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历史悠久,启帝故里,禹风厚德,淮上明珠,素有小江南之称。小时候就听说一人巷、二仙祠、三皇庙、四眼井、五(武)衙门、六角亭、七里庙、八仙桥、九栋碑,十里铺的许多故事。岁月无情,时过境迁,景文景观稀疏尚存,大多湮废。

  大自然奢侈惠顾怀远,天女散花般点缀着几座山。荆山、涂山、平阿山、大洪山、骑龙山。山的名气,当数荆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拒而不入,流芳千古。山有水则灵,荆涂遍景,白乳泉天下第七泉,圣泉、灵泉、龙凤泉、流声泉等等紧随其后,泉泉甘甜清澈,遥相呼应。大禹庙、大圣寺、卞和洞、凤凰池、老城墙、白果树等等皆有典故传世。

  怀远河多,淮河、涡河、芡河、次淮新河、怀洪新河、北淝河等等,几河相会,牵手涌淮,一路浩浩荡荡,奔腾咆哮东去,直插洪泽湖。

  怀属平原,麦浪滚滚,稻花飘香。石榴贡果、河溜豆饼、沙沟西瓜、红烧全鸡、淮王银鱼、美味佳肴,享誉江淮。上下四千年,文能辅国,当数蒋济(曹魏四代辅臣)。武能安邦,首推遇春(明开平王常遇春)。花鼓之乡,“东方芭蕾”,首批非遗,榜上有名。怀远,自古就有“怀诗寿字桐文章”之说,怀远就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随便翻翻写写,便故事丰盈。


  《老祠堂》

  系承季孙,乾德万年造瑞始。望出荥阳,地灵八级丕基长。这是我的二姐潘小平,为安徽潘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写的一首对联。

  怀远有个潘氏老祠堂,因一颗巨木所建,又曰独木祠,据怀远县志记载,潘氏祠堂原名《潘氏独木榆枫祠》。老城关人至今还有印象,它座落于怀远城关永平街东段,祠堂三间正房,不足百平方米,座北面南,顶铺青瓦,屋内木质框架,门首匾牌篆刻雕花,几百年来,随着岁月风雨无情的洗涮剥离,老祠堂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我曾经两次前往观察,东北后墙见天,已倒塌约两平方米,整个祠堂摇摇欲坠,危在旦夕,时刻都有毁于一旦的迹象。

  潘氏族人多方奔走相告,经省文物专家来怀现场勘察鉴定,潘氏祠堂为明末清初古建筑文物,在整个皖北地区,该祠的发现实为罕见,太平盛世,古祠逢春。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特别下发2014年112号文件,将玉石桥、侵华日军荆山南碉堡、侵华日军夹山口碉堡、双烈祠、潘氏祠堂、四眼井等六处怀城古建筑,列为第七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最早接触潘氏文化,还是三十年前父亲带我回趟老家的时候。我的老家在宿州市乡下的房上村,家乡村头有条穿越村庄的小河,河边有块残缺的青石板,两米见长,厚约20公分。碑面隐约书写潘凯之墓,父亲一声叹息,告诉我:哎,这是我们祖宗墓碑。那时条件差,温饱自顾不暇,祖宗陵墓无人修缮,散落的残缺断碑,供妇人洗衣所用,断碑经长年累月的洗涮,潘氏子孙的名字,已经模糊不清。父亲感到痛心无奈。追根溯源,潘凯清初例赠登士郎,后先祖曾位居徐州知府,后犯官事,迁延至宿州乡下,延续自今。早些年,父亲活着的时候还告诉我,我们徐州这支潘氏,就是潘仁美的后代,我听后愕然。

  有一年,我随父亲回宿州房上乡下的老家,潘姓族人告诉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个民间戏班子,在房上村演西门庆潘金莲这出戏,戏班子不知道深浅,谁知犯了演戏大忌,大水冲了龙王庙,房上村两千余人,由潘、张、王、楼、周等多姓组成,潘姓族人多达500余户千余人,占尽大半个村庄,戏班子演戏演到西门庆和潘金莲偷情时,愤怒的潘氏族人,把戏台子给砸了。

