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长天,洞庭湖美到了极致。夏末秋初的时候,南面的湘江,携着湖南大大小小的河流,滚滚涌入了湖盆;北边的长江,带着上游数条水系的洪流,纷纷挤进了凹地,洞庭湖被灌得满满荡荡。

  从“城陵矶”乘上一叶扁舟,顺着长江水道,我们很快就进入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太阳没入君山之际,岳阳楼出现在了视野之中,落日的余晖映衬着斗拱的飞檐,舒缓的波涛簇拥着沿湖的堤岸。岳阳楼有如一只画舫,恣意地漂浮在柔波之上,四根金丝楠木通天立柱,稳稳地撑起了它那朱红的身姿,美轮美奂,丝毫看不出岁月的沧桑。

  然而,镜头略一翻转,它的历史差不多就要回到两千年以前,鲁子敬渐渐走进了我们的视线。小说和戏曲中,鲁肃总是以峨冠博带的面目示人,实际上他体貌魁梧,甚喜读书,更热衷骑射。周瑜闻知鲁肃仗义疏财,曾经慕名前往借粮。鲁肃家中有两个盛有三千斛谷物的粮仓,周瑜刚一张口,鲁肃立刻手指其中的一个说,你把这一仓拿走就是了,可见他的豪爽。

  其实,鲁肃岂止是豪爽,他更以智慧超群著称,而且经常唱“反调”。彼时,岳阳还叫“巴丘”,它是荆州的属地,那里一直是孙权的一块心病,他的父亲孙坚任长沙太守时,被江夏太守黄祖射杀,孙权记恨在心,欲报一箭之仇。

  建安十三年(208)是一个多事之秋。那一年,红菜苔刚刚露出娇艳的鹅黄,周瑜的大军就兵临江夏,黄祖不敌被俘,孙权将其斩首。荆州牧刘表听到这个消息后,气血冲顶,不久也病亡了。周瑜趁机向江陵逼近,曹操一看,决定先下手为强。

  秋风乍起的时候,曹操大军压境,刘表的儿子刘琮吓得慌忙献出了江陵城。曹军以此为前进基地,顺江而下,从“城陵矶”进入了洞庭湖,“赤壁大战”一触即发。

  曹操何等威势,东吴一片主和之声。鲁肃力排众议,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构想。周瑜与诸葛亮合谋,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曹军。

  几百年后,杜牧想起了那场大战,他在诗中写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其实,东风刮不刮得起来并不重要,只要孙刘联手,曹操就注定会失败。从相当意义上说,这个功劳是鲁肃的。至于“铜雀台”的说法,则是诸葛亮杜撰出来的故事。

  周瑜想要携勇夺得整个荆州,他的胃口有些太大了。殊不知荆州七郡,跨了如今湖南、湖北与河南三个省的范围,那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据守南郡的曹操部将曹仁是他的从祖弟,骁勇善战,周瑜久攻不下,中箭受伤。刘备趁周瑜打成胶着状态,轻松取走了可以传檄而定的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四郡,它们都在长江南岸如今的湖南境内。赚了便宜的刘备很快回师北上,让张飞帮助周瑜攻打江陵,派关羽在北边断绝曹仁的援兵,自己则绕道夏水企图截断曹仁的后路,曹军这才败走,荆州实际上被瓜分了。

  曹操虽然大败,依然控制着河南西南部的南阳郡,以及湖北东部江夏郡的长江以北部分;孙权只夺得湖北西部南郡的长江以北部分,以及江夏郡的长江以南部分;刘备是最大的赢家,南郡的长江南岸部分也被他收入了囊中,赚的盆满钵满。

  鲁肃看出问题了,建议趁着刘备没有战船,赶紧将东吴的水军基地从鄱阳湖西迁洞庭湖,扼守“城陵矶”,控制长江水道,缩短西进的距离,同时依托洞庭湖谋取荆州南边四郡,洞庭湖由此成了东吴与刘备在地理上的重要分野。


  “城陵矶”是长江中游的重要节点,也是长江“楚江”段的起始之处,三面环水,突兀在长江之滨,洞庭湖就是在这里与长江相连的。

  南郡之役后,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南郡太守,屯兵江陵。刘备将大本营设在孱陵,也就是如今湖北公安一带,与周瑜隔江相对。刘备惦记着周瑜那块地盘,想以那里为基地西出益州,提出了借地的要求。如此从周瑜身上割肉,自然遭到了他的坚决反对,关键是他也想西出益州。

  没想到鲁肃却大力支持,他认为若是刘备在那里阻隔,东吴可以避免直接面对曹魏,这样就可以蓄势图谋整个荆楚。

  不过,孙权拗不过周瑜,他的哥哥孙策与周瑜是生死之交,不仅同庚,还分别娶了“大乔”和“小乔”。孙策遇刺身亡后,许多人不服孙权,周瑜却帮他渡过了难关,孙权最终认同了周瑜征伐益州的主张。

