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寒蝉凄切”)既是柳永词的代表作,也是全部婉约词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公认为婉约词的代表名句,赋予了不同凡响的意义。据说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名曲中就有柳永的这首词,(另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可以想见其作在当时的影响。

  唐代的白居易在著名的《与元九书》中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里讲的“情”就是指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情。柳永的《雨霖铃》之所以能流传久远,在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无疑是这首词中流露的“情”占据了人们的心灵,而这首词独具匠心的抒情艺术则是它产生长久魅力的关键。

  《雨霖铃》写的是离愁,与其他写离愁别绪的经典作品区别明显。如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城谢脁搂饯别校书叔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些是豪放的愁绪;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这是缠绵的思绪,沉重而难于排解;再如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这是凄凉的愁绪,孤苦难耐。而柳永写的是天涯沦落之人相逢相识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愁情,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首先,《雨霖铃》的离愁是多层次、多手法的袒露的离愁。

  第一层次,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环境的渲染,对离别的时间、地点一一作了交代,但读者并不感到呆板,仔细品味,则会感到句句含情,不想“别”而不能不“离”,真是意味深长。

  第二层次,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细节动作的白描手法,表现出彼此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第三层次,别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重心理描写,层层深入,尽情描绘,以“良辰好景”“千种风情”之乐写“虚设”“更与何人说”之哀,倍增其哀愁。

  欧阳修也有写愁绪的词——《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的愁是含蓄隐蔽的,而柳永的愁则是坦率直露,旁若无人;欧词雅致清新,柳词通俗、脍炙人口。

  其次,《雨霖铃》的离愁是经纬交织的细密的离愁。

  柳永,这位多情的才子,善感的情人,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经纬交织,编织了一张细密的离愁的“情网”,“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词中写了四段时间——傍晚、今宵、经年、良辰,交代了四处地点——长亭、都门帐幕、船边、江面,时空结合,构思精巧。作者以细腻多情的独特感受巧妙切入,获得对事物的独特见解。暮色苍茫,秋雨初歇,寒蝉透示秋意,“杨柳岸”不是一般的写景文字,古人有折柳留客的习俗,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词人的视野是开阔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客观地看,任何现实事物都是特定时代与既往历史的交汇,要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就必须具备开放的视野,把探索的触角社会生活整体和历史纵深。柳永作为婉约派代表作家,熟悉下层人民与都市生活,在仕途失意,生活上受到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过着流浪的生活,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谱写出一曲漂泊天涯的离愁之歌。词作中流露的感情至上、爱情至上的思想,有心的读者,在阅读时应采取扬弃的态度。

  再者,《雨霖铃》的离愁是点染结合、情景一体的的离愁。

  词人借助“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意象将自己的主观情思巧妙融入。在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之后,宕开笔墨,极力渲染,任思绪飞扬,营造浓郁的离愁的氛围,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达到“思与境谐”、“妙合无垠”的境地,从具体升华到空灵,启发读者产生想象、联想,进入词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可谓言与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