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年上二年级了,在求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语文方面来看,目前我基本上还能够应付得了,辅导起来尚有余力。什么古诗背诵,成语接龙,课文内容理解,短文写作等等,“十八般兵器”我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毕竟喝过不少年墨水了,又是科班出身,自信还是有点儿的,除非题目出错了能难倒我。再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有些问题连估带猜也能解决个八九不离十。于是,时间久了,自然赢得了儿子的尊重。但也有阴沟翻船的时候。前不久,我就在他的练习册上看到这样的题目,填写成语:“    惊”,想了半天,一头雾水,毫无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忽然来了灵感,孙中山先生不是有一篇文章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吗,其中有“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的句子,那是不是可以引出一个成语“鬼哭神惊”呢?我连忙向儿子汇报,可是他冷冷地对我说,答案是“猫哭耗惊”。我不信,去翻《现代汉语词典》,没有!词典上也没有!我说嘛,从小到大就没见过听过这个成语,谁能会回答呢?我坚信,知道这个答案的人在中文系大学本科毕业生中也不会占到十分之一。有了这一次,我开始警惕儿子书上的内容了,我得事先预习一下,以免不会,君子以一物不知为耻嘛。

说来惭愧,二年级下学期的读本——《古诗文诵读》(江苏教育出版社),里面有几十首诗,我会背诵的仅仅占三分之二,另外的三分之一以前是没看过的——宋诗,且不是很有名的作家。也真难为儿子了,他是一首接着一首往下背的。平心而论,我不认为这些诗有非得背诵的必要,但既然老师要求了,作为家长的我也只能配合。我告诫儿子,爸爸以前也是在像他这样大的时候背诵诗歌的,年龄再大就记不住了,李白的《蜀道难》当年我花了时间背,现在还记忆犹新。还有成语接龙,我觉得太难。有些成语脍炙人口,体现了我们汉民族文化的特色,言简意赅,确实应该认真学习。但搞起了接龙,将一些并不好的甚至暂时不需要掌握的成语和一些好的成语搭配起来,我觉得这就有些勉强。例如,“千方百计”是个常见的成语,后面接什么呢?“计日程功”!我查了词典才想起来,可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是有点难了?还有写作,我记得是在三年级才开始,而现在这种想法显然已经落伍了,二年级每课作业的最后一题都是写作题,尽管是写三五句,那也得搅尽脑汁啊,对于书面语还没掌握多少的二年级同学来说,似乎也是“赶鸭子上架”。我的儿子在这方面就感到很吃力,拿来我看,也得想一会儿。不信,考考你:有一幅图,上面画的是两个孩子攀爬到一棵树的枝条上,树枝摇摇欲坠,在树的旁边,有个木牌,上面写着“爱护花草树木”的标语,请你写出想对那两个孩子说的三五句话。说什么?怎么说才好?需要认真思考。难不难?

再说数学。坦诚地说,我的数学功底不比当年吴晗、臧克家、钱钟书好多少,所以看到儿子练习册上的题目时常会头皮发麻。请看填空题:“716,615,   ,413”。这个题目我好熟悉,想起来了,前几年我参加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部分考过。我总觉得这类题有点像脑筋急转弯 。还有,“△+□=20,△=□+□+□,计算出△=?□=?”注意,这是二年级的题目,是不是也有些难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把畏难的情绪传达给儿子,还是不停地鼓励儿子:细心,再细心!多思考思考!可是考试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每当我看到儿子疲惫的神情,看到他手指上因为写作业而早早磨起的老茧,看到他瘦小的身体背负起的沉重书包,我的心就不免揪紧,默默念叨:挺住啊,儿子!二年级了,双百分已成为昨日的回忆,密密麻麻的试卷上哪能不出一点错呢。我不想苛求他严谨、完美、滴水不露,毕竟,他才八岁!他的心灵还很幼小。

放眼今天的生存环境,竞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择校竞争、升学竞争、就业竞争、行业竞争……哪个角落里不存在竞争呢?世界的人口太多,而资源好像是越来越少。有人说,竞争是一只老虎,而你是一只羊,一只温顺的绵羊,你只能服从于竞争。真的如此吗?听起来让人恐怖。作为绵羊是不是就意味着死路一条呢?有没有生存的出路呢?答案是:有,但很残酷。你要做一只强壮的绵羊,比你的同类跑得快一些就行了,别的羊落入虎口,你就胜利了!

于是,我又想起了一个成语,毫无幸福感地想起——以邻为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