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历史事件

  石家庄市西跨太行,雄踞华北平原,这是处于扼燕晋咽喉、居南北通衢要冲的交通要道,这里,至晚30万年前就点燃了人类文明的薪火,拉开了文明传承的历史进程。在这里,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城垣,秦末就形成了滹沱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在这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的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这是血与火洗礼了数千年的土地。在这块热土上,世纪更替,朝代轮回,民族迁徙,诸侯征伐,壮士驱虏,英雄创业,烈士殉国,演绎过多少出或威武、或惨烈的活剧。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伴随着华夏大地民族复兴的浪潮,滹沱河畔演绎出世纪之交一个区域的重大历史变故,现代化交通诞生,现代化中心城市在古代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崛起,掀开了石家庄历史的新篇章,激荡起新时代风云,书写着改天换地的壮丽伟业。


  古代

  一、滹沱河流域的威武活剧

  二、金戈铁马战滹沱

  近现代

  一、城韵新章

  二、烽火石门

  三、历史的新篇章


  石家庄历史事件  古代  一、滹沱河流域的威武活剧


  点亮滹沱河流域文明源头的那抹亮光 

  任何壮怀激烈的威武活剧都有开启的一幕。石家庄滹沱河流域威武活剧的帷幕是在何时何地拉开?


  穿越时空隧道,解开历史之谜。谜底就留在一处处历史文化的遗址中,埋在地下,写在石上。这是历史的物证,是文化的脉流,是母亲滹沱河在胸膛点燃的文化起源和传承的薪火。


  一、点亮历史源头的薪火

  滹沱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薪火,是从滹沱河中游太行山的河谷中点燃,并顺河节节传递的。

  发现这一点的时日,并不遥远,那是1990年11月19日,一个严寒料峭的冬日。这一天,河北省文物复查队旧石器组——一群穿越时空隧道的人,来到井陉县城北15公里处的孙庄乡东元村村北100米的丘陵地带,驻足在黄土断层前,翻拣着,探寻着。他们在浅坝陡坡,敲敲打打,翻翻拣拣,已然把探寻的镜头摇向了遥远的年代,一个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遗址——东元村文化遗址就这样被他们挖掘了出来。

东元村旧石器丁村类型刮削器、砍砸器_副本.jpg                      

  这是滹沱河流域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文化遗址,专家考证,该遗址距今至少有30万年以上的历史。(谢飞:《水帘洞文化的根在泥河湾》,《燕赵晚报》2010、7、1;张献中等主编《石家庄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40页。)

  历史在这里打开了一扇窗。从这扇窗口,我们窥见了石块敲击迸溅的火星,照亮了滹沱河流域的历史进程,点燃了一个区域历史源头的薪火。


  如此推断,证据是不是太单薄了些?我们的先人从哪里来?他们又走向何处?换句话说,凭东元村遗址的几件石器,就能揭开滹沱河流域早期人类生存的图景,把握到滹沱河文化薪火的承继传续的历程?

  疑问不无道理。历史不靠假说,靠证据。

  虽然在发现东元村文化遗址之前,在井陉还发现过几处旧石器文化遗址。在井陉县龙窝村,民国年间发现过不少动物与人的骨骼化石,还发现了一些打制石器,可以确定是一处旧石器文化遗址。另外在相距东元村不远的井陉威州河西村山洞中,出土了人类骨架化石和部分打制过的粗石器。经鉴定,应属于旧石器文化的晚期,下限年代距今约有两万年。

  探寻在继续。近年,省市文物工作者探寻的目光没有离开过太行山中滹沱河流域,在文物普查中,在井陉找到了雪兵、岩峰、小作、东元村和朱会沟五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岩峰遗址保存最佳,地层出露完美,文化遗存丰富,时代可能与孙庄东元村遗址相近。(谢飞:《谁哺育了水帘洞文化》,《燕赵晚报》2010、7、14)

  考古证明,石家庄的早期人类,在太行山滹沱河流域的河流谷地,逐水而居。这一带是滹沱河流域人类历史的起点,一个区域的历史活剧,就从这里启幕。


  但是,新的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都局限在井陉县滹沱河支流冶河、绵河两岸。一个区域文明兴起、传承的活剧,其舞台,会随着奔腾而下的滹沱河河水东进呢?还是被井陉关锁牢,死死圈在了井陉盆地?