  周瑜雄心勃勃,从京口返回江陵。途径巴丘时,鲁肃已经押着粮草,在此地等候多时了。没想到的是,周瑜突然箭伤复发,一病不起,撇下了娇妻小乔。

  临终前,周瑜推荐鲁肃接替自己,鲁肃由“赞军校尉”成为“横江将军”。然而,他并没有继承老友遗志,而是将洞庭湖作为重点苦心经营。

  站在周瑜留下的战船上,想到他的英年早逝,鲁肃心生悲情。眼前的洞庭湖烟波浩渺,夕阳的水面一片橘红。微风中,芦苇摇曳生姿;碧波里,水族嬉戏游荡。远处渔帆点点,近处鸥声阵阵,只是故人已经驾鹤西去。遐思中,一条鱼儿一个“鲤鱼打挺”跃出水面,倏忽间又没入了水中。此情此景,让他感到了人生如同那水中的精灵一般,只能留下短暂的身影。

  鲁肃回到现实,他安顿好老友的未亡人,在如今的岳阳楼之地建起了“阅军楼”,于洞庭湖中操练起了水军,这便有了岳阳楼的雏形。

  鲁肃极具战略眼光,洞庭湖恰在“荆江”与“楚江”的交汇之处,犹如一个巨大的港湾,西可直达江陵,东能远赴湖口。在这个节点上,部队进退伸缩,措置裕如。诸葛亮神机妙算,关云长英武凛然,面对鲁肃的镇定自若,也是无可奈何。

  依托着洞庭湖,十年之内,东吴先是连下长沙、桂阳、零陵,接着在“襄樊之战”中斩杀了关羽,不久又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蜀军,三战三捷,把刘备的势力彻底逐出了荆州。

  小乔是位痴心女子,周瑜病亡巴丘,这里也成了她的不归之地。面对着波涛翻滚的洞庭湖,眼望着“城陵矶”穿梭般往来的帆影,她日夜思念着她的周郎,终于耗尽韶华。

  她的墓葬之地,就是当年周瑜泊岸驻军之处,如今也在岳阳楼景区之内。在她的故乡安徽,庐陵和南陵还有两处传说中的栖身之地,虽然说的有鼻子有眼,人们还是愿意相信她身在岳阳。是岳阳楼为小乔增添了声名?还是小乔为岳阳楼添加了故事?或许两者都有吧!


未命名_副本.jpg

  文以楼生,楼以文名,岳阳楼名满天下,首先要归功于范仲淹。江南三大名楼,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文人骚客对它们有数不清的描摹。

  滕王阁下,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引人传诵千古;黄鹤楼旁,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令人遐思无限。若论写景状物,他们都不逊于范仲淹;若论意蕴深远,则差了不止一个层次。

  南朝开始,鲁肃的“阅军楼”慢慢变成了一座观赏性的楼阁。盛唐时期,天时地利人和,楼阁的面貌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李白途经此地,曾留下了“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的诗句,而且第一次使“岳阳楼”这个称谓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然而,像李白那样云游天下的浪漫诗人又有几个?岳阳楼还是没有多少人知晓。

  时间慢慢漂移到了北宋,这是一个文采斐然的时代,虽然饱受金兵南侵之苦,却在文化上出现了骄人的成就。庆历四年春天,桃红柳绿,屡受贬谪的滕子京来到了洞庭湖畔,仕途上的挫折,让他在这里拾起了另外一份辉煌。

  第二年,芦苇绽出新芽的时候,滕子京动工重修了岳阳楼,他突破原有的规制,使整座楼阁高大宏伟起来,为后世奠定了架构基础。工程结束后,滕子京心里很高兴,于是修书一封,请远在汴京的好友范仲淹写篇文章留个念想。

  范仲淹对那一带并不熟悉,有些犯难。然而,当他打开随信捎来的《洞庭秋晚图》,一下子看到了“云梦泽”的身影,湖水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奇秀,鸥鹭翔飞,水天一色……他想象出了岳阳楼矗立在湖畔的美妙。

  然而,他并没有立刻拿起笔墨,而是翻开了郦道元的《水经注》,细细研读起来,又从自己与滕子京宦海沉浮的遭际中,想到了更为深远之处……直至第二年的深秋,《岳阳楼记》才得以问世。

  这篇传世之作一下子就把岳阳楼推到了人们的眼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世情怀,成了中华文化传统的一块丰碑。岳阳楼自此名扬天下,风头很快盖过了滕王阁与黄鹤楼。

  然而,岳阳楼也是命运多舛,滕子京重修后才三十多年,它就被一场大火烧毁了。仅仅一个宋代,这座楼阁就经历了五次火灾。然而,屡毁屡建,谁都不敢漠视。《岳阳楼记》已经将它定格为一个特殊的符号,不仅承载了士人的精神向度,也敛藏了岁月的文化积淀。

