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九十代,我有幸两次去湖南拜访原中共延寿县委副书记毛华初老人。老人除了为1946年前后创建北满革命根据地、延寿县在建国前党政军民生活和斗争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史料外,对我们到访的毛老工作地的来人亲切热情的招待、嘘寒问暖的关怀,令我和几个同志感动得热泪盈眶,至今难忘。

今天,我这里剪辑三段往事以飨读者。

 

一、马王堆古墓

       我们到长沙,湖南省委接待处同志告诉我们毛老在长沙马王堆疗养院疗养。第二天早饭一过,随即接待派车送我们去马王堆疗养院。

当车到达疗养院时,看到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大热天站在大门口,送我们的司机赶忙停下车,告诉我们,在大门口站着的老人就是毛华初同志。原来省委有关部门已经事先通知了老人家,毛老竟不顾天热,在大门口等我们。我们非常感动,老人却异常高兴,把我们三个人一把搂在怀里,说:家乡人,家乡人!-------一直拉着我们的手,走进老人休息的房间。

这是一座高干疗养院,毛老当时是厅级退休,他住的疗养间有近百平方米。根据规定,毛老每周末回家,我们去的当天正是周末,但老先生没有着忙回家,而是接受我们的采访,老人看了我们的采访提纲,闭目想了一会,拿笔好像是理个顺序,就和我们谈了起来。

八月的长沙天气很热,那时还没有空调,偌大房间尽管敞开门窗也是汗流浃背,我们采访组的小张小王给毛老不停的换茶水,请老人休息一会,但老人只是笑着摇头:几十年没见这家乡人,再说我不累-----

就这样,老人一直谈到中午,直到服务员进来,毛老又一次笑了;上午到此休息,招待家乡同志一顿湖南便饭吧。

有趣的是毛老的这顿便饭过后,小王、小张偷偷问我:我们吃的是啥呀?原来毛老招待我们是湖南名菜:麻辣煲甲鱼!只是考虑北方人不习惯吃辣的,没放辣椒而已。

午饭后,老人提议:下午休息。但因为初来长沙,去领略一下湖南的历史文化遗存吧----小王小张又是一阵疑惑。

毛老说:这里是长沙市的东郊,芙蓉区,附近是浏阳河,七十年代初发现的震惊世界的马王堆古墓就在这附近河边的高台上,你们去看一看。

午休完了之后,真的来个年轻人,给我们当向导。

所谓马王堆古墓是1972年4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长沙东郊浏阳河畔高地上挖掘了一座两千多年前的汉墓。墓内出土了大量完整如新的、极其珍贵的文物。还有一具保存完好皮肤具有弹性的面如生容的女尸!

后来查到资料:这座墓是汉代长沙国丞相軑侯家族墓地,三个墓穴埋葬着一家三口。我们去时看到的是供人参观的遗址,解说员说遗址建筑面积有五千三百多平米,从上向下看墓穴有三十几米深。听了讲解员的讲解,真的感到了无比震撼、无限感慨。讲解员说,到我们去参观时已接待参观人员上百万,先后有来自一百五六十个国家(地区)的外宾达十几万人(次),到这里考察,访问。外国科学家称赞马王堆古墓的发现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国外报刊纷纷著文,称马王堆古墓是世界文化中的“黄金宝库”、是“无价之宝”!

当人们散去后,讲解员见我在记着笔记,友好的向我点点头,领我们去的“向导”好像他们很熟,笑着和我说:你想问点什么吗?

我当时想了一下问道:您说的“无价之宝”有具体例证告诉我一个吗?

解说员好像很疑惑,看了看给我们当向导的小伙子,在她得到答复之后,向我说:我可以告诉你一件事:日本提出用一两黄金换出土女尸的一根或者一段头发,我们当时不敢做主,后来传到北京,周总理指示:别说一段,一点也不行------

我当时听了真的理解了“无价之宝”的含义。

晚上,给我们当向导的小伙子把我们送到我们的住处——湖南省委接待处,那个小伙子却传达了毛老给我们打来的电话,问我们看了马王堆古墓有什么想法?小张和小王心直口快:没看见金缕玉衣和女尸-----两个女孩子的冒冒失失的想法也是我的希望,只是难住了我们这位年轻人,他不好意思的说:明天周日博物馆闭馆------不过我可和毛老说了一些你们的渴望。

实在说,看金缕玉衣看不朽的女尸,到湖南博物馆参观的人都有些迫不急待的感觉,我们何尝不是呢?只是不巧赶上个周日!那我们就选个长沙别的景点来不虚长沙之行吧。

然而,当我们要出接待处时,本应休息的那个“向导”的小伙子来了,笑着说:唉,你们知道消息了?

