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一位老领导邀约,去年十月中旬,我终于有机会去了一趟马兰基地。到新疆第二天,朋友开车,早上从乌鲁木齐出发,穿过天山山脉,向西南方向一路前行,临近中午就抵达这个心仪已久的地方。这里像是大漠中的一块绿洲,一下高速,映入眼帘的尽是蓝幽幽的马兰花和哗啦啦的杨树林。

       马兰之行,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团参谋长,姓沈,江苏滨海人,朋友的朋友,我们到的时候,他已经在门口恭候。

      走近马兰,第一印象就觉得庄严、霸气。基地的大门出奇的开阔,一字儿排开,年轻的哨兵英俊挺拔,两边分列,门口的花坛像个大转盘,色彩斑斓,花团锦簇,花坛中央,红色“马兰”,两个大写的行书,熠熠生辉,赫然醒目。走进营区就像走进国防公园,东西南北,一条条笔直的柏油大道,把营区切割得整整齐齐。道路两旁,绿树葱茏,浓荫匝地,满眼的杨树、柳树和老榆树,开枝散叶,携手并肩,仿佛联手在这里织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

       作为共和国核武器摇篮,这个地方现在知名度很高,过去却荒无人烟,连个名字都没有。据说,第一支部队进驻之初,就曾经为地名纠结过,后来还是遍地盛开的马兰花,触发了一位首长灵感,于是,才有了马兰这个美丽的名字。

      参谋长是个热血青年,说起马兰他特别敬佩老一辈革命家,吃饭时他告诉我们,核武器试验基地,原先苏联人帮我们选择的地方是在敦煌,那个地方太小,搞不了大名堂,有一批老革命坚决反对,后来国家才易地选择了马兰。他说,马兰可不一样了,仅爆炸试验中心占地面积,就跟我们江苏不相上下。真是天佑中华,如此试验场地,世界罕见!现在参观马兰基地,去不了试验中心,那地方离这儿有几百公里,到马兰只能在机关附近看看。

       吃完午饭,稍事休息,我们首先去了马兰广场。这里处营区中心,东面是马兰礼堂,西面为机关大楼,南边设文化活动中心,北面建核试验展览馆,展览馆上方“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十二个红色大字,阳光下粲然夺目。很想去展览馆看看,遗憾那一天闭馆,我们只能在周边找找感觉。行走在营区里,“祖国在我心中”,“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几条充满血性的标语,一次又一次撞击着我的心灵,那一刻,我好像真的一下子就懂得了,什么叫家国情怀,什么叫使命担当。

       离开营区一路向北,车行一个来小时,参谋长又带我们去了一个叫红山军博园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小盆地,四周大山耸立。据说,基地组建之初,就驻扎在这个地方。那时候他们完全与世隔绝,面对四周赭色的大山,马兰人习惯把这片土地称为红山基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基地搬走以后,现在这里已成为旅游打卡点。车子沿着盆地边缘前行,窗外的大山几乎寸草不生。面对眼前的苍凉和壮阔,我忽然觉得,这确实是一个成就事业和造就军人的地方。

     进了军博园,我们首先去看了将军楼。去之前就听说,当年张爱萍、张蕴玉将军和邓稼先、程开甲等一批大科学家就住在那里,我以为条件应该不错,到那儿一看,原来是几栋小二楼,红墙平顶,灰不拉几,室内陈设也极为简陋,透过窗户,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架子床,旧衣柜,若论条件还不如现在普通住宅。

        将军和专家居住条件尚且如此,其他人住所呢?听参谋长说,那个时候红山有一万多人,刚开始那会儿,住房很紧张,许多人只能住山洞,钻地窝子。所谓地窝子,真的就是一个窝,地上挖个坑,上面盖上草,马马虎虎,如此而已。但红山人无怨无悔。参谋长动情地告诉我们,这些年他接待过许多老马兰,提起当年,都说再苦再累不可怕,最怕的是完不成任务,辜负党和国家厚望。

       离开将军楼,我们又去爬了一下蛙鸣山。蛙鸣山坐落在天上脚下,山顶上那一尊昂首高歌的蛙,夕阳下,通体亮堂堂的像镀了一层金。相传,这只蛙是嫦娥化身,嫦娥本是后羿妻子,奔月之后得道成仙化为金蟾。锁在月宫里的她,因思念丈夫心切,一日便偷偷下凡,孰料,被王母娘娘发现了,一句“定字咒”,便把她定在了这个小山包上。亿万年过去了,金蟾痴心不改,仍然呼唤有情人终成眷属,据说,每逢月圆之时,小山包周围还会有蛙声回荡,现在很多人专程赶过来,就是想听一听这一片神奇的蛙鸣。

       蛙鸣山曾经是马兰人乐园。参谋长告诉我们,那个时候红山极其荒凉,文化生活又非常枯燥,闲暇时候,马兰人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这个蛙鸣山,他们在蛙鸣山嬉戏,在蛙鸣山登高,在蛙鸣山遥看天山,在蛙鸣山憧憬未来。如今,从红山走出去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抹不掉的蛙鸣山,尤其是红山的孩子们,蛙鸣山就是他们心中的圣地,故地重游的马兰人,没有人不来蛙鸣山。

       我们一边听参谋长介绍一边拾级而上,我很想揣摩当年马兰人的乐趣,但始终找不到那一种感觉。伫立在金蟾边上,面对四周的大山和山下的戈壁,我忽然觉得蛙鸣山就是一部马兰史,它见证了共和国的惊天壮举,承载着一群中华儿女的不平凡岁月,而今它还在呼唤有情人终成眷属吗?或许更多的是在为马兰人放歌吧。

      从蛙鸣山下来,走到一棵老榆树跟前,参谋长又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一段故事。说是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北京某部研究所,有一位年轻的女同志,突然接到所里通知,去罗布泊参加核试验,第二天她什么没有说,只是告诉丈夫去出差,就孤身一人从北京来到了红山。几个月后,有一天她在这棵老榆树下等车,忽然发现,远处走来一位军人,形体很像自己丈夫,她瞪大眼睛,等走近一看,果然就是他!原来在她离家那一天,丈夫也接到了同样通知,但他也是什么都没有说,打起背包就出发,跟着就来到了这里。如此相逢,太突然了,顷刻间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彼此泪水很快就打湿了对方衣衫。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一寸丹心图报国”,有这样的好儿女,是祖国的骄傲!张爱萍将军听到这个故事,深深地被这一对年轻人打动了,于是,他动情地把这一棵老榆树叫成了夫妻树。夫妻树的故事也深深地打动了我,离开时,我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心底油然升起一股崇敬之情。

       马兰之行,走马观花,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今我越发觉得,马兰人就是一道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