  答案,仍然是由考古提供的。


  进入新世纪,平山县在太行山东麓、靠近滹沱河下游的沕沕水开发旅游景区,在进行资源考察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喀斯特岩溶洞,规划为喀斯特洞穴旅游景点,命名为水帘洞,2005年对洞穴内积土层进行清理,发现了一些动物骨骼和石器。2009年7、8月份,省市文物专家多次对溶洞进行了探访考察,初步判断,这是一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2010年5月26日,省市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正式展开了考古发掘。经测定分析,该处洞穴遗址距今大约3.5万年至2.8万年,处于旧石器时期的晚期。这是一处地层清楚、文化遗迹和遗物非常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显示出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突出的文化价值,为探源滹沱河流域历史文化的传承历程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水帘洞考古人员向参观者展示出土石器.JPG     

    这是一座架在这一区域文明长河之上的桥梁。

  桥的两端,各连向哪里?

  旧石器考古专家、遗址发掘主持者、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给出了答案:这座桥梁的一头连向华夏文化的源头。他联系历年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从沕沕水旧石器文化遗址石家庄先民生活的年代、生活方式、该遗址在河北考古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等内容,分析了沕沕水旧石器文化遗址在远古华夏文化史上的地位。从遗址分布分析,这一文化传统的起源及传播路线很清晰——源头是泥河湾,桑干河孕育了小石器文化,顺流而下发展到下游永定河,产生了更加灿烂辉煌的北京猿人文化。这一文化传统在周口店一带扎根后,又顺着太行山东麓向南传播,又沿燕山南麓向东和东北发展。其中向南传播的这支到达了拒马河流域、滹沱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沕沕水水帘洞遗址附近的井陉县,这一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三十万年以前,如东元村、岩峰等遗址。在距今二三万年前后,沕沕水水帘洞文化开始绽放,成为华北地区和滹沱河流域的重要文化代表。

  这是沕沕水旧石器文化遗址的源头。

  由此可见,当我们从石家庄这个局部跳出来,站在一个更大的范围来审视水帘洞遗址,从其时间段、地理位置和文化性质诸方面来分析,会发现其不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它不仅是石家庄先民的居住地,更为我们认识中国人的祖先提供了新材料,为研究现代人类起源提供了新证据。这使的滹沱河流域这一小区域的历史活剧,汇入进东方人类起源、华夏文明传承发展的威武大剧中。

  这座桥的另一头,连接着石家庄的历史文化的源头,顺着这座桥梁前行,可以探知石家庄滹沱河流域历史文化传承的路线图。从二三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东元村遗址,到二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沕沕水水帘洞遗址,一早一晚,正好是顺着滹沱河中游到滹沱河中下游的结合点,展现出一条这里古文化发生、发展及演变的越来越清晰的线路。同时,它也将为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与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构架起一座桥梁。太行山滹沱河流域的人类文化薪火,将跨过这座桥梁,传续到滹沱河下游的广袤平原上。

  薪火传承,滹沱河流域人类文明起源的第一缕曙光,就要在广袤的大平原冉冉升起!        


        二、沃野薪传

  在历史的长河中,滹沱河日夜不息地从黄土高原一路奔腾而来,把大量泥沙甩在身后,日积月累,在它的下游逐渐形成了广袤的冲击扇平原。石家庄雄踞于冲积扇的首端,成了连接太行山和河北平原的要冲。这里水肥土沃,成了富庶之地,为人类生活繁衍提供了优裕的自然条件,成为北方最早开发的地域之一,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区。

  通过对太行山人类文化遗址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二三十万年前我们的先祖在太行山深处生息,到二三万年前在太行山东麓居住,再到大约1万年左右从太行山的洞穴中走出,在滹沱河平原定居。拉开了创造人类文明的序幕,在漫长的岁月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发生着重大变化。正是在这些变化中,华夏文明向我们一步步走来。