闹得我们几个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小伙子:好,好!只给我们两个小时时间,不过看金缕玉衣和不朽的女尸也够了。

真是天大喜讯,原来毛老为了我们几个“家乡”的来人和博物馆长打了招呼,专为我们开放了两个小时的“小灶”,让我们一饱世界奇迹——那金缕玉衣和不朽的睡了两千多年的长沙侯夫人!

两个小时震撼心灵的参观,看到了那薄如蝉羽仅有几克重的金缕玉衣,以及那位面如生容穿戴豪华的两千多年的侯爵夫人。

临别时,博物馆赠送给我们每人一本书:《神奇的古墓》。我们的这位自己不休息的“向导”送我们到接待处,和我们说:还有时间,毛主任(毛老退休前是湖南省教委副主任)建议你们去看看岳麓书院。我陪你们去。

我们实在不忍心在占用这个小伙子的休息时间,在他告诉了去岳麓书院的路线后,终于劝走了我们这位“向导”

 

二、岳麓书院

       我们是乘坐长沙市132路公交车到东方广场,在908区间又坐了一段专线,在岳麓山南站下车,步行了一段路才上了岳麓山。岳麓书院在岳麓山,其实,橘子洲,岳麓山岳麓书院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景点。那天我们仅去了岳麓书院,因为是买了晚上去安徽合肥的车票。就是岳麓书院,也匆匆忙忙,走马观花,加上我还习惯记笔记,更耗去了不少时间,看的就少了。回来我问随去的两个女孩子是不是扫了她俩的兴趣,她俩说,一路上你给我们讲解,我们满足了。很惭愧,其实我的一知半解自己都不满意。

岳麓书院,它是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其余三个是一直说法不一,但岳麓书院无疑义。回来查一下有关资料,竟恨所知太少,去看了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

导游图告诉我们由岳麓山南大门进入,经岳麓书院—爱晚亭—舍利塔—古麓山寺—观光长廊——古炮台—鸟语林—云麓宫—穿石坡湖—辛亥援鄂汉阳阵亡烈士公墓,再回到岳麓山南大门。可惜,我们要去安徽合肥,我们只在岳麓书院转了一圈,实未尽兴。

岳麓山,据历史上记载,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远在西晋时就是道士活动的场所,万寿宫、崇真观和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所建的麓山寺至今仍在;到了东晋陶侃建庵读书开始转向治学场所,六朝残唐五代僧道文人在麓山寺下建起了居士类的学舍,开始了岳麓书院的前世。并从1010年的湘西书院过渡到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赐书“岳麓书院”门额,始有岳麓书院于世。

宋末岳麓书院曾毁于战火,1165年重建,此时由南宋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他主张反对科举,培养传道济民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两年后朱熹到访书院,留下了“朱张会讲”的历史故事,而扩展了岳麓书院的名声。

“朱张会讲”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岳麓书院沿革,元代吴澄著有《重建岳麓书院记》,近代有刊本。这里不赘述。)

岳麓书院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并且以保存完好著称与世界。依我看来岳麓书院就是一个偌大院套,走进每一个院落,仰慕每一座碑石,甚至每一块砖瓦,都饱含历史的文化痕迹,散发着沧桑的古韵。听看每一个故事都闪耀着圣洁的人文精神。

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我们这次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的参观,就从书院的大门口开始。

进大门,看到是仅八个字的对联:上联:惟楚有材;下联:于斯为盛

后来,查到资料:为清嘉庆年间时任院长袁名曜所出。

据书载:袁名曜(?——1833)嘉庆十七年——嘉庆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书院山长(即院长)。

传说,当时门人请袁名曜撰大门联,袁即从《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中“惟楚有材,晋实用之”的上半句“惟楚有材”给当时的学子们出对,学子张中阶从孔子《论语       ·泰伯》篇中“万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用“于斯为盛”为下联。被人称颂,即成了书院大门联,横批岳麓书院则选用宋真宗的四个字。