  我的同事,过去有时会拿我姓氏开玩笑调侃,说宋朝有个奸臣潘仁美,他是残害杨家将的罪魁祸首。这时,我会极力反驳,常举例说,近现代潘氏就有众多的优秀人才,不胜枚举。过去演义之书均为野史,万不可信以为真。好在翻开宋史,早已有定论,演义中的潘仁美,真名潘美,宋朝名将,开国元勋,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屡立战功,潘氏后人无需争辩,黑纸白字,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宋史当为正史。

  怀远老祠堂,不仅仅属于皖北潘氏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部分。现在,潘氏族人正在积极筹划修缮潘氏祠堂,将其打造成与大禹庙、白乳泉、卞和洞遥相呼应的新旅游景点,籍此保护老祖宗给后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把根留住。


  《烧全鸡》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异地亲朋,到了怀远,不品尝下怀远烧全鸡,心中总会遗憾后悔的。烧全鸡是怀远独特的农家菜,具有典型的徽菜特征,也是怀远土菜的代表之一,它是淮河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传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龙舟浩浩荡荡,延绵数里,沿淮南下,途经怀远,龙舟必停留数日,乾隆皇帝需亲自品尝怀远土家烧全鸡,以饱口福,方尽兴乘舟而去。

  何谓怀远烧全鸡?除鸡身上的鸡毛、鸡肫皮、鸡爪皮、鸡嗉子、鸡嘴外壳外,鸡身上的一切,均可入锅烹制。

  怀远烧全鸡原料要求非常考究,首先要挑选2-3年土家散养公鸡,一年以内的公鸡或是圈养公鸡,是烧不出正宗怀远烧全鸡口味的。正宗的怀远烧全鸡:公鸡以杂食为料,在山坡荒野田园叼食小虫小草充饥果腹,因野外散养,公鸡体格健壮,精神饱满,肉质细腻。观公鸡的顶上冠子要红润,血红色,公鸡眼睛有彩放光,鸡爪雄健,鸡腿、鸡爪长有毛,捏住鸡身肌肉板实绷紧富有弹性,把鸡抓在手里,鲜活乱蹦,咯咯咯叫声响亮。

  毛鸡原料经过选材备料后,进入屠宰程序,把鸡头摁在鸡翅内,找个瓷碗,加点细盐,少许清水,开始给鸡放血,鸡血尚未放完时,把鸡扔在地上,以让鸡在地上蹦上几圈,排尽体内存血,鸡血滴放完毕,铁锅内烧开水在90度左右,开始浇鸡拔毛,水温不宜过高,烫损鸡皮,影响感官视角和口味。随即给鸡开肠破肚,鸡肠是要的,用竹筷反挑,肠内脏污皆随水冲洗,再用少许醋或碱反复揉洗,复用清水冲之;然后快刀斩鸡剁块,鸡块以两指半见方为准。

  烧全鸡最好用陶制瓦罐或铁制锅为佳,铝制合金之类影响全鸡口味烹调效果,柴火加温才是正道,放水烧开,鸡块在水中焯一下,去其腥味脏污,放入漏罩,再用清水冲洗、淋干,等待入锅。锅烧热时,加入上好的色拉油二两余(其它油类烧全鸡不适宜,如猪油、香油等),准备清洗好的生姜、葱段、大蒜、辣椒,再加上八角、胡椒、花椒、桂皮、陈皮等十数种保健中药材为辅料,红辣椒需用剪刀剪碎,加入量以自己口味能接受为准。随之将以上辅料鱼贯滚入油锅内,香料经煸炒,其味已出,随即倒入鸡块,快速翻炒,至鸡肉水分基本炕干时,加入绍兴黄酒、老抽酱油进行翻炒,然后加入适量热水,水以浸漫鸡块为准。随即加盖小火进行焖制,因是常年老鸡,焖制过程,万不可性子急躁,炉底之火需缓缓退之,文火焖制半小时。此时,鸡块已八成熟,然后加白糖(冰糖更好)、盐、鸡内脏、鸡血、鸡肠等物,再加少许水,继续烹制20分钟,全鸡火候很重要,煮得太烂不行,没有嚼劲,煮得不到火候也不行,搁在嘴里嚼不动,用竹筷轻轻一插,竹筷插入鸡肉,并无阻力,说明全鸡烧制火候恰到好处。

