苦,怕艰苦就读不好书!”
  如今家乡人已经多年不晒豆豉酱了,要吃就到商店里购买,很方便,可是吃不出当年的味道。随着社会上进行的全面工业化和商业化,尽管给经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生活带来方便,但同时给农业五千年传统文明的积攒也带来了冲击,遭受冷遇、排挤、抛弃等,如那些精湛、优秀的手工技术、手工艺品以及手工饮食,等等,这手工制作的小菜豆豉酱便是其中之一。优秀的传统文明应该大力发扬与传承。
  有时候,我会怀念家乡的豆豉酱,并不是怀念它如何好吃,只不过是家乡的小菜而已,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怀念晒豆豉酱的那熟悉的情景和我童年、少年的青春足迹,以及父老乡亲在物质匮乏的贫困岁月里,为满足味蕾需要和丰富改善饮食    生活,用双手制作豆豉酱等传统美食,而去思变和勤劳的精神。
                                 二、柴豆腐
  前不久,我在亲戚家吃饭,桌上有一碗柴豆腐,翠绿盈盈的,已经许多年没有吃到过了,欣然品尝之,结果清香馥郁的山野柴草味扑鼻而来,非常口可清爽。
  据资料,豆腐柴全身是宝,根、茎、叶皆可入药,是一种药食兼用的植物,它作为绿色食品的原料,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包含果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等功效。
  我小时候,家乡人常常要制作柴豆腐。当时我对制作柴豆腐的过程很好奇,学校也倡导学生勤工俭学,多参加有益的农业生产和家庭劳动,有时就与小伙伴们学制作柴豆腐,在奶奶和母亲的指导下。其实,制作柴豆腐并不复杂,到山上砍来或折来豆腐柴,它也叫观音柴,这就可以制作了。豆腐柴为野生灌木,在当时我村并不稀缺,做做柴豆腐山间还是能够供给的。摘下一张张其叶子后,我们便挽上高高的袖子,露出稚嫩的臂膀,放到清凌凌的小山溪里将其洗净后,放木桶里捣碎,用清水洗出或捏出汁液来,滤掉杂质,留下的汁水倒入大陶瓷盆里。再加入干净的滤过的草木灰水,搅拌均匀,就可以放在那里凝固。几个小时之后,便凝固定形为绿盈盈、青翠欲滴的柴豆腐了,再用刀子划成一块块,便大功告成,静候烹饪。
  以前,制作柴豆腐吃是为了充饥果腹,丰富味蕾,也没觉得有什么好吃,想吃制作也很方便,然此一时彼一时,而现在吃柴豆腐是崇尚绿色、生态环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