抗日战争期间,此联被日军飞机炸毁,现在悬挂的是1984年根据照片复制的。

在大门的两侧,还有一副长联,上联是:治无古今,育才有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下联是:学有因革,通便为雄,试忖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这里提到“朱张”显然是朱熹张栻,“毛蔡”当即为毛泽东蔡和森两位伟人,可见此联为现代名人所出,后来查到,对联的作者是湖南师大中文系马积高教授(1925——)。手写此联的是湖南师大美术系教授曾晓浒先生(1938 ——)。

1986年是岳麓书院1010年院庆,湖南大学在前门两侧增设了通道,写了一副对联悬挂门柱之上,上联:千百年楚材寻源于此;下联:近世纪湘学与日争辉。同时,湖南大学长沙学友会赠送“千年学府”挂在门楣之上,正好成了此联的横批。

岳麓书院的楹联有人整理出着名的“十三联”,我在这里也按照参观书院的顺序,简单的梳理于后。但没有遵循十三联的顺序,也不全面。

进了大门,二门有个过厅,先看到二门也有四字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横批:名山坛席。这里的名山指南岳衡山,岳麓山人称为“衡山之尾”,查一下这两句也有出处,《尚书·尧典》篇即有“纳于大麓------”句,下句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找到“藏于名山-----”的出处;“坛席”,坛位,指讲学之处。

二门过厅的对联出自清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之手: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罗典:1782 ——1808 。曾任岳麓山长27年)。

过了二门即到了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

这里对联、碑刻、诗画很多,皆为古今名人所以心血凝成,看了尤为感动,仅选两幅对联,供读者一閲,或许感同心受。

我们常见的,常听说的:功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戏。

多么耳熟!原出于《论语》和韩愈的《进学解》。

撰书此联的是近代 的宾步程(1819——1942 ),曾任湖南工科校长。

再选一幅长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思文定有攸处。

此联多为古今墨客文人做人格言,但我觉得不太适于当代!

作者旷敏本(1699——1782 )乾隆十九年(1754年)任岳麓山长。原联毁于战火,1983年由颜家龙补写重刻。

讲堂左边被称为“水校经堂”,据讲解员说,是研究汉学为主,并注重朱张理学传统,但不讲门派,兼容各派观点的阐述的地方。近代史上的郭嵩焘、左宗棠即出于此。

这里并留有左宗棠的一副对联: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其联正是左宗棠的人生写照。

再往里走,即到了“教学斋”和“半学斋”。斋,其实是学员们自修和住宿的地方。

教学斋,出于《礼记·学记》篇;半学斋,出于《尚书·说命》篇。

教学斋的对联:业精于勤,漫贫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半学斋的对联:惟楚有才,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本联作者佚名,但半学斋被后人尊为革命圣地,1916年——1919年毛泽东蔡和森曾寓居于此,商讨救国救民大计。

文庙,是纪念供奉与岳麓书院有关的历史文人墨客的地方。其联霸气、昂傲,有觉得不可一世之感。联为: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此联出于清末傲士贤达王闿运之手。王闿运曾给曾国藩当过幕僚长,湘潭人,曾在长沙城南学院讲学,为人高傲不羁,曾誓言一生不为仕。在到江浙讲学时,有地方官探其学识,他脱口而出: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后成为文庙一联。这的“道”指理学主张;濂溪,指理学鼻祖周敦,周敦字濂溪;大江:长江。

赫曦台:南宋乾道三年,朱熹应岳麓山长张栻之邀到岳麓山讲学,二人常登山顶观日出,曰赫曦,张栻随建赫曦台,并书联:合安利勉以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

在这里的屏风上刻有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鷄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下面署名:毛泽东——1955

然而,我查了新版《毛泽东诗集》,1955年没有查到这首诗。

时务轩:实为一所为纪念维新运动所办的学校。位置与后泉轩隔池相对,有梁启超撰联:

胸怀子美千间厦,气压元龙百尺楼。

    爱晚亭,曾名红叶亭,始建于公元1792年,为乾隆年间山长罗典所创,还曾一度改为爱枫亭。爱晚亭取于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而来。是全国四大名亭之一,(其余三亭:安徽:醉翁亭;北京:陶然亭;杭州:湖心亭)。

爱晚亭,着名的革命圣地。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罗学赞、张昆弟、蔡和森等进步青年纵谈时局,探讨真理。

到岳麓书院,拜访爱晚亭,还要到橘子洲头,站在江边,望着滔滔江水,看“湘江北去----”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壮怀诗篇,才会更加体会到登岳麓山,访岳麓书院,谒爱晚亭等遗址,才能理解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的历史地位。

 

三、韶山广场红地毯1610584150126582.jpg 

1992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在青岛召开北方部分省市党史专题研讨会,我带的专题是《1946 ,北满革命根据地的初创岁月——松江省委省政府迁驻延寿的前前后后》。这个专题当即就得到了研讨会的各位学者、专家的肯定:一至认为松江省委省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所在的历史时间虽然不长,但很重要。北满根据地是解放全中国的实验基地,研究这段历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与会的同志对这个专题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同时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的中肯的建议:其中整理、采访健在的老首长、老领导的亲历尤为抓紧,时不待我!

