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圆月,洒下满地清辉。疏影晚风之中,一个孑然独立的身影在仰天举杯、对月长歌。虽然听不清他的吟咏,但那燕翼振颤的青巾、襟袂飞掀的白衣、临风飘舞的玄绦,分明在讲述着这位名叫太白的诗人,此刻的心澜激荡、思意驰骋。

绣画之间

“我以为是一幅画,如此丰富的墨色、如此精到的画艺,小小绣针却能够表达,真令人无法置信。”在扬州486非遗展示馆内,面对这幅扬派刺绣《太白醉酒图》,一位观者难抑感慨,展馆内却是一片宁静。

作为扬州非遗产业的窗口,宁静是这里的惯常状态。在刺绣聚集区,多位扬绣大师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她们在这里张绷刺绣,并陈展精品佳作。徜徉其中,一间间屋子素洁而雅静,四壁白墙、数架木绷、几缕素丝,再加两三布衣绣娘。墙上的绣作也是墨色点染,洗练简约,全无通常绣坊的五色斑斓和炫目光影。

走近一位绣娘,她纤手捏针,在绣绷上灵巧翻飞。小小银针在她的手中,宛如一支使用纯熟的蝇头画笔,轻轻提按之间,便绘出空灵而入微的墨迹。针走线引,墨色逐渐延展,一枚清朗竹叶悄然显现。

“扬州刺绣属于画意刺绣,多取材于中国水墨画,并借鉴使用中国画技法。”绣娘的言语如同她的绣作,出凡不俗。

顺着她的指引,再看陈列的绣作,果然如走进了中国书画的长廊。不仅山水、人物、花鸟等诸类兼备,而且多为传世名品,如北宋范宽的《雪麓早行图》、明代文徵明的《春深高树》、唐寅的《栈道图》、边景昭的《春禽花木》,以及清代“扬州八怪”的经典之作。近现代画家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刘旦宅、刘伯年等人的作品也比比皆是。


卫芳作品《仿刘旦宅-唐人击鞠图》(卫芳提1610439926687647.jpg供)


“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以善用墨著称, 《鸳鸯莲子图》将其对焦、浓、重、淡、清的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婷婷荷叶,稍染花青却润泽饱满,观之似露香袭面;扶摇枝茎,寥寥数笔而柔韧有致,宛如美人柳腰;粉白荷花,只以淡墨勾边,则愈显轻盈曼丽;一双鸳鸯,清墨作羽,浓墨为睛,顾盼仿佛生情。

而以当代画作为蓝本的《蓬莱仙境》,则汇集勾、点、染、皴、擦等笔法于一体。高耸的远峰上,以荷叶皴、牛毛皴、折带皴以及擦法,绘出险峻山石和葱郁草木;中景的群山里,短笔勾勒粗壮的老树,双钩填出细密的树叶;山壑间的溪流、松林、苔藓,点染并用,苍古而悠远。

“画为绣本,绣画相融,是扬绣区别于其他绣种的特色所在。”绣娘娓娓而道。

绣线千年

扬州刺绣和诞生它的这片土地一样,历史可谓久远。班固《两都赋》载:公元前195年,吴王刘濞建都扬州时,其居室“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囊以藻绣,络以纶连”,皆以华丽的绣品为饰。扬州最早的刺绣实物,是1980年在高邮天山西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中出土的刺绣残片。这些绣品虽长埋地下,却仍散发着夺目光泽,运针、用线也颇为细致,辫子股的针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可见,在两千多年前的扬州,刺绣即已达到相当水准。

随着运河开凿通航,隋炀帝三次游幸扬州,因宫殿装饰和妃女衣饰的需要,扬州刺绣开始兴起。唐代,扬州成为国内外著名经济都会,手工业繁盛,刺绣业更趋发达。据杜佑《通典 • 卷六》中载,每年扬州地方向宫廷进贡的丝织品和绣工精致的袍服有“蕃客锦袍五十领、锦被五十张、半臂锦百段、新加锦袍二百领”等。《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又载,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就随行带去了扬州绣师多名和绣品若干,扬州刺绣由此走出国门。

在书画艺术高度繁荣的宋代,刺绣也开始与书画结缘。据《宋史 • 职官志》载,宋曾设绣画专科,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倡导以刺绣再现古画风采,谓之“绣画”。作为文化重镇的扬州,绣画之风也日益兴盛,绣品从实用型向观赏型发展。扬州绣工在选择画稿时,又偏爱水墨写意画,写意绣的雏形因而出现。

