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收到这样一则信息——

“卒!榕树下享年23岁”。这家被称为“华语网络文学鼻祖”级别的网站,在8月25日正式关闭了服务器。编剧、曾出版长篇小说《煤老板》的作家王湛26日就已发出微博:“榕树下死了,享年23岁。”

王湛称:“榕树下,这个华语网络文学的鼻祖网站,于2020年8月25日,正式关闭服务器,成为了网络文学作者酒局上酩酊大醉时偶尔回忆起的一缕青烟......现在,刷着抖音,聊着微信,还有谁能偶尔想起这些网站的名字呢?”

早在2017年末,榕树下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中,作家陈村就说过:“最好的网文时代已经过去。”

“榕树下”一直努力帮助爱好文学的普通人好梦成真,通过多年的努力凝聚了一批在华语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如韩寒、慕容雪村、宁财神、李寻欢、安妮宝贝、李佳贤等。

面对这则不是悼文的“悼文”,有人慨叹,“风花雪月终究败给了纸醉金迷”。可是,有谁知道,那棵独木成林的“榕树下”早已与我的精神生命血脉相通。看到她轰然倒下的那一刻,我就像一棵被拔了根的小草,从此失去了自己的故土。

身为一名骨灰级树友,我不知该向谁诉说我内心的痛和无限的眷恋?回望从榕树下一路走来的燃情岁月,更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一】

榕树下网站起源于1997年12月25日美籍华人朱威廉创作的一个个人主页,是国内成立最早、最具品牌的文学类网站,拥有MAIN201801081518000212267901236.jpg全球最大的原创文学作品稿件库之一。榕树下坚持“文学是大众的文学”,倡导“生活·感受·随想”,使文学通过网络这一快捷的载体真正变成了大众的文学,使许多爱好文学的人好梦成真。

 截至 2005 年 10 月,榕树下拥有 450 万的注册用户,每日投稿量在 5000 篇左右,稿件库有 300 多万篇的存稿。

榕树下的创始人朱威廉说,1990年代中期,中国处在快速发展时期,那时人心还是比较浮躁的,大家都忙于赚钱。我想创造一个地方,在那里大家可以静下心来,仔细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想,对人生的见解,对生命的认知,把这些东西分享出来。对于普通人来讲,把身边的事情以真挚情感写下来,是最能引发共鸣的。如果要说我对于文学的认知,我认为文学应该亲近生活,这也是榕树下当时的立足之本。

“也许有一天世界能留给我们的只有骚动和纷繁,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也甘愿随之沉沦,一起消失在这诸多诱惑与灯红酒绿之中。可是,只要有一篇投稿,榕树下便有生存下去的意义,只要还剩下一颗勇于面对生活,敏于感受的心灵,我们便能找到我们的价值。”朱威廉如是说。

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也没有明星般的管理梯队以及几百几千万甚至几亿的风险投资。可是,当你需要一棵树,一片绿荫和一份宁静的时候将只有一个网站跳出,那就是榕树下。

有媒体记者称之为“榕树现象”。

 

 

【二】

2001年的秋天,48岁的我已经走到不会做梦的年龄,没承想,却与自己儿时的作家梦不期而遇。

那天,因了女儿的一个提议,我不知深浅地把一篇游记《走进五彩城》投给当时享誉全球的中文原创作品网——榕树下。“独上月楼”是我的网名。我认为,在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的网民中,我注定是个孤独旅者,高处不胜寒。

文章刚一发表,就被网站赐予一枚绿叶(榕树下推荐文章的标识),接着,这篇游记又被网站推荐为“周榜src=http___img.xidong.net_xdpic_n_9111710_4716453.jpg&refer=http___img.xidong..jpg文”。短短几天,《走进五彩城》赢得了2000多点击量和64篇网友评论,素昧平生却高山流水,幸福来得太魔幻,我一时有点找不到北。

至今不知推荐我文章的编辑叫什么名字,却再也忘不掉网站首页那棵独立成林的大榕树,绿得耀眼。按照"榕树下"文学网站的指引,亦步亦趋地,我开始创建了自己的文集,虽然只是在虚拟世界,只有孤伶伶的一篇,然而,面对闪亮的电脑显示屏,我仿佛触摸到圆梦的感觉。

就这样,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

2001年底,因了外行朋友对检察工作的“好奇”,我开始整理自己从检20多年来亲历的案件,以笔记体的形式,开始在榕树下连载《女检察官手记》。原以为,在网络上发表这样严肃的法治类纪实作品,不过是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个纪念罢了,不敢奢望有太多网友喜欢。然而,还是出于意料,因了网站一路推荐,网友们一路跟进,总阅读量超过55万,数以千计的网友在文章后留下评论。

网络写作原来是如此美好而有趣的体验!

