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从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归来,重返喧闹的北京都市,已经一周时间了,可我却仍然恍惚在那妙不可言的神游中难以自拔。


  美得“受不了了”


  近期被确定起步打造的国家公园雅鲁藏布大峡谷,北起米林县大渡村,南至墨脱县巴昔卡村,全长504.9公里。它虽仅为悠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一段流域,却天然生就了令世界瞩目的地理奇观。我们这个由四季摄影俱乐部策划的旅游团队,体验此自然景观10天,大家感同身受的流行语竟是“受不了了”。要知道,在这个团队中,除我之外,绝大多数都是资深的摄影爱好者,他们的足迹遍及国内海外,曾阅美景无数,连他们都惊呼“受不了了”的美景究竟独特之处何在呢?在我看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独特之美在于它的立体多元复合天然景观。在大峡谷不绝冲击眼球的种种美景,诸如艳阳、蓝天、冰峰、云雾、莽林、雪原、瀑布、草甸、激流、花海等,若单将其中一种拿来比较,它未必能比国内外其它特色景观更具美感冲击力。但是,当大自然将这些美景聚合于大峡谷独一无二的地质地貌结构中,在大峡谷最大垂直落差深达6000多米的立体空间组合为错落有致而变幻无穷的画卷,而你又徜徉其中时,试问,你曾经炼就的美感承受力可能不被震撼吗?


  在这里,我不妨截取回放从林芝到墨脱那段揽胜经历,与你分享。清晨从林芝出发的时候,在开阔的尼洋河同雅鲁藏布江交汇处峡谷,一派细雨绵绵的江南春色,飞快扑入眼帘的远近成片桃花林、蜿蜒江流、麦田牧场都被笼罩在温润、灰白的雾霭中,呼吸着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甭提有多惬意了。随着越野车沿盘山路不断上行,河谷变得促狭起来,我们目力所及,已迅速切换为高耸的密林,透过车窗蓦然发现,细雨已变为泛着白光的雨雪,而张扬伸展着的针叶林枝杈悄然披满了雾凇。当仪表显示汽车爬升至海拔3500米高度后,漫天的雨雪骤然变换为洋洋洒洒的鹅毛大雪,茂密的森林又披上了晶莹透亮的厚重雪装。当汽车驶抵海拔4700米的色季拉山口时,河谷豁然开朗,雪已停,我们却已处在山隘白茫茫的世界中,苍茫雪原起伏的线条与灰白的天空已不易辨识,太阳的光芒被雪云遮蔽,只见一轮暗红的园盘高悬头顶。此时的我们,一路激起的亢奋达到了极点,纷纷踏入没过脚踝的雪地,欢呼雀跃地将“长枪短炮”对准各自心仪的画面狂拍,将其定格成永久的记忆。从色季拉山口经波密向南奔赴墨脱,我们又幸运地见识了大峡谷立体画卷的另一意境。如果说,此前我们欣赏到的是中式水墨山水画格调,那么,此后我们欣赏到的则是西式色彩斑斓的油画格调。自海拔高处雪停后,很快娇阳就刺破峡谷云层,顿时为我们海拔渐次降低的下行线增添了鲜亮色彩和层次感。路经海拔3700米的鲁朗,峡谷开阔了,衬映着湛蓝晴空的连绵雪峰折射的雪光十分炫目,往下看,是白皑皑的林海与雪坡,而河谷的雪已大片融化,雪水注入河道,水面显得湍急起来。当汽车穿过雪峰上的嘎隆拉隧道进入墨脱县域的大深度峡谷后,我们就像坐过山车似地坠入了旎旖迷人的亚热带风光中。昂头往上看,可见一线蓝天,依旧可见连绵的雪峰,在陡峭的山坡上,墨绿的杉木松林逶迤不绝,而路边所见的却是茂密青翠的阔叶树、巴蕉林,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一路伴随我们数十公里的竟是繁茂怒放的杜鹃花、木棉花。


  游历雅鲁藏布大峡谷,那狂野的、近乎原始的生态自然美,那变幻无穷的立体复合美,让人不能不由衷地叹服自然力的鬼斧神工。


  温馨人文风景线


  对我来说,雅鲁藏布大峡谷令人神往的魅力,不仅来自人们未曾体验过的天然生态冷峻美,更来自鲜有体验的人文社会文化美。


  在大峡谷占主导的天然风景线中,流淌着一道不显突兀的人文风景线,让人倍感妩媚动人。最直观显眼的要属在陡坡、山坳、路边、桥梁密布悬挂的多彩经幡和在峡谷坡地、林丛中时时可见的红、蓝房顶民居了。当地司机说,这斑驳于天然风景线之中的经幡表达着藏民对自然神灵世世代代的敬畏之意。藏民传统上对蓝、白、红、绿、黄的色彩偏好应对着蓝天、雪峰、人间、森林、土地的人文情怀,浸透着鲜明的原始宗教特色。


  一直以来,我对藏族宗教信仰的一些礼仪方式感到难以理解,总是同“愚昧”相联系。而到大峡谷后,置身于近乎原生态环境中,面对不可违逆的自然力,一种感叹人力渺小的新体验,使我对藏民宗教的魅力似乎有了不同以往的新理解。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心灵受撞的场景,正是将抵色其拉山口的海拔4000米雪路上,透过迷茫雪帘,我们忽然发现一位同向前进的壮汉在起起伏伏地匍伏叩首朝拜,大家惊呼着下车拍照。四周白茫茫,一片静寂。壮汉旁若无人地一步一叩首,一丝不苟,虔诚至极,在他侧头一暼时,目光是那样淡定而坚毅。就在这一刻,一种美感油然而生。这是何等诚挚的人性美!我忽然明白了,千百年来,在令人生畏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中,运用自然力水平低下的藏族同胞不正是因为恪守敬畏神灵的宗教信仰,才能够与大自然“与狼共舞”繁衍兴旺至今吗?他们不正是通过种种敬畏神明的宗教礼仪与被崇拜物进行“精神沟通”,从而磨砺、升华、强化着自己的生存自信心吗?难怪历史传承下来的藏族歌舞,总是那样奔放、激扬!


