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人这样抱怨,钱真难挣啊!这时候,我就会告诉他,你应该退一步,先修德,然后再谈挣钱这个事情。

在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中,仁、义、礼、智、信成为我国价值观中最核心的内容。

《三字经》中亦云:“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仁”体现了古人的人文情怀,在现代则引申为“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体现了“仁”的内在含义。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而且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的文化衍生出许多成语,如“仁至义尽、当仁不让、假仁假义、杀身成仁、一视同仁、施仁布德、成仁取义、假仁假意、不仁不义、积德累仁、见仁见智、奉扬仁风、发政施仁、见智见仁、色仁行违、仁同一视、求仁得仁、残暴不仁、含仁怀义、取义成仁、志士仁人、居仁由义、仁者能仁、仁义之师、求生害仁、妇人之仁、大仁大义、仁民爱物、亲仁善邻、仁人志士……”

“义”与“仁”并列,义的含义为公正合宜的道德或举动,义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现代引申为责任和奉献,如“义务、义演、义诊……”,“义”文化也产生了许多的成语,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

“礼”对仁和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华历来是“礼仪之邦”,重礼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人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象征和体现。“礼”文化的成语也有很多,如“彬彬有礼、谦和礼让、礼遇有加、 顶礼膜拜、知书达礼、傲慢无礼、 言之有礼、知书识礼、 礼义廉耻、 以礼相待、诗礼传家、敬贤礼士、 恭而有礼先礼后兵、克己复礼……”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

人言为信,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有人会说,儒家“五常”已经是封建社会的东西了,你在高度发达的现代谈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其实不然,这些积攒下来的中华智慧,在现代,在个人修养方面,在立业处事方面,仍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请看下面,从儒家五常引申出来的内容吧!

古人说,亏妻百财不入,亏孝百事不顺,亏身脏腑不和,亏心天地不容。可见,一个人成功与否,与这个人周围的“气场”密切相关,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和”字,道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谛。《菜根谭》里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吉人自有天相,《易经·系辞上传》中又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可见,佩德者,天助之者也。

创业时,需要修德;功成名就之时,更须修德,若“德不配位”,富贵荣华相去不远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