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解决好种子问题,瞄准的是14亿中国人的超大内需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位为我国培养优质种子而奉献一生的农业科学家。他的名字叫赵国忠。

 

2020年12月20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城区的南滨农场,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正在一片棉花田里给棉花授粉。他就是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为使中国棉花育种位居世界领先水平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棉花专家赵国忠。自1977年他开始在海南三亚进行南繁育种以来,这已经是他在海南的第43个年头,他将要在南繁基地度过第43个春节。


      为了培育出中国的优良棉种默默奉献聪明才智


赵国忠出生于1950年,今年已经70岁了,圆脸肤黑,一双略为浮肿的眼睛总是眯着,他的头发已经稀稀落落的,他本可以退下来在家安心养老,但是,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不忍心放弃他热爱的棉花育种事业,仍然坚守在棉田里。他本是地地道道的河北人,却为了给国家培育出优质棉花种子,43年风雨无阻,穿梭在石家庄和海南之间。

1608626666440645.jpg

   12月的北方是白雪皑皑,而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确是郁郁葱葱,这里三面环山,成片的芒果树、香蕉、槟郎林和一片片网格状的农田交叉错落,清澈的宁远河缓缓流向大海。这里聚集了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河北省农科院等上百家农业科研单位,赵国忠所在的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的棉花实验田就在这里。这里白天的气温达到28摄氏度,骄阳似火,只见赵国忠身穿一个体恤衫,腰间扎一条围裙,头戴一顶草帽,在烈日下为棉花授粉、观察每棵棉花的生长姿态。为了躲避中午的烈日,他天刚蒙蒙亮时就草草吃了早饭,驾着电动三轮车来到实验田里。他告诉我,每年10月在河北石家庄收了棉花后就赶紧拿到海南再种一季,次年4月再把南繁收获的种子带回河北和新疆播种,一年收两季棉花。他说,这叫做"南繁加代技术"。

图为2005年赵国忠在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李东顺摄影

     现在的海南,一提起“候鸟”,人们就会想到每年冬天来海南过冬养老的人,而这个称呼最早就源于赵国忠这样的南繁专家。几十年来,他就像一只典型的候鸟,河北——海南,海南——河北,也不知这样迁徙了多少个来回了。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交通还很不发达,从石家庄到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要反复乘坐火车、汽车、轮渡,有时要半个月时间才能到达。他给我介绍了当年他从河北石家庄到海南南繁基地所经过的路线——“先从石家庄坐火车到武昌,再从武昌坐火车到湛江,接着从湛江坐汽车到海安,在海安乘轮渡过海到海口,再从海口坐汽车到三亚,从三亚坐汽车到崖州南滨农场的南繁试验田。”

      赵国忠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祖国的种子事业,而对生活却没有一点苛求。同事们戏谑赵国忠:“头发又长又乱,象个要饭的,衣服皱皱巴巴,象个烧炭的。”他却眯缝着眼睛微笑着说:我的头发是“免理的”,衣服是“免洗的”,被子也是“免叠的”。由于常年在农田里劳作,他的脸晒得黑黑的,与老农民形象没两样,一般人很难把他与著名科学家和全国人大代表联系起来。

   听说当年赵国忠在乘火车时差点被当作盲流给抓起来,在我的多次恳求下他才给我讲起了那段往事: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从三亚返回石家庄,途中在广州火车站倒车,他好不容易在火车站买了票,然后就在广场的一个角落里躺在随身背的一个编织袋子上休息,当时他又黑又瘦,头发又长,还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袋子,袋子里是刚刚收获的棉花种。不料,他刚躺下一会,就来了两位在广场巡逻的警察,他们竟然把赵国忠当成了“盲流”带到派出所询问:“你是干什么的?”“从哪里来?到那里去?”当赵国忠苦笑着从口袋里掏出全国人大代表证,警察们仔细端详着这个外表像流浪汉一样的人,竟然都不敢相信,这个人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全国人大代表!惊讶的说不出话来,真相大白后,这些警察庄严地举起右手,向赵国忠恭恭敬敬地敬礼并表示歉意,随后把他送上了火车。