经常在网络上写作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往往在网文发表后的第一时间,有时就是几秒钟,立马就可以看到网友留下的评论,哪怕是“拍砖”,也是纸质写作无法抵达的一种快乐!对作者而言,还有什么比有人愿意读你的文字更幸福的事呢?

纵观网友对我的网文的评论,最多的是认同,是感动,是激励,当然,也有质疑和批评,甚至还有超出了我的创作思想的提炼和升华,这些都成为我将网络写作进行到底的强劲动力。

u=1870285930,3553607530&fm=26&gp=0.jpg一位网友加检友读了我的《女检察官手记》后,在《检察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法律与人性的对白——读<女检察官手记>》的文章,文中开头写道:互相关爱,共享生命。这是《女检察官手记》最后一个故事的题记,看到这里我不禁豁然开朗,我感到了轻松,因为我为自己持续的感动找到了最好的诠释——从在网上第一次看到这部书稿开始,那份感动一直在持续,直到有一天我也成了一名检察干警——从这部书中,我看到了法律与人性的对白,看到了公平与正义的天平,也看到了道德与世俗的良心。我终于发现,让我感动的并不是故事的情节,而是在其中跳跃的执法者的公正和真情,还有作者对灵魂的拷问,对人性的追问和关爱。”面对这样的褒奖,内心充溢着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当然,给我支持最大的还是《女检察官手记》诞生的“摇篮”——全球最大的中文原创作品网“榕树下”,特别是榕树下的那个敢于和艾滋病病人拥抱的“特别平和善良”的编辑——飞乐。她一直非常看好《女检察官手记》,也一直是《女检察官手记》坚定不移的推荐者。

记得她曾“伊妹”告诉我,有朋友写信给她说:“《女检察官手记》好是好,但是案例太旧,在今天看来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因为社会变化太快。”但是,她不这样看。她问那个朋友,为什么,有些案例,会被一犯再犯,比如“59现象”、“畸形婚姻”、“少年抢劫犯”,这些都是检察官手记里提到过的,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还是会被震撼,会令人思索,如果不看办案日期,你会不会还有陈旧感?

她还特别骄傲地说,此后,若是谁再和她争论说网文不深刻没内涵,她就把《女检察官手记》拿出来作范例。所以在《女检察官手记》发表到20篇的时候,榕树下的创意部和编辑部特地为《女检察官手记》制作了一期文学特辑,才在首页推出半天的时间,网站的热线已经不断……

在榕树下网站成立六周年之际,我写了一篇网文《感恩榕树下》,我在文中写道:“600多个不平静的日子,30多万字的51篇作品伴随着接近28万次的点击量和2200多篇网友的评论,一同在榕树下或喧嚣或寂静地诞生。欣赏的目光,尖锐的质疑,善意的批评,面对面地讨论,我的文字在大家的搀扶下蹒跚前行。”

终于有一天,我在榕树下网站连载的《女检察官手记》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方圆》杂志连载。特别感谢时任主编赵志刚对《手记》的高度认可。作为“命运共同体”和第一责编,《女检察官手记》的成功与他的力挺密不可分。继而,《女检察官手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连续一周在“黄金书屋”排名第一;接着,《女检察官手记》又变成“有声读物”,在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等广播电台播出;再后来,“中文在线”签约《女检察官手记》电子版,构成了在线阅读;最后,《女检察官手记》又被拍成电视专题片和电视栏目剧,在中央电视台等150余家电视台播出,DVD光盘在全国发行……用当下的话说,《女检察官手记》几乎覆盖了全媒体。

