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朱云谦将军曾战斗在盱眙。在1943~1945年间,他担任盱嘉县委书记、盱嘉支队司令兼政委,主政盱眙县委工作近两年时间,为巩固淮南抗日根据地、保卫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有效地打击日伪顽势力、开创盱嘉地区抗日的大好局面,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一、临危受命,形成盱嘉党政军一元化领导

 

    朱云谦主政盱嘉县党、政、军工作,是在抗日战争由“战略准备”向“战略反攻”转变的关键时期。当时,盱眙处于苏皖交界、津浦路东、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位置,在“路东八县”中举足轻重,且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江苏省委所在地,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自古以来,明光(原嘉山)属盱眙,1932年李桂五领导了“西高庙暴动”,成立了“盱眙红军游击纵队”,国民政府为了“戡乱”,将盱眙的第三、八、十区划出新设立嘉山县,即“盱嘉分治”。1943年2月,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实行精兵简政,将盱眙、嘉山合并为“盱嘉县”,同时成立“盱嘉县委”、“盱嘉办事处”(即盱嘉县政府),其办公地点也从穆店乡马湖店迁址山区的山洪港。并将新四军二师五旅的十五团一营和独立五团划出,与盱眙、嘉山的民兵总队合并,组建成由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结合的“盱嘉支队”,以强化军事力量。8月,任命朱云谦担任盱嘉县委书记、盱嘉支队司令兼政委。

    朱云谦是江西莲花人,1919年生,12岁时参加青年团,13岁参军,16岁入党。红军主力转移(长征)后,他在地方坚持游击战争。抗战爆发后,他来到新四军,担任特务营教导员。1938年11月带领队伍渡过长江,来到皖中,编入江北游击纵队。1939年组建新四军五支队,担任支队组织科长,并随罗炳辉司令等一起来到(津浦)路东,从此便与盱眙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间,他参加了半塔集保卫战,洪泽湖剿匪,歼灭水警队,争夺来安、开辟淮宝、坚守灵泗、巩固淮南,参加过数十次战斗,立下功勋,多次受到罗炳辉司令的夸赞。为此,临阵点将,命朱云谦主政盱眙,势在必然。

    朱云谦刚从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学习结束,就接到“调任”盱嘉县委书记的命令。上任不到一个月,又任命其同时担任盱嘉支队司令兼政委。这样,便把县委书记、司令员、政委三个担子全撂在他的肩膀上。

    朱云谦上任后,便到古城、旧铺、穆店、枳头桥、老子山、西高庙、仇集、涧溪、自来桥等十多个区进行实地调查,近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将县情、敌情摸了个透。这才回到县委机关驻地龙王庙,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县委会议,商议全县的党、政、军大事。他分析情况,提出方案并烧起“三把火”,采取“四项举措”、“八方出击”,使盱嘉地区抗日斗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朱云谦1.png


    二、四项举措,充分激发盱嘉干群的积极性

 

    朱云谦就任盱嘉县委书记、支队司令兼政委后,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把军事斗争放在第一位,以军事斗争促政权建设”。根据形势的需要,立即采取了“四项举措”(其中包括“三把火”),一举改变了盱眙地区抗战的被动局面。

    (1)重设棋局,调整盱眙县党、政、军领导机构驻地

    盱嘉县委和盱嘉办事处(相当于盱嘉县政府)迁到山区水冲港后,县委和办事处合驻在龙王庙,此处离盱眙城敌占区较近。而盱嘉支队司令部驻在高家港,那里是中心区。朱云谦觉得,办事处是政府机关,应当从龙王庙后移到支队司令部驻地高家港去,使政府机关安全一些,免遭敌人的突然袭击;同时政府工作人员也好集中精力去抓政权建设、抓生产、抓工作,便于同各阶层人民联系。支队司令部是军事指挥机关,应当由高家港挪到龙王庙来,这里便于迅速掌握盱眙城敌人的动静,对作战指挥有利。同时,将支队司令部下属的干部教导队和临时抽调上来整训的连队,都安排到紧靠盱眙城的西高庙去,以担负县党政军机关的保卫任务。还有专门到敌占区进行工作的“联络部”,也由后方搬到前方,同教导队住在一起,这样便于同敌占的工怍对象进行联络……