  在大约公元前1万年左右,正处于人类社会从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时期,考古学称之为新石器早期文化,也有的称之为“中石器时代”。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石器制作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石器向细小化发展,在石器制造方法上,大量采用间接打击法及压削法,由这些方法产生的细石器工具广泛应用于当时的一些主要生产领域。生产工具以细石器为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活动对劳动工具的新的需求。工具的进步,为家畜饲养业或畜牧业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这一阶段,采集仍然是与狩猎、捕捞并重的生产部门。长期采集植物籽实、根茎的活动,促使人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开始掌握栽培植物的技术,为进入新石器时代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一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在冀南、冀北、冀东广有分布。冀南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是地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处,位于武安市西南18公里处的武安磁山遗址,时间在公元前5800年左右,是中国北方较重要的原始文化类型之一,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为探索黄河流域早期农业文化揭开了新的一页。

  在石家庄滹沱河流域的考古物证,是白佛口文化遗址的发现。白佛口遗址位于滹沱河南岸,现石家庄市区白佛口西南一处高阜上。在该遗址发现、出土了各种磨制或打制的石斧、石锅及灶坑遗址,周围断土层中夹杂大量灰陶片和灰层。经专家鉴定为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其下限年代距今约6000——7000年。其年代,和磁山文化相近,是属于磁山文化类型的遗址。

  尽管该遗址没有进一步发掘,但是,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信息。这表明,至晚在7000多年前,石家庄滹沱河流域就成为人类定居区,先民们已开始摆脱蒙昧阶段,熟练掌握了磨制和打制石器的技术,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技术,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它的发现,在滹沱河流域历史文化薪火传承走出太行、步入平原的路线图上,标示出一个重要坐标。

  滹沱河文化的薪火在滹沱河下游的千里沃野扎根,文明的曙光在这里冉冉升起!


  三、石磨盘辗出的历史岁月

  在学术界,将人类文明的分期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农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和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滹沱河流域的农业文化产生于何时?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上,处于什么位置?

  通行的观点,中国北方的农业起源于黄河流域。在黄河南岸的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村发现了远古人类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被称为中国20世纪考古界的一个重大发现,以中国远古文化的独特面貌,撩开了黄河流域农业文化起源的面纱,从这里开始,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拉开了帷幕。这是距今约78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类型,被命名为裴李岗文化。
  

  发现是划时代的。可是,这是否是唯一的发现?是否是华夏农业文化的唯一源头?

  其实,就在1977年裴李岗遗址试掘之时,就在这一年,裴李岗文化就遭遇到另一个来自黄河北岸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撞击。这就是在河北省的南部邯郸武安发现的磁山文化。磁山遗址1976年试掘,同样发现了石磨盘、石磨棒,而且在正式发掘中的80座窖穴内“还发现了粮食堆积。(唐云明:《河北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概述》,《唐云明考古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0年5月版,47页)

  时间在延续,发现在继续,划时代的发现也在继续。

  当时间过去了三年,同样的石器,在滹沱河流域重又现身。

  那是1980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滹沱河南岸、石家庄市区东部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在出土的石器中,加工粮食的成套工具石磨盘、石磨棒赫然在列,同样出土了人类的食物——粟。

  石磨盘辗出的历史岁月,在滹沱河流域凝结成这个区域的文化结晶,揭示了一个区域的历史真面目:谷物已成为人类的食物,农业开始出现,人类迈出了摆脱蒙昧、迈向文明的步履。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出现了,起始年代,应该不晚于7000年前。滹沱河流域的农业文化,和在河南、冀南发现的黄河流城最早的农业文化是同步的。

  对于这样的结论,有人会提出不同意见:滹沱河流域农业起源南杨庄陶蚕蛹_副本.jpg,会和河南中部、河北南部黄河流域的农业起源于同时代吗?通行的观点,滹沱河流域的农业起源,比上述黄河流域农业起源晚了近2000年。