感谢榕树下,圆了我儿时的作家梦。

2003年6月19日,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友共同创办了榕树下第一家以中年人为主体的文学社团“雀之巢”。我被大家推举为社长。“平民化,大散文,中年人,归属感(责任感)”被写进社团宗旨。社团会员最多时达3000多人。13年里,我们共集结印制了7册文学丛书......低门槛的进入,无功利心的创作,以文会友的快乐,见证了网络文学的魅力,更成就了无数人的文学梦想。

前盛大文学有限公司首席版权官周洪立深有感慨地说,“独上月楼和她的同事们没有想到的是,她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写了文学网站的历史。雀之巢社团的创立,带动榕树下最多时曾建起七十二个社团。其他各家文学网站也纷纷效仿,一时间,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成为网络文学的一大风景。”


 

【三】

21493494394797120.jpg017年,榕树下成立20周年。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因榕树下关闭短篇频道而踏上“流浪”之路的雀之巢文友,还有始终不离左右的榕树下编辑飞乐、伊文,共同创办的国内首家以中老年为主体的文学艺术原创作品网——银河悦读网,也在这一年春天呱呱坠地。

如今回想,这可能就是一场接力赛吧,银河悦读命中注定要接过榕树下的接力棒。只是,我们不再是榕树下的一个小“雀巢”,而是“文若银河,悦读无限”的文学艺术大平台。唯一不同的是,走过了十几年风霜雨雪,当时的中年人如今大多年逾花甲,而中国社会也快速步入老龄化轨道。

为了致敬榕树下——我们的文学梦开始的地方,银河悦读中文网试运行的启动仪式是在榕树下诞生的上海举行的。我与榕树下创始人朱威廉、上海网络作协主席陈村、一直力挺银河悦读网的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专家马季老师、榕树下的资深编辑飞乐、伊文等,一起按动了银河悦读中文网试运行的启动球。

我们充满自信的向整个互联网发出“守望文学初心,书写你我光芒”的建站宣言。

还记得,就在银河悦读诞生的前夜,我们一群人聚集在榕树下创始人朱威廉先生“相约•榕树下”——将u=2067530315,1501722585&fm=26&gp=0.jpg情怀注入美味的人文餐厅。是朝圣,也是告别。因为,我们就要脱离“母体”展翅高飞。为此,朱威廉先生激动的说,没有想到当年的榕树下竟孕育了雀之巢这样的种子,如今她已生根发芽......

网站试运行仪式启动期间,我们参观了中国共产党一大旧址,由此对我产生了最为强烈的启发和激励:回眸中国悠久的历史,5000年的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对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王朝腐朽,近代中国变得积贫积弱,民族内忧外患交织、人民生灵涂炭。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才真正找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中国人民的命运才开始转变。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一幢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里召开的,中间还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干扰而中断,大会最后一次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 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只有15位代表(2名共产国际代表)参加,可他们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最广大的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犹如不可扼杀的火种,必将形成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赢得最后的胜利。

微信图片_20201228132624.jpg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最根本的经验是什么?在许多答案里,我选择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而这个初心,就是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一句话,人民至上。因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确立初心、不忘初心,秉持初心,才使我们的党拥有了不可战胜的向心力、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由此也让我想到创建银河悦读网的初心,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更不是为了赚钱,就像当年的榕树下,“使热爱文学的人美梦成真”,给所有爱好文学艺术的中老年人实实在在提供一个创作圆梦的舞台,一个用文学照亮生活的精神家园。初心不改,必有美好未来。

 

1544716796997046.jpg

【四】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走过了三年多的银河悦读中文网,注册会员(含团体会员)已逾6000人,在全国19个省建立了35个文学艺术分站,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然而,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了来时路。怀揣着文学梦想从榕树下走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榕树下给予我们的知遇之恩,“感谢情至骨”。但我们也有了变化,不再满足于雀巢里叽叽喳喳的小快乐,不再囿于个人情感的风花雪月,自觉把网站的生存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因为我们深知,唯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可以说,脱胎于榕树下的银河悦读中文网,已担负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文学使命,走向了“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崭新境界。

有人说,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如果说,银河悦读网最初的起步,只是为了让更多热爱文学的人从文学网站这个桥梁抵达自己的梦想,那么,走过了三年多的银河悦读网已清醒认识到,以我们丰富的人生阅历所形成的优势,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自觉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网站最重要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色,它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蕴1609028689377345.png含着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甘于奉献的民族精神,铸就了共和国压不弯的脊梁,映染了共和国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性格,更标定了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让银河悦读真正成为网络文学领域的一面红旗,一块红色阵地,一片红色地带,将成为我们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