明代刺绣业由于朝廷官府的倡导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扬州刺绣以题材丰富、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而与苏州刺绣、上海露香园顾绣呈鼎立之势。

清代,以“扬州八怪”为代表、强调个性的书画之风在民间形成了深远影响,其作品也成为刺绣艺人喜爱的内容,书画家亦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推介扬州刺绣。乾隆年间,扬州书画家管希宁夫人王氏精于绣艺,其作品“玲珑绣塔”细致周密,光彩照人,观者无不顶礼赞叹。名列“八怪”之一的大画家汪士慎,观赏后作诗“东家善女性智慧,缕缕蝉联纤手忙”,以赞其巧艺。

自清康乾时起,扬州盐业的发达带动了扬州经济乃至刺绣业的发展,各类绣货店应运而生,城乡绣工达万余人,历二三百年而不衰。扬州辕门桥至教场街一带,绣货店最为集中,其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有张开泰绣货店、源盛昌绣货店、惠永昌绣货店、童松绣货店、丽新绣货店等。彩衣街也因集中经营诸色锦绣衣衫及各式绣品而得名。据《续修江都县志》载,扬州一位庆容女士的绣品,还曾在 1910 年南洋劝业赛上获奖。

大师承启

一段时期,刺绣似乎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但美的事物终归会存活在人们心里,一旦春风吹拂,它就会抽枝展叶,吐露芬芳。

1959年,扬州绣品厂成立,众多绣娘中,陆树娴和陈淑仪的手艺尤为引人注目。陆树娴,1924年出生于扬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受家庭熏陶,自幼喜好书画和刺绣,曾师从著名画家顾伯逵习画,并深得精髓。她擅长仿古绣和写意绣,糅合施针、散套针、乱针等多种针法,准确表现原作的笔墨意韵。她精于“扬州八怪”及其他画家的写意画、工笔画的刺绣,1960年创作黄慎的《石榴图》、郑板桥的《竹》等一系列作品大获成功,其中《竹》于1962年赴加拿大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品展览。1964年刺绣的《鉴真和尚像》作为国礼赠予日本友人。1965年绣制刘奎龄的作品《孔雀》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1983年创作黄慎的《麻姑献寿》参加省美术学会“刺绣会员作品展”,深受好评。


1610440014198720.jpg陆树娴大师刺绣作品《灵运临风图》(扬州刺绣研究所提供)


从1973年起,陆树娴转而承担扬州地方刺绣技术骨干培训班的教学任务,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创作,即使年逾八旬也不懈怠,先后绣制了罗聘的《葫芦》、黄慎的《柳鸭图》、李方膺的《盆兰》、李鱓的《喜上梅梢》《兰石》《秋叶虫草》《天地一沙鸥》、任伯年的《归田风趣》、范曾的《灵运临风图》等众多作品。

陈淑仪,1923年出生,与陆树娴同为扬州仿古绣和水墨写意绣的奠基者。长期从事扬绣的艺术指导,其本人绣制于 1960年的《雪中送炭》针法细腻,尤其是人物身披的蓑衣,纤毫毕现,生动刻画了诗人范成大冒雪为朋友送炭的情景。


1610440078114933.jpg陈淑仪大师刺绣作品《雪中送炭》(扬州刺绣研究所提供)


在陆树娴、陈淑仪等老一辈刺绣艺人的共同探索下,扬州刺绣技艺的精细化、系统化有了长足发展。比如,一幅绣作的完成需经过设计绣稿、上绷配线、刺绣、装裱等一整套工序;针法拓展为齐针、平套针、散套针、虚实针、游接针、点滴针、旋针、滚针等数十种。

    对于绣师,扬州刺绣也有着严格标准,即:不能只会对着画作“依葫芦画瓢”,而应读懂原画,根据刺绣特点进行二次创作。并强调绣师的悟性,要求将技术与感悟结合在一起,即所谓“心线神针”。在扬州刺绣的体系中,成功的绣作还需符合“八字标准”,即“精、雅、和、顺、匀、活、透、洁”。劈丝精细、针法缜密谓之“精”;名人名作、画面清丽谓之“雅”;色泽和谐、浓淡相宜,谓“和”;丝缕流畅、转折自然,谓之“顺”;皮头均匀、疏密得当,谓之“匀”;技法灵活、针法活泼,谓之“活”;虚实结合、空灵透晰,谓之“透”;绣面光洁、服帖如画,谓之“洁”。明代董其昌曾在《筠清轩秘录》中这样描绘刺绣佳作:“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而这些在扬州绣师的手中都成了现实,她们可以将一根丝线劈为两百份,绣出的作品只见墨迹而不见针迹。陆树娴的作品《麻姑献寿》中,人物的根根发丝就像长出来一样。绣针胜笔,“针画”成了人们送给扬绣的美誉。

