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桥,地处扬州市东南隅。南滨长江,北临通扬运河,东靠泰州,西近仙女庙,是个区域不太大但位置较为特殊的地方,早期就有革命的种子,群众基础好。抗战时期,吴桥地区(原称吴家桥)作为中共江都县工作委员会、中共苏北特委诞生地、新四军军政抗日学校、江北抗日教导团等组织的诞生地,为本地区的抗日、共产党各级组织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苏中地区有名的革命根据地,素有“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桥头堡、苏中小延安”之美称。


1. “苏中小延安”

1938年11月,新四军陈毅部,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渡江北上发展,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其所属挺进纵队三支队在支队长韦永义率领下,渡江北上,来到江都河南地区,在吴桥地区的网子桥、吴家桥、三墩桥、花家荡、焦家荡一带驻防(即史称的三桥两荡),建立发展起江北抗日根据地。此后,县级和县级以上的党政军组织(如中共江都县工作委员会、中共江都县委、中共苏北临时特委、中共苏北特委、江都县民众抗日自卫总团等)先后在吴桥建立,同时创办抗日军政学校、“挺纵”教导队,举办党员第一、二期训练班及妇女读书会、江北政治训练班,培养大批党政军干部充实到周边部队及地方组织。

86bb2f4dd68f03db918d1b28030d993.jpg

为了指导革命斗争,陈毅等领导人在38年—40年期间,多次来到吴桥,运筹帷幄,开展统战工作,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对敌,“创造苏北的光明”,40年起,陈毅、粟裕、叶飞等领导人,较长时间的生活、工作、战斗在吴桥地区,吴桥地区成为苏中地区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苏中小延安”。组织指挥了“吴家桥保卫战”、“郭村保卫战”、“黄桥保卫战”等经典的战斗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更有极具传奇故事色彩的“陈毅三进泰州城”真实的事件!在共产党领导下,吴桥及周边地区的群众被广泛发动起来,涌现出了一批骨干分子,各种抗日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2. 小村民居成“新四军指挥部”

吴桥是新四军从江南北上抗日的桥头堡,也是新四军在苏中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陈毅、粟裕、管文蔚、姬鹏飞、陈丕显、叶飞、钟期光、惠浴宇、江渭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块热土上工作、战斗、生活过,苏中党政军领导同志曾长期以这里为中心,领导广大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对敌斗争。

现吴桥镇进化村网桥组63号,一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四合院布局的老房子。其中一间狭小的房间,是陈毅同志当年的办公室、会议室,里面保留着一把八仙桌和几张太师椅。这些桌椅是陈毅当年用过的旧物。小荡村四组88号,曾经是当地出名的“13门的李二房”所在地。这座民国建筑风格的老房子,看似没有多少特殊之处,也记载了新四军军史和江都革命斗争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可惜的是原来三进的房子仅剩下前面的两进,只有屋顶的瓦花见证了它的沧桑历史,进门的第一进小屋,东西向三间小瓦房,那是当年陈毅司令员指挥部;北侧砖墙上开着一个小门,由此门进去,就是陈毅司令员当年的卧室,同时也是他和管文蔚等三人的办公室。这间面积只有六七个平方米的小屋,简单质朴。房内当年陈毅用过的老式绷床仍在,一张掉了漆的老式三抽屉桌放在床的一侧。屋子非常小,很难想象,当年叱咤风云、令日寇胆寒的陈毅元帅竟然在这么小的地方运筹帷幄。(图为:“小民居成新四军指挥部”)

76a8b3760ed28fc4e9e0b707e85cfa6.jpg

1940年7月,郭村保卫战胜利后,在江都吴桥地区演绎了一幕惊险“大剧”—陈毅三进泰州城,用陈帅的魄力、智慧、胆识创造性说服、中立了住泰州的国民党军将领李长江、李明扬!在此基础上,江都抗日民主政府和民众抗日自卫总团随新四军东进黄桥,以张雷平为首的县委干部坚持在江都斗争。国民党顽固派和地方反动势力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为了加强自卫,县委成立除奸队,吴桥区建立了除奸分队,开展除奸活动,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至今,吴桥地区还流传着除奸、灭敌的故事。