明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诞辰。100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努力于历史褶皱中发掘那些击中人心、触发共鸣的历史、人物与细节,于风雷激荡中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是我们网站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值得欣慰的是,网站三年多来的努力终于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广大文友的厚爱:2019年3月,中国妇女报记者将银河悦读誉为“红色网络文学的领跑者”;2020年10月,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主席项国兰评价,“银河悦读中文网就像一个大熔炉,所有走进来的人,都会被熔化。这就是红色文化的力量,红色精神思想的力量。”2020年12月,网络研究专家马季老师称誉银河悦读网以“网聚正能量”为使命,“是一个‘有理想、有温度、高质量’的中老年网络社区,完全有能力在坚守自身价值的同时,向不同的传播领域进行探索,未来不可限量。”

似乎扯远了,还是回到“榕树下已死”的话题上吧。

1608797786627403.jpg毋庸讳言,“榕树下”确实停摆了,曾经有过的黄金时代永远留在过去,她的“死”讯凉了许多“骨灰级”树友的心......即便如此,依然不能得出“榕树下已死”的结论。

因为,榕树下并非一棵普通的树,她已成为世界四大文学现象之一的中国网络文学的象征。作为网络文学的开山鼻祖,孕育众多网络作家的摇篮,她早已在广袤而丰厚的互联网上播撒了无数粒热爱文学的种子。

除了那些闪闪发光的作家群,2017年春天横空出世的“银河悦读中文网”更是值得她引以为傲的一粒良种,尚在生根发芽的她,已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尽管,“作为一个民间网站,前进路上还会不断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作为传播红色精神思想的使者,就会永远年轻,激励着我们去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披荆斩棘,开辟出一片红色精神的新天地。”(项国兰语)

“榕树下”不死,她的片片绿叶必将化作文学银河满天星。

       

      【后记】

 不久前,飞乐给我转来海悯曦“知乎”上的一篇小文,因为提到了我(独上月楼),愿与银河文友们一起分享:

 存档以作纪念!祭奠那段美好的时光……再见《榕树下》再会《雀之巢》

 今天偶尔看到一篇文章,写到《榕树下》文学网于昨天8月25微信图片_20201216191822.jpg日正式关闭服务器,享年23岁。

 唏嘘不已中,想起了我的文学创作之旅就是开端于这个文学网。在那里认识了许多笔友,也满腔热情的加入了网站里很有影响的《雀之巢》社团,快乐的当上了一个小编辑,诚惶诚恐地写着编者按,因为在这里投稿的作者都是我心中的“大神”,当然,我所指的并非网络小说意义上的那些“大神”,像唐家三少这类作者,而是专门写散文,游记和纪实类文章的前辈们。

 这个图案就是我们社团的标志,记得自己去应聘编辑时,正好是雀之巢每年都举办的征文比赛,征文主题就是“我与雀之巢”。

 我自己写的那篇征文,虽然文笔非常一般,但可能是被我的热情和单纯打动了,我算是通过了初试,然后我记得很清楚,一位叫“酸枣小孩”的主编让我即时写一篇编者按,那篇文章是主编写的关于“美食记忆”的,我真的是绞尽脑汁用尽了自己的毕生功力写了大概几十字,这个编者按其实挺考验你的文字功底和对文章的阅读理解的,还好,我很幸运,主编没有评论我的按,只是简单说了句:明天你开始做吧。

 那段时光对我来说太过美好,虽然不长,由于个人原因两年后我离开了雀之巢,但是,在我生命里却留下了无法忘却的记忆。

 我们的社长独上月楼女士真的很有心,我今天翻看她的博客时,居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被记录了下来,那种温暖和感动无法用言语表达,也许,我该重新开始我的文学之路,才不枉社团的器重和赏识,也不负我的初心吧。

  我不知道在知乎上还能否遇见雀之巢的同仁,祝福所有的巢人!

       

微信图片_20201216191829.jpg

  【注】作者海悯曦的附图亦用于本文,有“知乎”水印作证。

 

    2020年12月25日于北京红山口甲三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