  这是一个误会。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长期被人们忽视了的事实:南杨庄遗址的起迄年代。几十年来,南杨庄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在距今5400多年。其实,5400年的结论,是对南杨庄遗址二期遗物的测定,并不能代表南杨庄遗址的起迄年代。根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发掘报告,南杨庄遗址中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共分五期。经过对南杨庄第一期遗存,和在太行山东侧地区的许多后冈一期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这一类遗存对比,可知,南杨庄第一期遗存是分布于这一地区的后冈一期文化的前身之一。这就是说,南杨庄遗址一期的绝对年代,应该早于后岗一期的6400年——5900年。而在南杨庄遗址一期出土遗物中,即有石磨盘2个,石磨棒2个。(参见《《正定南杨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的第三章,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版)  也许,还有人会犯嘀咕:仅仅凭石磨盘、石磨棒这样几件石器,就得出这样的历史结论,似乎有点不那么理直气壮。

  但是,全面检索一下南杨庄文化遗址,从中能了解到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信息足以支撑起一个历史结论,会让人对这样的结论深信不疑。

  南杨庄文化遗址位于滹沱河南,现为石家庄市区长安区辖区内,是原始社会晚期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的村落遗址。遗址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1980年正式发掘。南杨庄遗址以其珍贵的文物,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河北华北平原仰韶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是新石器早期华北平原上势力强大的一支文化,成为考古学上的“南杨庄文化类型”,树立起石家庄历史文化在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在南杨庄遗址,共出土石磨盘10个、石磨棒33个。有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同时出土,出土时是叠压在一起的。(唐云明:《河北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概述》,《唐云明考古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0年5月版,47页)         

                                                      

  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遗址出土了两枚陶蚕蛹。这两枚陶蚕蛹虽然不是真实的蚕蛹,但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室专家鉴定,是以实物的蚕蛹为模特制作而成的,系家蚕蚕蛹。(唐云明:《河北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唐云明考古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0年5月版,4页)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人类饲养家蚕最古老的文物证据。该遗址还发现了加捻牵伸的陶纺轮7件,以及既可理丝、又能打纬的薄刃条形骨匕35件。由此证明,滹沱河流域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从事育蚕丝织手工业,这也是我国目前见诸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养蚕丝织业文物。养蚕、缫丝和织丝以我国为最早,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唯一掌握这种技术的国家。所以,南杨庄出土的陶制蚕蛹,开创了历史文化的世界之最。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仅如此。在遗址还发现了三片硬陶片,据北京建材科研院经化学分析、显微结构分析、烧成温度测定、物理性能测定,确认这三片是属于原始瓷器,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原始瓷器,这一发现,使我国瓷器起源的年代又向前推了1000多年。(唐云明:《河北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唐云明考古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0年5月版,4页)据记载,在其他地方,商代中期始有原始瓷器。南杨庄石磨盘_副本.jpg  南杨庄遗址还有一个重要发现,是开始了酿酒。酿酒起源于仰韶文化时期,粟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应该是主要酿酒原料之一。在南杨庄遗址不仅发现了可以作为酿酒原料的粟,而且还发现了用来灌酒的一件泥质红陶的盂形陶漏斗形器,以及三种装酒用的器皿——细颈瓶。(唐云明:《河北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概述》,《唐云明考古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0年5月版,50页)

  南杨庄遗址发掘和考古研究充分证明,在南杨庄时期,农业已是非常成熟的时期,农业文化已然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阶段。

  更为重要的事实是,南杨庄不是孤立的。在石家庄市境内,属于以南杨庄为代表的“南杨庄文化类型”的遗址较多,其分布范围,遍及滹沱河中游洪积平原和下游冲积扇平原,诸如正定西洋村,藁城市故城,平山县田兴、东大吾、郭苏西山、米家沟、尚家湾、韩庄、胡庄,井陉县测鱼、胡家滩,元氏北白楼,赞皇城西关、孙庄等70多处。在滹沱河流域,先后发现了多处出土有与农业有关器物的文化遗址,在平山中贾壁出土了用来加工粮食的成熟工具——石磨盘、石磨棒;在平山中贾壁、正定小客、赞皇万坡,先后发现了用于收割的石镰、蚌镰。

  从这些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看,这一地区的先民完成了从粗放的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的历史飞跃。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具备了营造住所的能力,在滹沱河沿岸建立定居点,开始了这一地区农业文化的传承。

  这是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自有它的必然性。石家庄早期农业的出现和产生,与石家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有关。在滹沱河冲击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农作物生长,具备产生早期农业文明的条件。