3. 陈毅及新四军主要领导的统战魅力

据了解,自新四军部队在吴家桥地区建立江北抗日根据地后,陈毅率众由江南转至吴家桥地区,在陈毅等帮助引导下,吴桥的群众被广泛发动起来,涌现出了一批骨干分子,如吴仲村等,他们是抗日战争期间吴桥早期的共产党员,各种抗日团体在当时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当年,吴桥地属协和乡,原伪乡长李康侯及一起工作的进化乡人士张正鸿(张健),经过与陈毅及新四军其他领导的多次接触,他们接受了革命思想,积极为共产党办事,支持党组织和新四军在当地发展,由此,李家的“大宅门”也变成了新四军的办公地点。张正鸿(张健)不久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当时名为国民政府人员实是共产党干部,所以新四军部队在此地区发展的较快,共产党基层组织在本地建立的也较多。抗战胜利后,张正鸿(张健)在华中军区供给部任职,1948年牺牲在山东。

1609503131121775.jpg

除了当地乡绅、名流思想受到影响外,当地群众也受共产党思想影响,积极投身革命,当时参加新四军及地方抗日武装的群众人数众多。李家后人也在陈毅等革命领导人的带动下,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在陈毅等领导人住进李家后,当时的李家二女儿李萍已经长大,并在陈毅等的引导下,参军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南京市离休干部,其丈夫王泽群曾任南京海关副关长。多年前,陈毅元帅的后人曾经来过李家老宅,并拍下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当时这位李家女儿还曾陪同陈毅元帅后人一起回来走访。

(图为:从泰州城冒死送出情报的地下党员,郑少秋)

4. 江都郭村保卫战

1940年5月下旬,新四军挺进纵队在反击日伪军1000余人的进攻后,转移到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的郭村(今为江都区)休整。当时为执行党中央抗日战略部署,新四军挺进纵队在江北活动,新四军准备由江南渡江北上向苏北发展,以便进一步东进北上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完成与八路军的战略会师的目标。时任国民党江苏省主席的韩德勤见新四军在苏北发展壮大,深感威胁,于是再次使用借刀杀人一石二鸟之计将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骗到省府驻地兴化,又秘密派人前往泰州诱使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出兵攻打郭村新四军。

9b42c553de81358c60d19c1f6fc3509.jpg

1940年6月28日拂晓,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部13个支队(团)突然从四面包围郭村对新四军发动进攻。新四军被迫自卫还击。当时驻郭村的只有挺进纵队机关和教导队,第1团和第4团各1个营,与国民党军兵力悬殊。在人民群众支援下,坚守了一天。夜晚挺进纵队1个营组成小部队进行反击,将国民党军逐出数里之外。29日,新四军苏皖支队赶来增援。战至30日,新四军两个营向扬(州)泰(州)线出击,占领重要据点宜陵,歼其3个支队(团)部。7月1日,在中共地方组织领导下,鲁苏皖边区游击军第3纵队第8支队(团)陈玉生部和第2纵队第2支队第5大队(营)王澄部举行战场起义。7月2日,国民党军集中所有兵力和火器向郭村进攻,以整团整营兵力冲锋。新四军顽强反击,至下午3时许,国民党军对郭村的围攻宣告失败。

此次战斗历时8天,共歼国民党军3个整团,俘700余人(内团长两人),缴获步枪600余支、轻重机枪10余挺。战后,为争取李明扬、李长江部团结抗日,将俘虏700余人全部释放,并归还其部分枪械。


5. 陈毅“三进泰州城”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积极贯彻中共中央指示,先后三次进入泰州城,开展对苏北地区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李明扬的统战工作。

1939年8月,陈毅在新四军挺进纵队第1609502699500459.jpg三支队政治处主任、中共苏北工委书记惠浴宇的陪同下“一进泰州”,赴李明扬指挥部驻地西山寺作礼节性拜访。李明扬避而不见,派副总指挥李长江出面接待。陈毅向李长江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真实面目,不卑不亢地向其表示了新四军与李部加强团结、通力合作打击日军的意愿。临别时还留下了一封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写给李明扬的问候信。此次拜访,李明扬虽身处幕后、未与陈毅谋面,却被陈毅的非凡气度所折服,对新四军心生好感。


同年秋,陈毅应李明扬请求,派部队穿越日伪重重封锁,帮助其从300公里外的江南国民党第三战区仓库顺利运回13万发子弹。这使李明扬看到了新四军的能量与真诚,他大为感动,声称陈毅是“可依靠的朋友”,并盛情邀约陈毅访泰。12月初,陈毅在管文蔚、惠浴宇等人的陪同下“二进泰州”。这次访问受到了李明扬的隆重接待,与李明扬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口头协议:新四军东进沿海一带抗日,李部让道所有防区协助新四军东进;李部在经济上援助新四军,在其防区内帮助新四军发展;韩德勤如欲吞并李部,新四军给予李部援助等。