  岳阳人知晓,他们最不该忘记的还是滕子京和范仲淹,岳阳楼旁修建的“双公祠”,就供奉着那两位先贤,匾额是请范仲淹的第28世孙、曾经的《人民日报》总编范敬宜先生题写的。


u=2740202291,2115202743&fm=26&gp=0.jpg  民国二年(1913)中秋,饮酒赏月之后,海军第二舰队的“楚有”号等大小舰只自鄱阳湖驶出,沿着长江水道,浩浩荡荡从城陵矶开进了洞庭湖,率领这支舰队的就是中华民国海军部次长汤芗铭。

  一个多月前,他们在江西九江打败了“二次革命”的主将李烈钧。袁世凯让汤芗铭到岳阳的目的,就是逼迫湖南督军谭延闿取消独立。汤芗铭的司令部虽然在军舰上,他却喜欢呆在岳阳楼里,看着一泓碧波在眼前晃荡。

  此公虽是武夫,却也饱读诗书。高中举人之后,放弃了进京会试的机会,转而考入了福建船政学堂,因为成绩优异,又被保送去了法国留学。

  岳阳楼内楹联满目,最让他欣赏的是:鲁肃兵传范公文远万般气象观今日;滕王歌歇黄鹤踪沓十面湖山上此楼。

  汤芗铭此时志得意满,胸中充满了舍我其谁的气概,他觉得这幅楹联的意思很符合自己的心境。谭延闿不敢来岳州谈判,那我就去长沙会他。在汤芗铭的软硬兼施下,那位首鼠两端的“药中甘草”终于就范。老袁论功行赏,汤芗铭如愿当上了湖南督军兼民政长,他觉得岳阳楼是个福地,洞庭湖的波涛把自己推上了宝座。

  与汤芗铭前后脚,北洋主力第3师师长曹锟也来到了洞庭湖畔,老袁给他加的头衔是:“长江中上游警备司令”。曹锟的司令部就设在岳阳楼的旁边,后来大名鼎鼎的吴佩孚彼时是他的副官长。

  民国四年(1915年)“双十节”,汤芗铭要搞个庆典,邀请曹锟这位北洋袍泽到长沙为自己这个外来户捧捧场。老曹不喜欢这种名堂,打发吴子玉跑了一趟。没想到吴佩孚一番谈吐,让汤芗铭欣赏至极,这样的才俊怎么只是个马弁头呢?于是找到第3师挖人,曹锟一听急了,立刻就把他提拔成了第5旅旅长。

  吴佩孚秀才出身,舞枪弄棒之余,也喜欢舞文弄墨,闲时经常到岳阳楼转转。他觉得自己命运直转,完全仰仗文曲星范仲淹的佑护,从此与岳阳楼结下不解之缘。

  民国七年(1918年)初夏,南北战争中吴佩孚攻陷了衡阳,湘军第1师师长赵恒惕的母亲乘着一叶扁舟外逃,被他的部下截住。

  老吴听说后,立刻前去探望,并劝老太太回家安心居住。他说,我和炎武各为其主,虽然素不相识,也可称作兄弟,彼此都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说罢让人封了一百大洋馈赠,派副官把老太太送回了家乡。正为母亲安危担忧的赵恒惕得知此事后,深为感动。不久,双方罢兵息争,两人相约到岳阳楼会面,一见如故。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吴佩孚兵败躲到黄州,段祺瑞仍紧紧相逼。走投无路之际,赵恒惕发来电报:湘为旧游之地,盍兴乎来,愿扫榻以待。

  吴佩孚感喟地说,赵炎午真够朋友!说罢立刻收拾行装,风雨之夜移居岳阳,赵恒惕自是提供了诸多方便。第二年开春,他又由湘江乘船来到洞庭湖畔,在岳阳楼为吴佩孚摆酒祝寿。

  赵恒惕主张湖南自治,湘人治湘。他维护“省宪”,主持湘政后坚持只当民选省长。虽然选举也遭人诟病,但毕竟还是经过了程序,殊属不易。仕途险恶,若是心中有了不快之事,他就会跑到岳阳楼来。只要面对着洞庭湖的波涛,耳畔响起范公的“忧乐”之声,也就释然了。

  ……

  湘江日夜不停地汇入洞庭湖,岳阳楼见过的显赫人物也越来越多,听过的奇闻轶事更是数也数不过来。然而,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它始终静卧湖畔,任凭潮起潮落,笑看云卷云舒。


  抵达岳阳的第二天,秋高气爽,我默诵着《岳阳楼记》,登临了这座心驰神往的楼阁,耳边是拍岸的涛声,眼前是无边的美景。揽胜之余,廊柱上一幅很长的对联吸引了我的目光,觉得甚是有趣: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说的真是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