   就是靠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赵国忠为我国棉花育种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一粒棉种,打破国际资本垄断


     棉钤虫是棉花的天敌,在一般发生年,这种虫子要吃掉三分之一的棉花产量,严重发生年,就有60%的棉花葬身虫口,使一片片棉田绝收。多少年来,人类与这种小虫子进行了反复较量,棉农们大打“化学战争”,以化学农药为武器,与棉钤虫日夜厮杀,然而,在棉铃虫大量死亡的同时,它的天敌也被大量误杀,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对棉农的健康也形成了危害。最可悲的是棉铃虫产生了抗药性,具有抗药性的棉铃虫大量繁殖,每繁殖一代,它的子孙的抗药能力就取得一次跳跃式的进步,农药越使越多,棉铃虫抗药性越强,形成恶性循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凭着强大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利用植物基因工程,研制成功了转基因抗虫棉,并很快投入商品化生产。抗虫棉给了棉铃虫两条死路:或者绝食而死,或者进食而亡。然而,美国的抗虫棉的抗虫性是由单一的BT基因控制的,其抗虫性在一定时间后就会消失。如何在BT抗虫棉的抗虫性消失之前研制出抗虫性更稳定持久的新型抗虫棉,这一棉花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像一座高山摆在世界科学家们的面前。

1608628828140330.jpg


    当时任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棉花室主任的赵国忠带领他的课题组,接过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递过来的“接力棒”,勇敢地承担了这一列入“国家863计划”的双价抗虫棉研究课题。他们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课题组合作,经过几个世代的纯化培育,1998年,世界首个双价转基因抗虫棉——“SGK321”终于涎生了,这是一个具有完全中国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同现有的单价抗虫棉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在于其具有更稳定持久的抗虫性。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和河北首席小麦专家郭进考与赵国忠——李东顺拍摄

据赵国忠介绍,双价抗虫棉中的BT基因使棉铃虫肠胃腐烂而死, CPTI基因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剂,使棉铃虫患上厌食症。两个抗虫基因有互补性和协同增效性,它使得棉花的不同部位抗虫趋于一致。同时,还具有增产潜力大,抗旱,适应性强,易管理,省工等优点。它解决了美国抗虫棉所不能解决的一大难题,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现。

他说,“SGK321”的作用不仅仅是育成一个品种,它还是一个优异的种质资源,截至目前,国内十多个棉花主产省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用“SGK321”作亲本育成112个品种和品系。这些品种在我国各个生态区发挥着巨大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家的这一成果,一举反超美国抗虫棉。这个抗虫棉一跨上舞台,就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振奋的火爆剧。在河北沧州的2000亩试验田中不仅表现更强的抗虫性,还表现出耐病性,在持续干旱高温的气侯条件下,亩产籽棉225公斤。双价抗虫棉走到哪里,哪里的棉花就丰收,打破美国人对棉花种子市场的垄断,收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断冲刺世界最高峰,永远走在世界育种前列


   43年的南繁创举,赵国忠培育出20余个优良棉花新品种。他始终瞄准世界前沿课题,平均每10年就跨上一个大台阶,不断向棉花育种最高峰冲刺。上世纪80年代,赵国忠主持育成高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冀棉8号”。

“冀棉8号”的育成被专家称为是我国北方棉区植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植株高大,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它参加不同级别区域试验所向披靡:石家庄地区赛,产量名列第一。河北省赛,产量名列10个参试品种之首。黄河区赛,创造了黄河区 1973 年以来皮棉单产、单铃重、衣指三项最高记录,其中皮棉产量比对照增产23%。在中、美棉花大赛中更是独领风骚。双方约定,各出三个品种在中美两国分别种植。比赛结果,在国内“冀棉8号”产量远远高于美国棉,在美国产量最高的也是“冀棉8号”。

1608627111467109.jpg


   “冀棉8号”打破了北方棉区单产不超过150公斤大关的纪录,出现了大面积超150公斤的奇迹,最高亩产达 176公斤。中国青年报用头版头条披露了这一消息,引起了美国驻华官员的注意,他们在给河北省农业厅的电话中感叹:“你们的棉花产量达到这么高,简直不可思议!”