会议结束,我梳理了一下我曾采访过的老领导、老前辈,只有毛华初老人健在。于是我决定再去一次长沙,不过这次是私人拜访,从上次算起来已是六年了,1992年毛老已经70多岁的人了,我不知道近况如何,但,知道这段历史的毛老是唯一健在的老领导。

为此,我在青岛党史委给湖南党史委打了个电话,从侧面了解一下毛老近况,得到的回答很高兴:毛老仍在马王堆疗养!于是,当晚我就从青岛飞赴长沙。

六年后再一次见到毛老,除了银发似乎少了一些,脸上邹纹仍无多大变化,而且老人还清楚记得六年前的我,还问起延寿的变化以及上次和我同去的两个女孩子的近况。因为有第一次采访,老人忽然说是不是上次遗漏了什么内容?我心里很不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见我二返长沙,竟从自己说起!我油然被老人的谦虚伟大的品格所感动。我赶忙说明我又一次打扰的拜访目的,随即我把我在青岛会上提交的提纲《1946——难忘的北满革命根据地的初创岁月:松江省委省政府迁驻延寿的前前后后》呈给老人过目。

老人接过提纲,看了一会,沉默了片刻,然后用手敲敲提纲,嘴里喃喃的:1946-----1946 ------北满根据地-------这段历史要写呀,要写呀!你都见过那些北满根据地的经历者?

我说:张秀山书记,李龙淇书记我见过了,梁明德县长已不在了,他的孙女项小米我还没联系上,冯仲云邹问轩等老领导……

老人突然摆摆手不让我说下去,他当时的表情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老人轻轻地说:记住他们就行了。

我似乎觉得我说错了什么,忙说:这些老领导的有关资料我都归档永远保存了。

毛老说:还不够,要写进你编的这本书里,让人们记住北满根据地,记住迁驻延寿前前后的这段历史!

老人手里拿着提纲:创建北满根据地,就从我随着十几万延安干部团离开宝塔山谈起吧。

(毛老所谈的我记得很多,这里就不全摘录了。)

毛老说:我生在1921年3月10号(二月初二),在监狱!出狱后,妈妈带着我们东躲西藏,在韶山的乡亲们掩护下长大。1938年7月,在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我和姐姐终于到了延安,见了大伯,我和姐姐哭的死去活来,以后我就在延安干部子弟学校读书。转年分配到军委二局,1945年初,入中央党校三部学习,到11月月接到开赴东北命令。

临走前,大伯和我话别,送我一件灰色大衣,说的话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指南,座右铭,那就是不管你到哪里、干什么都要记住:为人民服务。

我们经过一个多月的急行军到张家口,由于局势紧张复杂,大家暂时分配工作,待命继续东进。我分到市二区任组织部干事,1946年一过,继续东进,4月到赤峰,林东,林西,坐火车到哈尔滨,紧接着由东北局和随到两万五千多山东、关内的干部下乡,分配到延寿。

关于我第二次采访毛老的过程已有文在去年的本网站上发表,这里不再赘述。

记得,我觉得要问的1946年前后的史料之后,已经是下午。当时,毛老夫人韩瑾珩老师也来了,她是听说家乡来人赶过来的,韩老师是宁安人,是中国有名的法学家、教育家、国际上有名的妇女儿童事业活动家韩幽桐的侄女。我们在采访题外的谈话中,韩老师说她已几十年没回黑龙江了,家乡来人她一定要看看!人的故乡情结,就如央视播放的《乡愁》一样——一个省的来人也觉得很亲切。

1946年,韩幽桐的爱人法学家张友渔在四川当副省长,而韩幽桐则在松江省任教育厅长,松江省委省政府迁驻延寿,教育厅没有迁过来,但教育厅组织了300多人的大中专学生的土改工作队,在韩幽桐厅长直接率领下参加轰轰烈烈的延寿土地改革运动。

