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秦赋》,突然想到的了这个话题。

       老子是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其实是一种更彻底的民本思想。他的主要意思,就是不要折腾百姓,不要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大略”,而不断地折腾老百姓,让老百姓无立锥之地。
       历史上,所有有作为的君王,要么对外开疆拓土,要么对内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就是打仗,打仗当然百姓无法安宁,甚至牺牲性命;励精图治就是改革旧的东西,打碎旧的东西,让人适应新的东西。其实说到底,就是让原本安宁的东西,动起来。而这动,某种程度上,就是打碎旧的平衡,也是一种折腾。
        所以历史上,越是有作为的君王,越是对老百姓折腾得厉害,尽管这折腾可能会换来某些好处,比如生活的富裕和某个时期的安宁。
       安逸是一种生活状态,除了物质富裕外,更主要在于心灵的安宁,很多时候,物质可能因为折腾而富有了,但丧失的却是灵魂的宁静。得失之间,哪一个更不值得,好像没有人算这笔账。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物质是富有了,但灵魂却越来越躁动。多年前,央视有一个话题采访:你幸福吗?说明现在很多人感觉并不幸福,也不快乐。问题到底在哪里,可能恰恰就是灵魂的不安。
       又想到了“世界大同”。世界大同是中国古人的一种理想,普天之下,人人和平相处,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富足贫穷,没有你强我弱,没有你大我小,没有你争我抢,你不欺负我,我也不欺负你,这是多么好的一种状况?
       但,能实现吗?人的自私性,人对于享受的无穷欲望,对于物质的无限占有欲望,决定了没有满足的时候。世界上的资源有限,即以性的争夺来说,昔日皇帝三宫六院,依然不会满足。中外的很多官员,在这个问题上,似乎都会找到问题,克林顿和莱温斯基一样有故事,但是希拉里又是那样有风采。物质也是一样,并不因为拥有了,就满足,私下里,都想拥有最多,至于能不能拥有最多,那要看他是否有机会和能力。
       欲望的无限,资源的有限,决定了必然会有不断的竞争,谁都想拥有最多的、最大的、最好的,于是就有了争斗,有了强弱,有了高下,所以竞争是永远的,而竞争就有胜负,有了生死的区别。
       人固然有人性,但是,脱胎于动物,终究还是保留着动物性;不危及性命的时候,可以讲人性,可以很像一个人,一旦危机到性命的时候,动物的原始本能就会表现出来。而自然界的动物,本来就有食肉食草之别,食草动物当然希望和食肉动物和平相处,但食肉动物不这样想,这几乎是无法调和的矛盾,食肉动物一旦不吃食草动物,它就要饿死,为了保命,它也要吃掉食草动物。反过来说,食草动物如果不吃草,也是一样。而人的贪婪,是比动物更要贪婪的,狮子吃饱了,鹿即便从眼前走过,它也不会猎取,而人,却不是这样,他已经拥有了很多,但他还想继续拥有更多。所以,争斗,在人类社会,永远无法避免,在动物界,永远无法避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大同,不过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人类会有相对的和平,而这相对的和平不过是一种力量的大致均衡。均衡一旦打破,就是战争,所以鲁迅说“和平就是两次战争之间的那段时间。”
       也因此,这就有了矛盾,无为而治,很可能让自己成为弱者,被人家吃掉。而奋发图强,又必然是一种折腾,必然是一种心灵宁静的丧失,是一种平衡的被打破,必然包含着一种竞争和对抗。有竞争和对抗,世界大同只是一种梦想。所以“无为而治”也好,“世界大同”也罢,在真实的世界里,都不会存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