  烧全鸡装盆上桌时,千万不要忘记在菜上撒些青蒜苗、香菜之类的配料,烧全鸡这道色、香、味、形俱全的可口菜肴就光彩夺目入口缠绵了。红烧全鸡浓郁的汤汁,千万不要轻易浪费,那可是整道菜的精华,泡米饭正好派上用场。怀远烧全鸡,如今遍地开花,有数十家厂店之多,配方配料千姿百态,均自行保密,强中自有强中手,何家为高?只有食客自己品尝以后,才见分晓。

  怀远烧全鸡以徽菜重色、重香、重味、重辣为主要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准日益提高,盒装袋装烧全鸡产品也琳琅满目,走亲访友,拎上几盒地方名吃,礼轻意重也是喜人,只是盒装全鸡加入防腐之类的药物,比之现宰现烧的全鸡,口味稍显逊色罢了。


  《老茶馆》

  一九八三年,我退伍回来,分配到县卫生防疫站,因为是新同志,上班积极性高,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早早地为办公室打打开水扫扫地。那时,办公室还没有电器化的饮水设备,用水都是单位统一发水票。然后拎着两只水瓶,到街对面的查家茶馆去打开水。

  印象中,在怀远小城,老茶馆大致有:南大街的查家,戏院子三拐巷里的胡家,老政府东的阚家,轮船码头的杨家,三八旅社的肖家,刘家拐子的赵家等。查家老茶馆,位于县城南大街与一中街后街的衔接处,店面临街,面向朝东。老茶馆鼎盛时期,生意也是极好的,因茶馆主人和气生财,水质优良,单位邻里买水的人很多,常需要把水瓶一只只放在地面上,排队打水。

  说来,老茶馆里的设施极其简陋,它可没有老舍笔下《茶馆》的风景,也没有桌椅板凳之类的待客家什,更无茶叶茶具,只是对外经营白开水。老茶馆主人公与茶结缘,也姓查,他儿子是我哥的同学。

  记忆中,老茶馆使用的水,可不是一般井水或者自来水。那可是怀城老四眼井的精华之水。清雍正年间《怀远县志》记载:“四眼井在察院前,泉出荆山,邑人将井盖凿四孔,以便汲取,泉味甘冽,官民利之。”县志通称的老四眼井,用现今话说,水质甘洌清甜,芳香四溢,水煮开后无水垢,清澈透明无杂质异味。老四眼井离老茶馆一里有余,手拎肩担可不行,供不应求,那样做还不把卖水人累到半死。老茶馆主人查老头,是用板车拉水的。板车上面,固定着一个大汽油桶,汽油桶上面有一个圆孔,圆孔上面焊接一铁制水罩,水罩上面有个铁盖。每次灌满一整车水,足有300多斤。水拉到茶馆,水车下面有个放水的开关,开关是电焊的一节钢管,钢管套上一大节板车红皮内胎,内胎用绳索扎紧,到家后,绳索一解,开始一桶桶拎入盛水大缸中。老茶馆的烟筒,穿屋顶而过,直插云端,烟筒很高,拉风顺当。煮水炉子很大,耐火红砖炉子,南北形成一字,上面几把长嘴白铁水壶分二字排开,每排都有五只茶壶,这就是老茶馆查老头做生意的全副家当了。每次水烧开了,查老头手提茶壶灌水,手高壶低,那可是滴水不漏,功夫了得。

