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来勐海南糯山之前,我知道喝茶,品茶,吃茶,饮茶,没听说过拜茶。而在南糯山茶王树旁,我看到了赴朴初老先生刻在石头上的真迹:“南行万里拜茶王”七个大字,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吃茶,强调的是“吃”的动作,并不是指茶叶的好坏。一般来说,吃茶的说法在农家更为常见,透露出农家特有的淳朴气息和乡土的味道。

  喝茶,强调的是“喝”的动作,将茶水不断往喉咙引流,仿佛更多的是以达到解渴,可以是懂茶的人喝,也可以是不懂茶之人喝。总之,喝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饮茶,饮茶与品茶、吃茶、喝茶也是不同的。饮茶包含的是一种含蓄的美。小饮一口,通过茶来寻得知音,寻得心灵的寄托。而品茶的目的就已经不止于解渴了,它重在品鉴茶水的滋味,品味茶中的内涵,重在精神。品茶要在“品”上下功夫,品的是茶的质、形、色、香、味、气、韵,仔细体会,品的是时间文化的积淀,品的是茶中的优缺点,品的是感悟,并从品茶中获得美感,达到精神升华。

  2020年12月上旬,我和夫人随60空间旅居团走进南糯山,一位热情好客的哈尼族小伙子把我们带入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茶村,他让我们按当地习俗,叫他"阿力″,因为这里称男孩子为"阿力″,意为在外干力气活,称女孩子为"阿布",意为在家纺布。随着他的脚步,我们沿着用木板搭建的栈道向山上走去。沿途绿树如海,间或还能见一簇白色茶花。自然风景之美让人陶醉。一下子被迷住。这里清幽薯色、新鲜空气让我一见钟情,奇迹般完成了身心的修复。

  "阿力",边走边讲,据传南昭时期,布朗族先民已在此种茶。之后,茶山被哈尼人继承。根据哈尼族人的父子连名的习俗推算,他们在南糯山已生活了58代,历经了千余年。南糯山每年至少有三百个清晨有祥云瑞雾环绕其间,即使炎炎夏日山上的空气依然凉爽清新,弥漫着草香与花香。山上的气温终年在十至二十八摄氏度之间。这里的空气、阳光和水洁净,茶园漫山遍野。我在别处看茶,茶树多为灌木,山体轮廓很清晰。到了这里,站在山坡下仰望,群山的线条几乎全被连片的乔木古茶树所淹没。别处的茶园是山,而这里的茶园是海。拂动的枝叶,是茶海起伏的波涛,行走其间,像鱼游海洋。深入其中,看东看西,问这问那,与"阿力″同行,他指着茶树上白色的鲜花说,这里的花一年开一次,茶花开了,冬季来了,这里不像北方,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只有旱季和雨季,这个季节属于旱季。我凑近了闻香,甚至张开双臂,舒展着大口呼吸饱含茶香的空气。

  南糯山称“全球古茶第一村”,就因为这里的茶王树最早被界定年龄。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在“茶之源”一章,写了这里的茶树王。中国茶史由于对这棵茶王树的年龄界定,之后才有了对1700年历史的巴达古茶树、2700年的镇远古茶树的论断。南糯山茶王树声名鹊起之后,前来参拜的人太多,生态环境被破坏,它于1995年枯死山中。2002年,人们在南糯山半坡老寨发现另一棵树龄为800年的古茶树,是为南糯山二代茶王树。一棵倒下,另一棵涅槃重生,南糯山演绎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我望着眼前茶王树的茂枝繁叶心怀虔诚。

  茶,哈尼语称之为“腊博”,“腊博亚”便是对茶园的称谓。具有1800多年植茶悠久历史的著名古茶区南糯山,属勐海县格朗和乡,位于勐海县城东部,距勐海县城20多公里,东与景洪市接壤,南与勐混镇、西北与勐海镇交界,北抵流沙河与勐宋乡隔河相望。