    绵长新芬

艺湛德高流芳懿,花开代代清芬长。1989年和2014年,陈淑仪、陆树娴大师先后辞世,此时,她们培养的一批弟子技艺均臻成熟,扬绣传承发展的薪火交到了这批中年人的手上。

陆俊俭,陆树娴大师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深得母亲真传。2015年扬州城庆,她以丝绸之路地图为题材,创新绣制了大型作品《路》。其中,红色丝线代表陆上丝绸之路,并采用拉锁绣的古老针法;银线代表海上丝绸之路,采用订银绣和盘金绣的技法;平绣、乱针绣等针法也有所运用,有些虽只有数针,却使整幅作品丰富而多姿。

吴晓平、卫芳、傅燕,曾是扬州绣品厂的师姐妹,经过数十年的师傅引领和自我修养,如今都各有成果。

2000年,吴晓平绣制的作品《柳塘花坞》《行旅图》等五件作品入选中国第六届艺术节精品展。2002年,仿古山水地屏《蓬莱仙境》及《双鱼图》《荷塘远眺》《栈道图》入选江苏省首届文化艺术节精品展,《蓬莱仙境》还赴北京世纪坛展出。

卫芳在工于水墨写意绣的基础上,尤擅长人物绣。2012年,她花费三年时间精心绣制的《簪花仕女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类作品最高奖——“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此绣以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画作为蓝本,以细劲圆浑、刚柔相济的墨线勾勒出六位仕女的轮廓,以柔和鲜艳的重色,塑造出人物端庄丰腴、妩媚生动的体态,再以粗细、色泽不同的丝线,表现出变化丰富、典雅婉丽的衣裙纹饰。整幅作品富丽华美,准确体现了周昉原作的风格。其中,覆在贵妇大红团花缎裙上的披纱,细洁朦胧,透见肌肤,令人叹为观止。


1610440361117704.jpg卫芳工作室刺绣作品《 簪花仕女图》(卫芳提供)


傅燕也佳作迭出,《骑驴寻梅》《八怪精粹》曾获2005年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双鸡图》《鲤鱼》获2007年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优秀奖。

正是这班艺术道路相仿又都处于创作盛年的中坚力量,使扬绣技艺有了新的发展。对于水墨写意绣的调色,陆俊俭心得颇丰:水墨画调色一般采用颜料和水,刺绣却需要用线来配色。其方法有好多种,可以绣完一种颜色后在上面补色,实现颜色的过渡。而在一根丝线上直接调色,会使作品更加灵动且富有感染力,也就是将丝线劈细,再将不同颜色的丝线搭配在一起,混合成想要的颜色,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与其他手工艺类似,前几年扬州刺绣也曾面临市场困境。这些扬绣领班人认为,赢得市场一要靠修炼内功,二要靠与时俱进。所谓内功就是技术要过硬,包括针法、设色、比例等。好的扬绣作品,除了绣工精细、针法灵活、色彩典雅、丝理缜密之外,还要注重远、中、近景的层次和视觉效果,逼真再现甚至超越原作精神。与时俱进就是产品题材、外观形式、销售载体要顺应时代要求。她们尝试将扬州剪纸作为刺绣内容,将刺绣与漆器、木雕相结合,开设网上商店等,渐渐的,扬绣知名度高了,市场也越来越宽了,现在,许多产品需要预定才能买到。


小小绣针1610440438424723.jpg在卫芳的手中却是大千世界(孙万刚摄)


更让她们欣慰的是,2014年,扬州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于她们曾经的担忧,即这项技艺后继乏人,如今也有了转机。不少真心喜爱刺绣的年轻人,被扬绣的社会影响和不错前景所吸引,主动找上门拜师学艺。一位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从事地勤工作的女孩,就毅然放弃丰厚的收入,拜到卫芳门下潜心研习。

“扬绣是一门有灵魂的艺术,我相信它会永葆青春,也愿意与它共度此生。”这个女孩,就是那位绣竹叶的绣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