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这一点名人精辟的论述枚不胜举。可也许是名人的思想太深邃了,论述的境界也太高深了,往往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有点高深莫测如坠云雾的感觉。今天我就以凡夫俗子的身份来说说读书的益处。
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在世袭宗法制的社会,人生下来就是不平等的,可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而要改变个人的命运,进而步入上一阶层的社会,非军功或造反不可,而往往为军功者马革裹尸,造反者身首异处。秦汉时有了“察举制”,这对于下层个别的读书人来讲,开辟了一条改变命运的殊途。魏晋有了“九品中正制”,比“察举制”完善了许多,可后来还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直至到了隋唐,人们才真正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的命运,正如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甚至还有像高明在《琵琶记》里说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以说科举取士打破了世袭宗法制、察举制、中正制的弊端,为百姓改变命运开辟了一条途径,也为繁荣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今天虽说科举制已经废除,可考试制度还在延续,成绩的高低仍是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尤其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就很难适应这快速发展的社会。因此上说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
读书可以增强人的能力。人生是短暂的,直接经验也是有限的,这就必须在读书中提升能力,古人就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学校里所学到的是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而一旦步入工作岗位,对专业的知识需求就更高。因此上不再次研读专业知识,研读学校没有研读的知识,那是不行的。同时学校里所学的理论知识要和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那还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可见不读书是不行的,不在实践中读书也是不行的。不过这一阶段所读的是专业的书,所运用的也是工作实践,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工作能力。还有一点就是学校里未学的社会知识,包括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亲朋关系、风土人情等等,这些知识虽说不是专业?知识,可它是专业知识的补充,是能力提升的基础。
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就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品行高尚的人谈话。”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就更需要精神上的营养,暂时隔离隔离社会的名利场,放松放松自己的灵魂,在优秀的作品中安放自己的灵魂,用先贤们集千年的智慧来装扮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说读这样的书,是穿越时空和先贤在对话,在用高尚的伦理洗涤自己的灵魂。人常说富是财富上的拥有,贵则是精神上的境界,拥有财富而不读书,至多就是一个土豪,赢得不了人们的尊敬,富也过不了三代。当然读书要有一定的顺序,要和自己的生活相吻合。童年读童话看故事,少年读散文看小说,青年读传记看经史。到时就会像张潮所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也许正因为读书有这么多益处,大学者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才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