晚饭前,毛老突然和我说:你们上次去韶山感觉如何?我一下想到,我们在参观完了岳麓书院,毛老亲自写了信让我们去韶山,当时为了去安徽合肥,而未能实现,我只好如实相告,毛老说:明天去吧。

老人当即用湖南省教育厅的原稿纸给韶山宾馆的肖经理写了信。

关于去韶山我在已发的文章里已经写了:我不知别人是否有没有过我韶山之行的感受:那种心理上出现的——飘飘然又无法控制自己,神志又很清楚的状态,使得我不得不离开那个环境,急忙返回长沙——这种我自己不可理解心理反应,我没有和毛老说过。回到延寿,我忽然想起了我在高中读书时结识的辽大中文系教授冉裕达先生送我的《心理学》和《逻辑学》两本书,(两本那个十年岁月幸存的书)翻了翻也没找到答案——所以至今也觉得不可思议。

还是归题,说一下我对韶山毛主席塑像广场的一些回忆。

那天,宾馆肖经理安排领我参观韶山的小伙子也不明白我为什么要突然结束韶山冲之行,决意要回长沙。因为火车是晚上七点以后,所以有充足时间饱览一下广场的的壮丽辉煌深沉凝重。我想,不论是谁,在毛主席的家乡,在韶山每一寸土地上,都将被灵气浸润——尤其在毛主席塑像广场。

毛主席塑像广场原在毛主席纪念馆前80米处,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而兴建的重大工程,毛主席铜像重3.7吨,铜像高6米,基座高4.1米,上下通高10.1米,寓意10.1国庆日。毛主席像坐东朝南,着中华民族服装——中山装,面带微笑,手持文稿,全面展示伟大的人民领袖的风采,瞻仰者无不动容。

1992年我看到的是经过二次重修的广场。

1998年,经过专家论证,为了更好地便于国内和世界人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神采的观瞻,决定重修设计塑像纪念广场。重修后的广场征地31亩,广场面积达到10.3万m平方,比原来的广场大了许多,铜像向西南移了84.5米,基座呈扇形,也扩大了不少,瞻仰面积达到了1112米平方,铺底面积885米平方,主席的正前方铺有长长的红地毯,身边有解放军战士值守,身后是56棵雪松,象征56个民族。主席面向出生地韶山冲故居,远望韶峰和太公山。

站在广场上,毛主席故居看得真真切切——我却没有近前参观!那时的神情状态我自己说不清,就是到了主席铜像广场也没有恢复过来,有些举动现在看来仍不可思议,比如,在广场上,我的前边有个老太太在磕头,我也随着跪下磕头,一直到了有人维持距离,老太太站起来,回头看见我,很亲切说:你也求毛主席保佑啊,你有啥事?她告诉我:毛主席是大菩萨,可灵了,我们村老五老伴有病,来求毛主席,第二天乡里村里就来人送钱,办低保了。你看……

她让我看铜像下,那里除了花篮,坐基四周真的是贡品、和榆香缭绕-----

我在广场上举动送我回长沙的小伙子一定是全看在眼里。天快黑下来,他找到我,把我拉到一个空阔的地方,对我说:我全看到了,到广场来的人都是这样,节假日这里人更多,还有集体的,个人的,送花篮,举行瞻仰仪式的。今天天晚了,我们快上车了。主席故居你没去看,在这里远望一下吧。

我顺着他的手指方向看去,不远的毛主席故居清晰可见,一片凹形农舍坐落在青山绿树丛中,三面青山环绕,前面宽阔,小伙子告诉我,主席家前是一个水塘,里边长满了莲花——你是怎么了?肖经理去市里了,你走了,明天肖经理怎么和毛书纪说呀。(毛老曾任湘潭地委副书记)我好像记得我什么也没说,把那个小伙子搂在怀里,他一直拉着我去买火车票。

 

本文中所有数据是我后来查到的,如有误,以现在公布数据为准。

毛老已于2015年3月7日病逝,葬于毛家附近象鼻山。入毛宗祠,家谱排“远”字辈,族名远怀,字式谷。1987年定位正厅级,2009年追为副部级。是毛世故居离世的最后一位亲人。

 

又是十多年过去了,可以告慰那些为创建北满革命根据地的老领导、老前辈们,他们叮嘱的,也是他们希望和夙愿:编辑一部《1946,创建北满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和松江省委省政府迁驻延寿的前前后后的书,第三稿已经完成。并谨以此,用以奠慰老领导、老前辈和那些为创建北满革命根地先烈们!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