    认识一致了,新的局面也就形成了。在条件简陋、生活艰苦的穷山窝里,盱嘉县三个机关面对敌情严重、战斗频繁的形势,紧密团结、遇事通气、互相协商、同舟共济,使各项工作开展的得心应手。

朱云谦3.png

    (2)成立临城区,使盱城日伪军成为瓮中之鳖

    盱城的西北边是淮河,而城东北、东边和西南边分别是老子山、枳头桥、穆店、西高庙四个区,各个区都有几个靠近县城的乡,这些乡属于“边沿区”,总共有八个乡。“边沿区”的乡里人员天天要严密注意城内日伪军的活动,跑情况、摸情报,传递消息,应付城内敌人出来骚扰扫荡,人心浮动,群众生活不安定;乡政府的人员也整天处在游击状态之中。于是,他提出把这四个区里的八个边沿乡划出来,单独成立一个新区,这八个乡就构成了一个“月牙形”的前沿地带,等于把盱眙城的敌人从三个方面包围起来,再加上城西的淮河天堑,必然对城区的敌伪造成“钳压态势”,那么城内的敌伪就必然成了“瓮中之鳖”。县委立即做出决定,并将新建的区叫做“临城区”,区委、区政府就设在县城南边、滚子涧洪泽桥北边的“洪泽庙”(即今洪庙村)。调盱嘉办事处副主任(即副县长)胡坦兼任区委书记、区长和区大队政委,派县委联络部部长沙流辉去兼任副书记、副区长、区大队副政委。并在四个区的武装大队中抽调力量编成“临城区民兵大队”,由富有战斗经验的老红军战士傅明锐同志担任区大队长。

    临城区建立后,立刻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其他四个区也腾出手来抓生产建设,整体工作很快出现了新气象。一次,盱眙城日军铃木中队长率领日伪军100多人,企图奔袭临城区政府驻地洪庙集,在朱云谦的指导下,临城区各乡民兵武装,采取“麻雀战”方法,节节拦截,迟滞敌人行动;区中队迅速迎敌,同时又调集穆店、枳头桥、老子山三个区大队前来助战,把日军赶回城里的老巢。

    (3)坚壁清野,对城区的敌伪采取“围压”措施

    临城区成立后的第一仗就打出了威风,打出了胆气。从此以后,盱眙城里的鬼子、伪军想下乡扫荡,只要一露头就遭到痛击,只好龟缩在据点不敢出城。接着,朱云谦根据县城内日伪军供给不足的问题,又提出“坚壁清野”、“经济封锁”的策略,对城内敌伪军展开“经济封锁战”,采取特殊措施,让城里的敌伪“断粮”,使敌人叫苦不迭。

    与此同时,又采取了“灵活机动、分类有别”的方式。他们以临城区政府名义颁布公告,明令宣布:严禁根据地的粮油食品进城“资敌”,也不许进城出售,并由民兵封锁道路,严格盘查。区政府又在洪庙集开设公营的食店和贸易集市,让四乡农民前来自由买卖。对于城内居民购粮吃肉的困难,区政府则沿用旧制,让城内居民每户编为一个小组,经审查核实后,发给粮卡,居民凭卡可到洪庙集市上自由购买。但是必须遵守“四条公约”,即:(一)拥护抗日纲领;(二)遵守抗日政令;(三)支持抗日行动;(四)不为日伪服务。这样,既控制了区乡粮油物资不能进城,又起到了政治宣传教育效果。