1940年春,韩德勤奉蒋介石之命加紧拉拢李明扬、李长江(简称“二李”),表示要与其“摒弃前嫌、重修旧好、共同反共”。蒋介石甚至直接电致李明扬施加压力:“以党国利益为重,共翦苏北异党异军”。正在此时,李明扬所属第九纵队盛子瑾部在淮南抗日根据地遭新四军第五支队拦截,新四军扣押收缴盛部2000余人枪。其间,许多士兵弃暗投明,纷纷加入新四军,此举更加引起“二李”不满。韩德勤一方面趁机挑拨“二李”,令其攻打新四军;另一方面于3月21日对皖东半塔集发起全面进攻。陈毅急令挺进纵队主力驰援半塔集,驻地吴家桥则只有一个营留守。为了保证吴家桥这一苏北桥头堡的安全,争取李明扬中立刻不容缓,在此危急时刻,陈毅冒着生命危险“三进泰州”,向李明扬解释误会,承诺释放盛子瑾夫妇,消除彼此的误解,李明扬最终允诺在韩德勤攻打新四军时保持中立。

作为中间派的李明扬部系国民党的杂牌军,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与新四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陈毅将军与其会商团结抗日事宜后,他即命人调拨步枪200支、子弹若干发,还有布匹、毛巾、牙刷等军需物资送给新四军,以表抗日的诚意。在事关新四军生死存亡的黄桥决战中,他严守中立,其辖下紧邻黄桥的四个团始终未参加顽军的“剿匪”行动,使新四军大获全胜,一举歼敌1.1万余人,军长李守维溃逃时淹死在河里,旅长翁达绝望自杀。陈毅在回忆整个战况时深有感慨地说:黄桥决战,如果李明扬动一动,咱们就要喝长江水,就要被消灭。他强调指出,最后我们在苏北打败韩德勤,在苏北突破,就取决于李明扬、陈泰运对我们的态度,也取决于我们对他们的态度。李明扬“亲共”与陈毅交往不避嫌疑,不惧韩德勤打击报复。陈毅等人到泰州谈判时,他在城内公开张贴“欢迎四将军”的大幅标语,以表对陈毅的诚意;他过60岁生日时,新四军前来送寿礼,他派出仪仗队隆重欢迎。他专程赶到江都吴桥新四军的驻地,学习新四军从严治军、公平买卖的好作风,还请求陈毅选派一批政工干部帮助他的部队培训政工人员,提高政治素质。

陈毅三进泰州城,被誉为“我党统战工作的光辉典范”。此举,成功争取了李明扬在顽固派与新四军的摩擦中保持中立,为新四军东进以及黄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为新四军在苏中、苏北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黄桥战役的胜利

1940年春,坚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国民党顽固派在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密令第3、第5战区和鲁苏战区的部队,大举进攻华中新四军。6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根据中共中央5月4日关于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进攻的指示,为执行独立自主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率所属主力北渡长江,于7月初挺进苏北。下旬,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组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下辖第1、第2、第3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为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随即东进黄桥地区。8月,为策应新四军发展苏北,八路军第5纵队东进淮(阴)海(州)地区,形成南北配合、打开苏北抗战局面的有利态势。国民党军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自诩拥兵10万,视新四军苏北部队为心腹之患,企图先集中兵力进攻黄桥,消灭或驱逐立足未稳的新四军苏北部队,然后移兵北上,歼击南下的八路军第5纵队。苏北指挥部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自卫立场,在八路军第5纵队的配合下,积极做好迎击韩德勤部进攻的准备,并灵活运用斗争策略,争取了驻泰州地区的鲁苏皖边区游击军李明扬、李长江部和曲塘一带的税警总团陈泰运部保持中立。

