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民时代》是徐少林先生农业题材三部曲之一。徐少林出身农民,后走出农村进入省报做农业记者,职业又要求他走进农村。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如此身份写这类题材有天然优势。徐少林是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写这本《新农民时代》的。

  徐少林做记者的经验是“带着问题找新闻”,这确实算主题先行。我将其俗称为想啥说啥或者想啥写啥。《新农民时代》说了些啥呢?

  全书分七个部分二十八章,七个部分分别是:农村与女性;农民工相关;农村卫生及文艺;农村基层干部中正能量的代表人物;新农民、新农村的先行者;农村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农村养老问题。

  可见,《新农民时代》写农村、写农民可谓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我认为,《新农民时代》是一本“报道集”,作者似乎也并不追求其文学性。

  做为编者,我和所有读者一样跟随着作者的更新读完了这本《新农民时代》。读了开头两章:嫁给临清农民的济南女孩的跌宕人生;终老阳谷乡下的美国老太的人生传奇。我想,这跟“新农民时代”有啥关系呢?回头再看,这是全书最有文学性(或者说最有文学基础)的两章。换言之,将这两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放在《新农民时代》这本书里有点牵强。人物丰满、情节曲折,这样的故事完全可以独立成书甚至发展成三、五十集的影视作品都有条件。

  我在开头的推荐语中说:“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从已经披露的几个章节标题看,这个宏大主题是由具体而细微的视角来讲述的。在我看来,如此管中窥豹、见微知著的写法是纪实类文学好的写法。”

  回头看,管中窥豹成了包罗万象的个案罗列。“微”是见了,知“著”的写法我认为是重报告轻文学的。书中常见作者直接了当地发表议论(一、二、三……)这样报告式写法,并不是塑造人物、描摹细节……给读者留出思考空间的文学式写法。

  报告文学(或叫纪实文学)可以是宏大主题(或题材),比如《唐山大地震》、《切尔诺贝利的回忆》……也可以写具体人物或从“小题材”入手,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最后一个证人》……但文学性是其共性。

  我在《新农民时代》最后一则按语中说:“新闻报道以真实为生命,文学创作以虚构为灵魂。从这个角度看,记者和作家好像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这样的成见如今日益受到挑战。报道一旦冠以“深度”,我们时常能看到架构巧妙、语言精彩、情节跌宕、文采飞扬的报告文学。新闻记者以“非虚构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先例。”

  更看重纪实文学的文学性只是我的个人偏好,或许作者的写作初衷不在于此。“报道集”当然有其价值,那是作者直面事件和人物,面对面观察、访问的记录,具有真实的力量。

  个人浅见,姑妄言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