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日午,冬阳和煦,天气晴好,我与郝老师两人驾车,沿八一路经张家庄和长命村,来到姑射山脉之青龙山下,然后从北坡徒步爬行于荆棘丛生、山势陡峭的羊肠小道。30分钟后,到达老爷顶之北山门。

  山门上端嵌入墙体的黛色石刻的匾额上,“道气长存”四个行楷大字遒劲有力,表明此处乃道教庙观。第二道院门上方的门字“灵异远著”四个金色隶字端庄秀美。一股古朴厚重的文化气息顿时扑面而来。

  刚刚踏入坑洼不平的院落,东窑洞门口端坐的一位气宇不凡的老者,就起身同郝老师打招呼,显然他们已是老熟人了。只见他一身皂衣,足蹬绣花黑布鞋,魁梧身板,古铜面色,苍白稀疏的长发束之脑后,寒暄过后,郝老师介绍,这就是青龙山道观的主持宋道长。

  接着,郝老师就带着我直达南山门。紧闭的山门打开后,清新的山风扑面而来,只见群山万壑,峰峦叠嶂,漫山的松柏随风摇曳,大自然壮美的景色尽收眼底,顿觉神清气爽。他指着对面山顶的朦胧建筑物介绍:那是尧都区境内天寿山的老爷顶,俗称“南顶”。咱们现在的位置人称“北顶”。两山中间的峡谷,就是有名的峪里峡谷,自古至今,它就是一条连接山内外的重要通道。1942年5月日本人意欲从这里进入黄河东部的纵深地带,被当时驻守在南顶和北顶的国民党军队将士,依据天然屏障,居高临下,顽强阻击,并彻底粉碎了日军的企图和妄想。无奈之下,气急败坏的日军就在东山脚下架起多门小钢炮,疯狂轰炸,除南山门外,北老爷顶的其它建筑均被炸成一片瓦砾,日寇上山进行了肆意烧毁,掠走了中极顶院内的宝物——一尊精致绝伦的古佛铜殿(据考,它是平阳孝村的妙峰法师所铸,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的古佛铜殿皆出自其手)。现在的建筑群则是解放后由政府和附近社民重新修葺的。

  紧接着,郝老师又领我从小道往山下走,告诉我这是自南坡上山的唯一途径。左拐,走到一稍宽的山崖边,他指向不远处的那个山顶说,当地人称它为蜡烛台,那里有一块直径1米多的光滑的山石,上面可以同时坐好几个人,遇上下雨天存了水,到了夜晚,在皎洁的月光照射下,就会形成较强的反光,给夜行的车辆和行人指点出山的方向,如同北斗七星的指示作用一样。然后,他又转身让我从这个角度观察,此时的北老爷顶建筑群耸立于九龙山脉的围拱之上,巍巍壮观,远眺如布达拉宫,临境似蓬莱仙阁,素有华北平原上的布达拉宫之称。

  当我们折返回南山门前,郝老师手拿起断墙上一块莲花形制的瓦片,介绍说,其实这儿才是第一道山门,当年也被日本兵炮轰炸毁。随后,他又娓娓道来北顶的来龙去脉: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刘秀为光复汉室,去河东招兵买马,不想被人发觉,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无奈之下来到此处,遇玄天上帝显法指点,藏匿于一石洞内,才躲过一劫。于是许诺,如有一日若能兴复汉室,必建庙以祀之。公元25年,刘秀建东汉,遂诏令河东各州府在青龙山修建玄天上帝庙于北老爷顶。

  仔细端详南山门,左前方竖有一块“中武当”的青石碑。大门建筑是依山而砌的上下两层结构。踏上台阶,越过门槛,抬头观瞻,可见“青龙山”石刻隶书门字一副,一层大门和廊柱皆赭红色,琉璃瓦顶,两个高高翘起的檐角颇有气势,檐角悬着的铃铛被山风吹拂,不断发出悦耳动听的天籁之音。山门上的二层建筑叫黄簶殿,须从门内东墙暗道拾级而上。房顶系单檐歇山顶,廊下东南西三面设青石护栏,室内北墙正中,悬一三色特殊画符,宋道长把它叫做“宇宙图”,两边有对联一副。上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横批:天人地。蕴涵着浓浓的哲理意味。宋道长讲,他曾向县宣传部长展示过一块残损的青石断碑,从仅存的几十个字迹找到“有黄簶殿一座”的原始记载,经县文物所查找证实,全国建有黄簶殿的道观为数不多,由此可见青龙山道观的级别很高。当我们询问起黄簶殿的作用时,宋道长颇有深意地说:无事时啥事也不干,有事时啥事都能办。其精妙深奥之处,让人玩味无穷。

