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朱江他中学毕业回村第18天,公社领导安排他到公社企业上班,他积极肯干,工作十分出色。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同时,还主动承担书起为公社写宣传标语等工作。一次。他看到公社一名老会计用板刷写宣传标语,大字块,才知道,那些贴在大街上的宣传标语是这样写出来的。他只看过一次,很快,他自己也写出了很好的大字标语。从此,全公社的宣传标语口号都是他来完成。

1607688414243473.jpg    1970年末,接兵部队首长发现那这个具有灵气的小伙子,欣然接受他应征入伍的请求。从此,他成为辽宁省军区边防独立团一名解放军战士。下连队第18天,他被调到团政治处电影组担任放映员。放映员在部队是个很荣光的工作。他热血沸腾,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心想一定不辜负首长及广大官兵寄予自己的厚望。

凭着一颗火热的心,他和组里的老战友一道,把一部部好电影送到全团各个角落和驻地群众那里。那时的边防团除了团部驻地,还有其他遍布丹东鸭绿江上下边境的前沿连队。 边境道路崎岖,没有一条好路,最好的路面就是沙石公路,他只好和组里放映员常常乘坐团里的气艇,顺鸭绿江一路南下北上。但到了驻地岸边,往往还要走几里的山路,他和战友只有靠身背肩扛,硬是把100多斤的放映设备扛到连队,有时要带35mm提包机,重量达300斤以上。

朱江凭着对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边民群众的真情,刻苦学习,勤奋工作。

他参加辽宁省军区电影放映培训班后,放映技术更加熟练,技术水平达到很高的标准。一次35mm双机放映过程中,其他战友外出,只剩下他自己。为了保证全团干部战士及时观看电影,政治处主任不放心就坐在机旁观察。他提前调整好两台机器,做好了充分准备,细心大胆的按规程操作。放映换片儿时,用双手同时分别操作两台机器,做到平稳换片,观众并没有感觉到换片的痕迹,安全圆满完成放映业务。放映结束,主任松口气儿,满意的点点头。离团部较近的连队,他们经常开着货车拉设备。放映结束时都是半夜,他们还要连夜返回团部。第二天清晨5:40,朱江还要准时为全团放广播,工作十分辛苦,在部队的日日夜夜都是这样度过的。

他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他把工作的视野放在更广阔的空间,不单单是为部队放电影。他运用摄影,广播,幻灯等多种形式进行形象化宣传,但这些并非是首长安排和要求的。他在负责广播时工作时经常主动深入连队,自采自编广播稿,自己担当播音员,把部队的各种练兵信息、部队战士的先进事迹等通过广播,不定期的进行宣传,深受部队干部战士的欢迎。每当新兵到部队都能听到他播出的欢迎稿,每当老兵退伍,也能听到他播出的欢送词,许多老兵听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他还主动做起了映前宣传。以前从没有学过绘画,也没有绘画基础,要在不到十公分见方的玻璃片儿上画出幻灯片,难度可想而知。当满腔热情的他把幻灯片放出去时,观众席上的战士们就发出了一阵阵嘲笑声。他心里像被扎了一样的难受。战友们的不认可,让他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心想,首长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了自己,难道就用这样的成绩去回报吗?脾气倔强的他还真是不服。

从那以后,他刻苦钻研,反复练习,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部队大礼堂的工作室内经常亮起他挑灯练习绘画的灯光。经过一段努力之后幻灯片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那时候条件有限,开始时,他利用糯米纸贴玻璃方式绘制幻灯片,难度很大,不易掌握。但他刻苦钻研,在不到十公分见方的玻璃片儿上,绘制出画面,再配上解说词和音乐、字幕,把映前宣传做的形象而生动,有声又有色。

他并没有满足,听说沈阳军区在辽宁五龙背举办幻灯培训班,他主动要求参加学习。在两个多月的学习中,学到了绘制幻灯片的新技术,学会了在胶片上绘制幻灯片。一切从头学起,不会构图,他买小人书进行参照;时间宝贵,他比别人多用功。两个月中,他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全部扑在学习绘画上。由于劳累过度,眼睛发炎,左眼肿的像鸡蛋那么大,教官让他休息,他坚决不肯,他说机会难得,不能耽误,就这样他带着一个大肿眼睛,坚持学习炼画。学习结束,他回部队后制作的幻灯片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部队干部、战士都很惊讶。

他永远不满足,又运用照相技术制作幻灯片。为了制作炮连学习训练的片子,他深入连队撰写稿件,拍摄了大量干部战士学习、训练、生活的镜头。在胶片上上色,让黑白照片儿变成了彩色片。为了更加形象,让幻灯画面动起来,就用三镜头幻灯机把三个画面映在一个银幕上,用吹风机吹动胶皮薄片,镜头动起来,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活动的画面,映前宣传水平不断提高。

几年中,他创作几十部幻灯节目。路在脚下讲述一位荣立二等功战士的模范事迹,在辽宁省军区幻灯汇交流会上获优秀奖。朱江本人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多次受到部队嘉奖。1975年3月,由于家庭因素,朱江不得不离开他所钟爱的部队生活,退役回到家乡黑龙江省延寿县,留下一串闪光的足迹!(本文素材由朱江同学提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