  “高山云雾出好茶”。南糯山平均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且常处于云雾笼罩之中,茶叶品质极佳,自古至今是澜沧江下游流域西岸显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南糯山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由于雾日多,茶山常年笼罩于云雾之中,故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具有“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特点,全国名茶“南糯白毫”原料就生产于此,是众多古老茶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传,南糯山垦植茶树,始于三国时期,茶种、栽培技术为诸葛亮南征时所传授,距今已1700多年。直到唐代南诏时期,南糯茶山—直是布朗族的先民(濮人、濮蛮)在栽培利用茶树,古茶树面积1.2万亩,主要分布在半坡老寨,大都树龄200~500年,是西双版纳州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也是云南省机械制茶的发祥地。11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民迁离南糯山,他们遗留的茶树被随后迁来的哈尼人所继承。据当地哈尼人世代相传,他们从墨江迁来南糯山定居已经有59代了。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赵朴初一生爱茶。在他著名《咏茶诗》中,化用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吃茶去”的禅林法语。这既是他深谙茶味的写照,又是体现茶禅一味的佳作。

  1990年,赵朴初赴云南视察上座部佛教工作。到西双版纳时,赵老听说刀述仁副会长的家乡勐海县的南糯山有一棵茶王树,高几十米,树冠如华,已经有1500多年的树龄。赵老兴致顿生,决意一睹茶王树。可是天公不作美,暴雨倾盆,南糯山泥泞难行。研究所的同志只得口头为他介绍,并一邀品饮。南糯山的茶花香高扬、蜜香细腻、回甘生津,赵老十分喜爱,为茶王树留下墨宝,欣然写下了苍干有力的七个大字:“南行万里拜茶王”。一个“拜”字,道出赵朴初对南糯茶的钟爱之情,体现了赵老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合与融汇的思想,同时也表达出他对佛教信仰中众生平等理念的坚持和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敬畏。            

  由于天快黑了,我们很快离开茶王树,"阿力″指着路边的竹子,告诉大家它叫巨龙竹,问谁知道它生长了几年,我看眼前这个高几十米,粗20公分的高耸竹子,不加思索说,十年啦!夫人接着说,一年一节,而"阿力″揭开了竹子年龄,一年的竹子,这种竹子用处最大,盖房子,做竹筒等。

  南糯山茶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柔美而又不失野性,喉韵深远绵长,深受茶客的欢迎。这里有个叫确康的老人,他曾带着茶两次进京,据他回忆,51年前他代表边疆少数民族向党中央、毛主席敬献普洱茶,是感激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解放少数民族地区,使穷苦人民当家做了主人。51年后的今天,他再去北京敬献普洱茶,这是感激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英明决策,使边疆少数民族群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时,他也想亲眼看看半个世纪以来魂牵梦萦的首都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祖国繁荣昌盛的景象。

  "阿力″津津有味地说道:哈尼人是一个和茶有着不解情缘的民族。和许多生活在云南大地上的少数民族一样,茶在哈尼人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饮料,承载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从古到今,源远流长,茶和一个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形成了哈尼人特有的茶文化。乡人民为了感谢上天对他们的恩赐,每年四月份都会按照他们哈尼族的礼仪,在茶王树下,举行盛大的“中国普洱茶节”,国内有许多知名人士和茶商前来参加,当在的族人身着节日盛装,以淳朴的哈尼族礼仪,举行庄严的祭祀茶祖仪式。每家都要出祭品,或猪或羊,最小也要杀个鸡祭祀茶祖。祭祀完毕,派出村里采摘高手,爬上树干摘茶,在这里叫摘茶,不能叫采茶,采茶是弯着腰,如果外地人说采茶,当地人会不高兴的,每年只允许摘一天,摘下的茶,当天进行高价拍卖,基本都被外地的客商买走。讲道这里,"阿力″风趣的说,我虽然每天同茶打交道,但从没喝过这棵树上的茶叶。他用手指着一条上山的台阶,告诉大家,沿小路向上两边山梁上和房前屋后密密麻麻,排列很规则的茶树,是当年第一批上海知青、湖南知青和村里的老辈一铲头一镐头辛辛苦苦共同栽种的,大概有7000多亩。那年的知青,才十七八岁,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但他们从没有怨言,成为空前绝后的一代人。这里的村民虽然汉话说的不好,但他们从没有忘记过当年的那批下乡的知青。我曾经也是下乡知青,接受过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同当地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我和这些支边的知青相比幸运多了,我下乡的地方离家不远,就在周边的公社大队,而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别的不用说,回家一趟,没有十天半个月是回不去的。