  宋道长介绍,南山门位于子午线上,分毫不差。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由低到高。中轴线上有南山门,前院有祖师殿,中院玉皇殿,北院有钟鼓楼,斗母殿,后院为北山门。各院两侧皆有厢房,现在的南山门为清代置构,各建筑下方均有地窑,地窑皆石砌圆拱形,宽约4米,共110间,系观内道人修炼场所,相互贯通与重叠。庞大的地窑建筑,保证了七亩半的建筑面积,巧妙地采用了“八卦建基,七星显顶”的设计理念。

  关于中极顶的国宝“古佛铜殿”,据于声先生《洪洞文物辑略》记载:“洪洞青龙山古佛铜殿明代建,高丈余,宽八尺,内有佛身一尊,站神两位,供桌香炉俱全,门窗构造尤为精细,外有土木大殿护卫。”它仿照湖北武当山铜殿所建,纹理细腻,为铜铸工艺之奇葩。

  北老爷顶的自然景观包括:二龙捀圣、天地石、蚊山、龟山、女娲沐浴和万年溶洞等,列国家AA级景区。郝老师邀我来到东院的屋顶上,手指位于青龙山正北方的一处山体余脉:“你好好看看,像不像一个人仰面躺着?这就是睡姿中的娲皇”!果然如此,那一块自然凸起的黄色土垣,的确酷似一个仰卧的人形。那平面的脸容,凹陷的脖颈,隆起的胸腹,修长的美腿,甚至脚形,真的逼真入神。我在惊叹大自然造化的同时,也为古人当年选址的智慧和严谨所折服。

  郝老师作为龙马乡本地人,多次造访北顶,平时他也非常关注龙马村郝氏家族的资料搜集,曾配合洪洞(融媒体中心)记者参与文化采风活动。熟悉乡情的他细细道来:海拔1147米的北顶,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风云。每年的3月25日,是万教朝山的日子,22日起会,27日结束,会期五天。十里八乡,几万人拜祭,山上香火络绎不绝。皆由附近七社轮流值班,这七社有洪洞的六个村,尧都区的一个村,分别是长命村、张家庄、赤荆村、塾堡村、郑家寨、白石村;尧都区的羊舍村(南顶则是尧都区六村,洪洞一村)。北顶上方的所有楼阁布局,依据以上七个村的地理方位,呈北斗七星勺柄状建造而成。白石村由于距离汾河最近,故最靠东边规制最大的玄帝祖师殿即寓指白石村;北顶的地上地下建筑共有七层。听着郝老师的讲述,我深深被这些前所未闻的民间故事所吸引,也为洪洞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而自豪。

  此时,我们边走边看,边听边聊。行进速度极其缓慢。前院焕然一新的舞楼是于2011年5月由龙马乡政府重修的,这得归功于时任洪洞县长段新的关怀;一对儿貔貅端坐在通往祖师殿长台阶的两边起点,据山西师大教授考察,此物为宋代雕刻。台阶的半坡上建有三间过亭,两侧的彩绘屋顶上,有两个对称的太极八卦图标格外醒目。其亭前东墙新修了一垛精美绝伦的砖雕影壁,内容涉及龙凤戏珠,花鸟鱼虫,八仙人物,琴棋书卷,应有尽有。