    (4)动员群众,在根据地掀起农业生产热潮

    朱云谦到盱嘉县走马上任的1943年,遭逢大旱,秋季减产已成定局。朱云谦立即做出“大力补种晚秋作物,以晚补秋”的决定,组织生产自救,抢种晚荞麦。入冬前荞麦丰收,缓解了饥荒。秋后,又宣传《津浦路东劳动互助的经验》,在西高庙杨营组织了抗旱时的“车水互助组”、挑塘修坝时的“水利互助组”。妇救会成立了“纺织互助组”、农抗办起了“盖房修屋互助组”等。他发现不少农户没有耕牛,便提出“牛工”与“人工”互换互助的设想,得到大家赞成。劳动互助运动在盱嘉县山区遍地开花,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1944年的夏收、三秋都取得了好收成。他们的成功经验还在中共淮南区委召开的“路东八县生产互助会议”上交流。为了鼓励农民群众进一步发展生产,朱云谦决定在全县评选劳动模范,并对其进行实物奖励。对获得一等奖的奖给一条大牯牛。

    朱云谦的这几项举措,使盱嘉军民的对敌斗争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从被动的局面中挣脱出来,开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三、八方出击,重振盱眙抗战的威武雄风

 

    政治上、组织上、经济上的明显成效让大家看到了希望。而在军事上的果断出击,更是让日伪丢魂失魄、闻风丧胆,群众欢欣鼓舞。

    (1)突袭津里,打开盱嘉地区突破口

    朱云谦想,东线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东线与西线之间还有一个津里据点,卡在东西交通要道上,就像卡在根据地咽喉中的“一根刺”。朱云谦决定“敲掉虎牙”、“拔掉钉子”,攻打津里,要打就要打赢,把敌人打疼。于是在1943年8月的一个月黑之夜,朱云谦亲率盱嘉支队三个连,风驰电掣般地突进到津里镇外围。其中一个连到石坝设伏,拦截明光、石坝出援之敌;两个连突进津里镇。用一个排封锁日军小队驻扎的碉堡,用近两个连的兵力集中攻打伪军防守大碉楼。经过通宵激战,伪军已经丧胆。朱云谦动用“内线”,策反伪军中队长杨海民打开大碉楼铁门,率领27个士兵投降,部队趁势冲进碉楼,将伪军一锅端。

    (2)奇袭盱城,狠煞日伪的嚣张气焰

对于盱眙城里的敌伪顽固分子,朱云谦不仅是“敲山震虎”,还要来个“黑虎掏心”,好好煞一下这些作恶多端的敌伪军的嚣张气焰。1943年底,朱云谦化装成商人进城侦察敌情。他定下了除夕夜“奇袭盱眙城”的战斗方案。大年三十这天(1944年1月24日),朱云谦调集盱嘉支队的三个主力连和一个侦察队,外加一个区中队的民兵,由四个向导带领,兵分两路,在夜色掩护下向盱眙城进发。午夜12时刚过,也就是农历新年佳节来临之际,突然发起攻击,伪警察局首先被拿下,伪警察全部缴械投降。伪县政府被攻克,官员们纷纷束手就擒。在照面山上日本鬼子的碉堡被我火力封锁,里的日本铃木中队长也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不知虚实,只好龟缩在碉堡里,漫无目的地胡乱开枪开炮。不到两个小时战斗结束,我们的队伍早已撤到城外。可此时的鬼子兵还在一个劲地开枪放炮,好像在给我盱嘉军民祝贺新年呢。

 朱云谦2.png

    (3)西线出击,打掉旧县的“四霸天”

    根据群众反映,旧县区有四个敌伪头目,恶贯满盈,当地百姓都叫他们“四霸天”。这就是:旧县区伪区长吕介甫,镇长吕锦奇,苏家巷伪乡长桑国权,戴巷乡伪军大队长李超。朱云谦当即决定:要把这“四霸天”一扫而光。于是命令支队参谋戴家璜带领一个连,奇袭戴巷伪乡公所,擒获伪军大队长李超等40余人。另一个连由民兵总队长张伯锷带领,长途奔袭苏家巷,将伪乡长桑园权及手下全部俘虏。朱云谦亲率支队主力,夜渡七里湖,直取旧县。先以一个排的兵力封锁鬼子的碉堡,然后兵分四路同时攻击。经过两个小时激战,攻破九座碉堡,又集中兵力攻击吕霸天据守的街心大碉堡。在我军强力攻击下,龟缩在碉堡里的吕霸天只好竖起白旗投降。天亮后,在旧县外围坝头陈又对明光城里前来增援的100多鬼子和200多伪军进行伏击,击毙鬼子井上少佐,其他日伪军只好仓皇逃回明光。