  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历史结论: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滹沱河流域就出现了成熟的农业,这和黄河流域的农业文化是同步的。


  通过对滹沱河流域这一时期文化遗址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农业文化兴起,经济活动开始主动转向生产力发展的领域,开始探索获取最大劳动成果的途径和方法,开始出现科技成果:更为先进的工具使人类劳动产品由“赐予接受”变成“主动索取”。这构成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些文化变化和特征中,升腾起了滹沱河流域文明的曙光,华夏文明向我们一步步走来。

  总括起来,表现在几个方面:

  特征之一:社会分工的萌芽

  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滹沱河流域分布广泛的新时期文化遗址,表明了这一区域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开始萌生社会生产门类的分工,出现了较多的生产门类,有谷物种植、家畜饲养、陶器制造、养蚕丝织等,充分说明滹沱河流域是最早进入文明萌芽的地区之一。

  随着早期农业不断进步、发展,对于劳动工具改进和生活习性变化的需求,原始手工业开始出现。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原始社会社会分工的重要变化,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而在滹沱河流域,在新石器时期,即已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分工的萌芽。在滹沱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成一定规模的陶场出现,说明制陶已逐步成为专门的行业。用于手工业作业的器具,也有不少出土。如,在小客遗址出土了用于加工的工具石锛、石斧。尤其重要的是,在南杨庄遗址中出土了纺织器具,证明了滹沱河流域早在五六千年前已出现育蚕丝织手工业。

  特征之二:生产力水平提高

  以制造劳动工具的工艺变化,劳动工具品种增加、质量提高为主的生产技术进步,提高了原始社会生产力,是这一时期滹沱河流域文化进步、文明萌芽的最显著特点。

  出现了新的劳动工具。决定生产力水平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劳动工具。能否制造工具,成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而劳动工具的先进程度,决定了生产力的水平。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滹沱河流域以制造工具为代表的生产技术已有了很大进步。

  其一,工具的多样性。这时的工具,已不再是单纯的石器,有了骨器、蚌器;种类不仅仅是刮削石器、砍砸器等石制工具,而是有了斧、铲、凿、杵、镰、磨等多种生产劳动工具。


  其二,有了新的技术和工艺。在这一时期,人们制造工具和器物的材料虽然仍然是利用石、木、骨、角、蚌、牙、皮、毛、麻及泥土等,但是,制造工艺和技术已有了很大进步。除了砸、削、砍等制作工艺外,钻孔技术也开始使用。磨光已广泛成为制作石器和骨、角、蚌、牙制品的最后工艺程序,因此出现了经磨光的石镰、蚌镰等很发达的生产工具。

  其三,制陶技术的进步。在石家庄滹沱河流域的文化遗址中,出土器物最多的是陶器,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这一区域制陶已很普遍。制陶技术是人类掌握取火技术和饲养家畜、栽培植物同时取得的又一划时代的进步。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改变天然物的本来性质,是制作技术的重大突破。陶器既可用作生产工具,又可广泛用作生活器具。在发现的陶器中,出现了用来加工熟食的陶具,改变了人类食物制作方式,由生食变为熟食,大大加快了人类体质和脑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陶器的大量生产和流行,也促使人类开始稳定的定居生活。制陶工艺有了改进,大多先由手制,再经慢轮加工。其中也有少量模制陶器。制作工艺进步、烧制火候提高,原始瓷器开始出现。

  特征之三:居住方式的改变

  居住方式反映着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居住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早期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在石家庄滹沱河流域已发现的文化遗址中,既发现房屋建筑,又有陶窑,还有墓葬,有居住区、窑场、墓地,显现了明显的村落布局。这足以说明,那时,居住在滹沱河畔的先民们,已经经历了从洞穴到营造住所、从追逐水草游猎游牧到聚集村落定居的历史性转变,开始了创造文明的全新生活,为城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时光在流转,滹沱河水从太行山带出的早期人类文化的薪火,在平原延续传承。越燃越旺的文化薪火,照亮了这一区域的历史时空。文明的曙光已然在这里冉冉升起。一个区域的新时代的威武大剧,开场锣鼓已然敲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