  此刻,站在祖师殿大院的宋道长介绍说,额枋上方的空白处,某著名的书法家已答应书写“青龙山玄帝宫”门字了。看上去祖师殿正在大规模修葺。宋道长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很有灵性。他指着大殿前立柱下的一对儿方形石墩,说是从苏堡村一大户人家刘家花几百元钱买回来的,寓指“四方来财”。然后他又力邀我俩再往上走。在玉皇殿前,他介绍说,从南方运回的几尊全铜神像已安放完毕,他指着悬挂在檐下的一副造型精美色泽鲜艳的匾额,上书“”玉皇楼,这是浙江工艺师制作的。其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我们踏着被日寇毁坏的石碑砌成的台阶,来到中极顶北院,这是一个皆为两层建筑的四合院。院东南、西南两处的角亭分别是钟楼和鼓楼。宋老说,钟鼓楼是古代发号施令的地方。只见一口雕着阴阳八卦图饰的黄铜大钟已经悬架完毕,只剩封顶,钟体上雕有风调雨顺、道历4717年、庚子年秋等字样。西南角的鼓楼尚未完成,但准备好的新鼓及雕花鼓架已在库房恭候了。

  宋道长详细介绍了北院的建设进度,以及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孔圣人的摆放位置,尤其详谈了原铜殿所在的八卦台的最新方案,它既可体现师祖张道陵的道教核心,又能凸现出“三教合一”的现代融合。在西北角的斗母殿,殿内后墙有一窗户,窗外为30多丈高的青石悬崖,东墙壁上悬挂着一副“舍身崖”木框,志在表彰晋南广为流传的尧都贾得村民安青山为救母跳下悬崖的故事,荡气回肠,感人泪下。它讲述的是一个善恶报应的神话传说,历来被看成孝子贤孙和作恶多端的凡夫俗子立地成佛的“试金石”,是一处难得的人文景观。

  随后,我们跟随宋道长拾级而下,来到东院的宋道长办公室。他热情地安排我俩坐下,为我们斟满熬制好的红茶,细谈了北顶的建设现状。其中,谈到河北人士刘其宽先生多年来的鼎力支持;临汾洋州石油公司吕总的倾情投资,以及恒富集团对停车场至北山门几公里道路的拓宽建设。感谢新来的县委书记前来视察,要求做好北顶的保护与森林防护事宜。

  接着,他又谈起近年来自己的艰辛和付出,北顶景区的远景规划。宋道长,原名宋金龙,法名法龙,又名理龙。白石村人。现年七十有余,天生喜爱圣贤文化,尤其对道德经虔诚之极,1994年皈依,2006年出家修道守观,多年来一直自力更生,风餐露宿,四方奔波和化缘,致力于古砖瓦、椽檩、沙石等物资的筹措,加上短途运费和山上的水电费等开支,每年得投入20万元。除此之外,平时他还负责上山香客的问卜释疑甚至危病救治等。看着眼前这位古稀老人刚毅的神情,稳重的谈吐,不由地令人肃然起敬。闲聊间隙,宋道长指着墙上挂的一幅书法作品,兴致勃勃地谈起当时让山西师大王克伟教授留墨的情景。只见“青山卧龙”四个行书大字,俊美刚劲。健谈的宋道长认为该作品很有价值,我打趣道:可惜没有盖章啊,咋不去让王老师补盖呢?宋道长无奈地摇摇头,哪里有时间啊……

  当屋外伙房传来阵阵催促声时,我们连忙起身告辞了。好客的宋道长把我们一直送出门外,面带微笑:不好意思啊,希望你们下次再来!

  不知不觉,下山时分已临近下午四点半了。尽管天色依然,但已明显感觉清冷了不少。当车返回至山脚下,我们驻好车,再次回首远在高处的老爷顶。这时,奇异的景象突然出现在眼前:在夕阳余晖的衬托下,那蜿蜒起伏的青龙山自南向北连成一线,神似一条飞腾的巨龙,轮廓特别地清亮。而此时处在南顶、北顶之间的浑圆的夕阳,恰好构成了一副二龙戏珠的绝美画面,给两座富有历史文化的名山凭添了一抹天地日月同辉的神奇色彩!

  望着渐行渐远的青龙山,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这座饱含沧桑历史的山巅建筑,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衍生了多少个荡气回肠的灵异故事,诞生了坚韧不拔、昂扬向上的龙马精神,传递出三教合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它已从具象的景观升华开来,千百年来,已形成包括龙马乡在内的所有民众心中的心灵寄托与精神支柱!有它在,仪式感就在!有它在,真善美就在!有它在,希望就会在!

  诚如宋道长的盛情邀约,青龙山,待草长莺飞的季节,我们再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