   不但产量高,它的纤维品质也好,经权威部门测定,其强力、成熟度、长度、细度互相协调配套,被评为上等一级,受到纺织企业的普遍欢迎。

“冀棉8号”1984年先后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累计推广2500余万亩,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8亿元以上。

图为赵国忠培育的棉花新品种获得丰收——李东顺摄影

      “冀棉8号”在全国声播遐迩,但赵国忠并不满足于取得的成绩,他采用晋、冀、辽三个不同系统的棉花亲本,进行杂交、选育。又经过了11年间17个世代的南繁北育,于上世纪80年代培育出了集高产、优质、早熟、耐病为一体的“冀棉17”。它“继承”了“冀棉8号”的优点,增加了一些新特点,在冀中南,特别在黑龙港干旱地区极受欢迎,很快成为主栽品种,进而走俏苏、豫、皖、晋、陕、新等地。

    接着,赵国忠课题组又与中科院遗传所合作,经过近二十个世代选育成了被称为我国棉花育种第三个里程碑的“石远321”。它集早熟、高产、稳产、抗逆、抗雨于一体,1993、1994连续两年参加全国区试,在全国35个试点试验中,以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等9项第一的绝对优势名寇榜首。它不但适应华北和黄河流域,同时还适应长江流域和新疆棉区,4000亩大面积皮棉亩产200.8公斤,创造了世界罕见的高产纪录,在新新疆棉区创下了亩产皮棉252.7公斤的世界高产纪录,特别是它的育成为我国棉花品种的改良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累计推广面积2100万亩,创经济效益15.8亿元。获得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别值得骄傲的是,赵国忠在培育“石远321”过程中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合作,攻克棉花远缘杂交育种理论与技术难题,在国际上首次构建棉属间杂交育种新体系,为我国棉花育种方法实现重大突破。因而获得中国科学院技术发明特等奖。现在,赵国忠带领他的课题组继续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继续他们的“科研接力”。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国棉花育种走在世界前列。


                            在海南度过第43个春节


      目前,海南省三亚市正在赵国忠所在的崖州区打造中国农业硅谷——南繁科技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世界种子交易中心等将入驻科技城。更多的农业尖端科学家齐聚三亚,更加使赵国忠信心百倍。

1608626776243129.jpg


早在18年前的2002年,我就与赵国忠在三亚相聚。那时是我同一个朋友来旅游,听说他在崖州的南滨农场进行南繁育种,就专程来采访他。从那以后,我有三个春节是在三亚与这位专家一起度过的。我们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现在,赵国忠在南繁基地也有了自己的房子,他的妻子卢香兰也退休15年了,虽然身患多种疾病,每年也要来这里陪他。

图为2005年笔者与赵国忠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棉花试验田里——李东顺摄影

2020年鼠年春节的大年初一,正是新冠疫情肆虐,我国许多城市、许多社区采取封闭措施的时候,赵国忠吃完饺子就早早来到他的棉花田里,仍旧与往年一样在棉田里为棉花授粉、套袋。我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院长田国英、办公室主任康惠敏一起赶到田里给他拜年。

1608627457113560.jpg

田国英说:“赵国忠是我们石家庄农林科学院的骄傲,他是七八九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获奖无数,而他自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在他的培养带动下,我们院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农业科学家,去年又有三个棉花新品种通过了审定。”

赵国忠说:“现在的条件比40年前好多了,眼看牛年的春节快到了,我还要到棉花田里工作,请你春节到我家吃饺子。”

“好,一言为定”。我们约好,一个月后牛年春节的初一,我要在赵国忠的棉田里同他一起度过他在海南的第43个春节!(图为我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院长田国英在2020年春节大年初一给赵国忠拜年——康惠敏摄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