  说实在的,在大峡谷看到的人文景观,远非原本想象的那种苍凉、荒蛮状况,而是渗透着某种让很多内地游客痴迷的现代人类文明色调。如今,在大峡谷同原生态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藏族同胞经济业态,早已摆脱了原始狩猎、采集的水平,而是呈现一派牧歌似的田园风光。在峡谷的平缓坡地上,交错相连的农地、牧场总是伴随伸展,麦田、草甸的油绿色和油菜花的金黄色实在令人赏心悦目。有赖于良好绿色生态系统足够的牧业承载力,当地老百姓的家禽牲畜持续着“牧养”特色,在目力所及的雪原上、草甸中、丛林下,牦牛、藏香猪、鸡四处觅食,即便是在车来车往的公路上,这些生灵依旧悠哉游哉,泰然移步。在我们住宿的农家乐院内,大家惊讶地看到,十多只鸡飞满树杈栖居过夜。为了零距离拍摄天然美景,当初我们计划要将足迹遍及当地藏民生息劳作的方方面面,原本已做好“忍受艰苦”的思想准备。可是现实却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村村通路,户户通电。凡我们借宿的藏民户,即便是按照内地人的标准,其食宿条件也不失“小康”水平。


  大峡谷向我们展示了没想到的自然生态美和人文生态美,更展示了两者浑然一体的生态美。我不由地想到,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推崇“天人合一”境界的现实图景吗?


  呼唤生态文明旅游


  世所罕见的旣有雅鲁藏布大峡谷独特生态美,是自然力的杰作,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博弈共处的硕果。


  起自8000万年前的大陆板块挤推造就了不断隆起高耸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成为来自印度洋、太平洋温湿季风古往流向的天然屏障,迫使其在高原东南坡形成新而独特的回流流向。又有水和风的共同作用形成巨厚的碎石、灰岩沉积地层,并将其雕刻成宣泄水、风流的大纵深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天然形成的地质、气候小环境,孕育、承载着立体分布的有生命生态体系,万物竞生,生生不息,为人与其和谐共处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间。然而,人类在享受大自然所赠予生存发展良机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此生态环境固有的脆弱性。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大峡谷陡峭山路盘旋前行,那雪崩、泥石流席卷下泻的遗迹总是不绝于眼,其狰狞之惨烈直观地警示我们不可冒犯人与自然相容博弈的红线。所幸的是,千百年来,在大峡谷求生存发展的藏族同胞秉持的是敬畏自然神灵的宗教信仰,而新中国成立后其宗教信仰得到了尊重,致使大峡谷独特的生态系统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


  眼下,为可持续地保护雅鲁藏布大峡谷独特的生态系统,国家将其列为国家公园建设目标,生态旅游将成为大峡谷地区蓬勃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大峡谷的时时处处,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态旅游兴起的脉动。目前,自驾游和骑自行车游是所见最多的群体,据当地导游说,自从去年打通去墨脱的公路后,到大峡谷的外地游客激增。在我们到过的各个村落,藏民兴办的家庭旅店随处可见。更有趣的是,在一些游客较多的景点,常有藏族姑娘摆地摊,热情招呼售卖当地土特产,似乎对讨价还价的交易方式也正在入门。显而易见,生态旅游正在明显改变藏族同胞的经济和生活。


  然而,刚起步的大峡谷生态旅游也出现了一些将直接破坏生态旅游环境的现象。最抢眼的表现是,随着游客的激增,排泄物和垃圾似已超越了脆弱的天然生态系统降解能力。在游客流量较大的景点,普遍的状况是,现有的厕所往往粪尿满溢横流,逼得人们只好随处不文明“方便”。在路边,在令人生畏的陡坡峭岩下,游客恣意抛扔的罐头盒、塑料瓶、塑料袋已相当可观。此情此景,不禁勾起回想4年前广西巴马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时我在当地曾经有过的相似担忧。谁能想到,此后仅仅过了短短3年,就听到了巴马生态旅游环境已遭受不可挽回重创的信息!怎不让人痛惜不已?要知道,论天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雅鲁藏布大峡谷基于其特定的地质地貌、气候条件,恐怕要远逊于巴马。为避免大峡谷重蹈巴马的覆辙,必须从现在起就刻不容缓地强力倡导生态文明旅游,从旅游管理、社会治理、游客行为规范等多层面着手采取有效举措落实生态文明旅游。


  能否实施生态文明旅游,关键是要始终心怀敬畏大自然之心,在拓展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业的进程中,精心构建与呵护人与自然和谐博弈共处的关系。如果说,迄今大峡谷绝美生态环境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原住民宗教信仰、运用自然力水平低下等因素导致的被动性效应,那么,在多元文化、现代科技成果伴随旅游业兴盛而融入大峡谷区域的新形势下,为什么不能融汇多元文化、现代文明之精华,将敬畏大自然之心升华至更为科学、理性的水平,从而更具能动性地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博弈共处关系新格局呢?我有理由相信,只要不懈努力,这是完全可能做到的。对此,我满怀期待。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