  天色己晚,"阿力"没有带我们登上山顶看他家的茶园,而是把我们领进他家的小木屋,木屋比较简陋,几个货架摆满了普洱茶生熟茶饼,他让大家坐下后,讲起了关于茶的起源,哈尼族人民中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个哈尼小伙子猎获了一头凶豹,他请来寨里的人一起饮酒吃肉。席间,大家尽兴地跳起了舞,直到通宵达旦口干舌燥。主人便煮了一锅水给众人解渴。当锅里的水即将涨开时,大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树叶随风飘进锅里。大家喝后感到这水比平时的水好喝,苦中带甜还有清香。后来就常采摘那树叶来泡水喝,并且将树种在房前屋后,并取名“老泼”,也就是茶叶。古代哈尼人的口感和我们的一样,肉食之后喝云南的大叶种茶,更感舒适通泰,甘甜畅美。随后,他泡了普洱熟茶,让大家品尝,我平时不怎么喝茶,对茶没什么研究,但还是喝了几杯,"阿力″笑着说,你不是品茶,而是喝水。日常生活中,茶是哈尼族待客不可缺少的饮料,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客人到家,一定要喝主人沏好的茶水,哪怕只喝一口,也是对主人一片真情的回报。喝得越多,主人越高兴。如果一口不喝,则会让主人觉得客人看不起自己。在大家品茶时,他又介绍起茶的等级,茶共分四个等级,小树,大树,老树,古树,小树茶最便宜,古树茶最贵,少则360元,多则几千元。

  资料表明,哈尼族种茶的历史十分悠久,那些历经千年仍然郁郁郁葱葱,为人类奉献着新绿的茶林,就是一个民族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和深厚文化的最好见证。在哈尼族的聚居区,从镇沅的千家寨到澜沧的邦崴,从普洱的茶树箐到勐海的南糯山,哪里有哈尼族,哪里就有古茶树,哪里有大茶园,哪里就有哈尼族。正如唐朝陆龟蒙《茶人》一诗所言:“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趣。”不仅反映了哈尼族对茶叶种植的传播史,实际上也是古代哈尼族迁徙的一条路线。茶用它的清香野趣陪伴着一个民族生息发展的漫长旅程,让艰辛的旅途多了几分温馨和诗意。

  千百年来在哈尼族的生活中,茶已经融入生命融入血液,在民俗风情中随处可以寻见它的踪影。在婚姻生活中,男方到女方家提亲,茶是必不可少的礼物之一。女儿出嫁到婆家,父母送她的陪嫁物品中,也少不了要给她带上一点茶叶。似乎是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女儿,今后的日子就像饮茶一样,先苦后甜,回味悠长,蕴藏着深刻的道理。"阿力″还透露,哈尼族不与傣族人通婚,并非有仇,是傣族女人掌权,而哈尼人不愿意当上门女婿。如今,南糯山十七个山寨的村民从来没交过电费,体现了政府对他们的关爱,把党的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从种茶到制茶,从饮茶到拜茶,成为哈尼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可见哈尼族对茶情有独钟,把茶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也让我这个不太喜欢喝茶的人,喜欢上了喝茶。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