  查老头的茶水利润,自然也是极微薄的,我记忆里,一瓶茶水,不过五分或一毛钱。就这样,查老头在那个特殊的困难年代,却已能换得浮生半日闲,凭着老茶馆的茶水,养活一家老小。查老头的老茶馆,不知道是哪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在街上,有一次遇到查老头儿子,问其茶馆事情,他说茶馆早就不干了,政府很讲究信用,开发南大街楼盘,赔了他家两间门面房子,每月吃着房租,现在日子过得很是惬意。我告诉他:你家老茶壶可要收藏好,它记载着一段旧时光的历史,那可是一个时代标志性的记忆和文物,文化馆再搞文物展览,它们登场亮相,将大有用武之地。

  在经济大潮的冲刷之下,老茶馆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岁月的风雨中,再难觅它的踪影。在怀远,只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才能够找回老茶馆的零星记忆。


  《卞和洞》

  卞和洞又曰抱璞岩、抱玉岩,位于怀远县城荆山北坡。登荆山之巅,往北瞭望,一览无遗,荆山北腹往东北方向延伸山峦四百余米,山脊形似一条巨龙,卞和洞位于巨龙北端,龙首之东胯下。

  相传,卞和洞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卞和舍足献玉(和氏璧)的故事,几千年来感动着无数华夏人。卞和洞由花岗岩石天然堆垒而成,鬼斧神工,石型圆润,观之千姿百态,大小不一,细数石块数百余。亿万年前,地壳运动,怀城一片汪洋,水退石露,经风吹雨刷,石表青翠,包浆已显,古色天香。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濯玉泉、古城墙等多处名胜古迹,与卞和洞遥相呼应。

  卞和洞,石石相连,洞洞相通,最大之洞可容数十人,岩壁有“青螺石帐”镌字,置身其中,仿佛洞含玉珠深藏于口。古人诗句“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对此景可谓画龙点睛。岩洞夏日暑气不侵,冬季温暖如春。从古自今,游人如梭。苏轼就曾有诗曰:“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

  清康熙《凤阳府志》:“今两崖间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卞和洞奇石奇洞奇景,需游者细细品味,揣摩领悟,方可知奇石寓意,妙不可言,万不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如此观景,尤食鸡肋,食而无味。

  登卞和洞,两路可行,一路由南坡登之,一路北坡登之,东西皆悬崖峭壁,无路可寻。一般游人均穿衙后街或酸腿岗,走一中南校西巷,以北坡登之。北坡行百米,抬眼遇坦克石一块,观之形如坦克,大小如真坦克,虎虎生威,斜坡而立。飞来石为卞和洞最为险峻之石,前小后大,长十数米,宽2-5米,重约数百吨,半悬空于巨石之上,游者常游戏飞来石之上,是摄影拍照上佳景点。

  沿山径继续往南行一百米,有龟石两块,龟石卧向,首南尾北,重叠而生,大龟石上百吨,小龟石数十吨,小乌龟趴卧在大乌龟龟壳之上,形似母子结伴游海,又曰母子石。攀岩乱石之中,两巨石狭缝之上,端放鲜桃一个,桃身两人牵手合围不拢,重约千斤,因石形似鲜桃,故曰鲜桃石。卞和洞东南50米处,山石陡峭,草木丛生,游人稀至,有悬棺石一块,悬棺石南北朝向,静卧斜坡于山体之上,石棺长5米余,前大后小,有棺盖覆盖棺石之上,重达数千吨,花岗岩棺石侧面临东,如刀劈剑砍一般,浑然天成,光滑洁白,棺盖棺体颜色反差极大,视角冲击非常震撼。这是笔者近年发现,并冠其石美其名曰:“棺(官)石。”如今游客纷纷登顶留影,以图吉祥。

  卞和洞遥望濯玉涧,距离卞和洞西南方向四百米处,濯玉泉东南二十米,山涧小径,有景一处,游人侧目西望,一石龟也,龟身长3米,身宽2米,龟首伸出探望东方,以景取名:石龟望日。怀远卞和洞、白乳泉,齐名于世,名震华夏。蚌珠如洗,卞和无暇,听景不如观景,只有亲步往踏,如饮珍茶,仔细品味,方可领略卞和之石的灵动韵味,领悟大自然赐予怀远荆山的碧玉宝石卞和洞,它的史魄辞魂不断挖掘,才能够散发出荆山石灿烂如洗的文化意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