a389275ad44c3bb6a23beae9971cab8.jpg

1940年9月初,韩部分两路向南进攻。新四军被迫自卫反击,首战营溪,歼其先头保安第1旅2个团,进而攻取姜堰,歼守军千余人,并继续向韩德勤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韩德勤则以新四军必须退出姜堰为借口相要挟。苏北指挥部为顾全抗战大局,慨然允诺,让出姜堰,由李明扬、李长江部接防,还主动送给陈泰运部分枪械,进一步争取了李、陈,使韩德勤更加孤立。然而韩德勤自恃兵多粮足、装备精良,以为新四军退出姜堰是胆怯,令其主力第89军(辖第33、第117师)和独立第6旅共1.5万余人为中路军,从海安、曲塘一线进攻黄桥;李明扬、陈泰运部为右路军,5个保安旅为左路军,向黄桥两翼夹击,其进攻总兵力达26个团3万余人,企图于黄桥地区聚歼新四军苏北部队。苏北指挥部鉴于决战不可避免,决定集中兵力,采取诱其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法,于运动中歼击韩部。据此,部署第3纵队坚守黄桥;第1、第2纵队隐蔽集结于黄桥西北地区,作为突击力量。10月4日,韩部第33师由分界直扑黄桥东北前沿阵地,实施猛烈攻击,一部突入东门。第3纵队顽强反击,予以杀伤,将其逐出。韩部第89军军部率第117师经古溪进至野屋基、何家塘一线;独立第6旅经高桥南进,企图袭击黄桥侧背。第1纵队适时勇猛出击,一举将开进中的独立第6旅分割包围于高桥一带,经3小时激战,全歼该旅。4日午夜,第2纵队经八字桥插到分界,切断了第89军退路,协同第1、第3纵队形成三面夹击,将第89军主力分割包围于黄桥东北地区。5日中午,第1纵队第4团首先攻击其军部,第1团主力随后勇猛出击,各纵队旋即紧缩包围,奋勇冲杀。第89军军长李守维在逃跑中落水毙命。经火线喊话,第89军官兵纷纷缴械,主力于当晚被歼。6日,第2纵队又追歼该军余部于营溪,乘胜攻占海安、东台等地。韩德勤率残部千余人向兴化溃败。左路军各保安旅团陈兵运粮河东西之线,频频查询战况,企图坐收渔利的李明扬、李长江部和陈泰运部亦随之撤退。与此同时,八路军第5纵队由涟水东进,攻占阜宁、东沟、益林,歼韩部保安旅一部后,直下盐城。10月10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第2纵队前锋与八路军第5纵队先头部队,于东台以北的白驹镇胜利会师。黄桥战役期间,当地人民群众在中共苏北区委领导下,积极支援新四军作战,对保证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此役,共歼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1.1万余人,其中俘3800余名。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7. 吴家桥根据地对新四军发展的影响

新四军在江北吴家桥地区根据地的建设,为新四军自身发展和苏中、苏北地区的共产党政权的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分别在1938年5月4日和1940年5月4日发出了二个“五四”指示,要求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迅速进入江淮腹地,尤其是苏北平原地区以经营华中。

新四军陈毅部(一支队),早在1938年底,就已经由江南渡江北上,最终在吴桥地区站稳脚跟并发展成苏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在苏中地区得以发展壮大,接着,江南的新四军主力部队也渡江北上,到吴桥及周边地区择地驻扎,在当时的形势下,新四军既要和日伪军作战,也要与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在吴桥保卫战、郭村保卫战取得胜利后,打开了新四军的东进之路,成了名副其实的“东进序曲”。新四军在江北的部队已是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1940年七月,新四军在经历黄桥奔袭战,营溪进攻战,姜堰攻坚战,第二次黄桥歼灭战后,最终取了胜利,由此,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新四军夺得了华中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1609293696120291.jpeg

新四军陈毅部,从1938年秋至1940年年底,新四军在苏中地区的发展壮大,都有吴桥地区军民的贡献,特别是吴家桥保卫战、郭村保卫战、陈毅“三进泰州城”、黄桥奔袭战、营溪进攻战、姜堰攻坚战、第二次黄桥歼灭战等几次大的战斗及时间,新四军领导机关都是以吴桥为根据地,以吴桥为大后方积极实施的,且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让中央的“向苏北进攻发展”的战略意图得以实施。特别是新四军“ 皖南事变”后,从其它地方转移过来的新四军干部,新四军其他部队主力,有好多都经过吴桥地区的有关机构,重新回归了新四军编制,进而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及对敌斗争的新局面!所以说,苏中吴家桥地区,是“苏中的小延安”,为新四军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新四军真正意义上的东进提供了基础保障,为新四军的“东进精神”的孕育与发展提供实施的机会!为党中央、毛主席的“立足江淮,经略华中”的战略思路提供了支援!为中国抗战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作者参考了地方史志、相关文献资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