    此战大大鼓舞了当地百姓,也大长了盱嘉支队的威风。朱云谦乘势新建“津石工作委员会”,使津里、石坝、旧县等地区的民主政权建设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加强了党对西线工作的领导。原先大片伪化、半伪化区也纷纷变成了巩固的中心区或者半巩固的游击区。

    这几战的胜利,打击了敌伪的嚣张气焰,打出了盱嘉支队的威风,一举改变了盱嘉地区原来比较被动的局面。我中心区的面积迅速扩大,边沿区也多在我掌控之中,群众生产、民兵扩军、征粮拥军等活动也都出现了新的气象。1943年县抗日民主政府实现征粮2.6万担,较前一年翻了一番;1944年则达到4.8万担,几乎又翻了一番。

 

    四、巩固发展,淮南根据地得以不断壮大

 

    朱云谦坚持把军事工作放在首位,实现了盱嘉地区党务、军事、行政的一元化领导和同步提升。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奇招频出,保卫成果、不断发展、创新局面,巩固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1)扩大战果,继续保持强大的军事攻势

    1943年下半年,二师的主力调往路西,朱云谦带领盱嘉支队,与来六、天高、甘泉、东南四个支队和独立四团一起,担负起路东作战任务,扩大了解放区,保卫了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淮南党政机关和路东根据地的安全。

    1943年8月,日本鬼子残酷地杀害了我地下交通员保三娘、项兆年、扈亦广等同志,并在东门口(今宣化门)增设据点。朱云谦指示临城区大队:拔掉东门口的钉子,严惩杀害我交通员的凶手!临城区大队立即行动,一举端掉东门据点,三次袭击伪区署,击毙伪区长赵子琴,处决参与杀害保三娘的凶手日军特工队长王海泉,铲除伪三九乡乡长兼特工队长张大能,震慑了汉奸与伪军。

    1944年春,叛匪高立志等一伙人从根据地逃进盱眙城,当上了汉奸区长。朱云谦带着两名参谋和一名警卫员,化装进城侦查,来了个“二袭盱城”,突袭高立志的驻地,击毙高立志和20多个伪军,俘虏10多个叛匪。

    (2)宣传教育,形成根据地欣欣向荣的局面

    朱云谦对解放区的宣传教育工作非常重视。他指示县参议员、民主人士、画家李锦屏(李金平),根据日寇在盱眙屠城的史实创作连环画,在各个区乡逢集时挂出来展出,图文并茂、一看就懂,对群众教育意义很大,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他又要求各区办好业余剧团,排演新戏《李桂五》在盱嘉地区巡回演出,大大鼓舞了军民干群的抗日斗志。穆店区办起了“抗日前线剧团”,自编自演了不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如《高老汉送子上前线》《十个老汉抢麦收》《如此伪军》《生产大互助》等,还到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慰问演出,与新四军部队文工团同台演出,受到陈毅军长的表扬和接见。当年穆店区剧团自创的“花姑戏”、仇河区剧团自创的“洪山腔”等节目,还推广到其他区的剧团,流传很广。

    朱云谦也很关心学校教育。1943年秋,马坝小学27名学生组成盱眙县体育代表队,参加淮南根据地在邬家郢举行的“津浦路东八县体育运动会”。朱云谦专门为代表队送行,给予鼓励。学生们不负所望,获得5面奖旗,还得到了罗炳辉师长的接见和表扬。他还到自来桥小学实地查看,解决问题,指示办好成人夜校,扫除文盲,学习时事政治。

    (3)反攻决胜,盱眙又回到人民的怀抱

    1944年9月,淮南区委和行署决定再次实行“盱嘉分治”,恢复盱眙县委和盱眙县抗日民主政府,朱云谦担任盱眙县委书记。盱嘉支队仍保持原来建制,继续由朱云谦担任支队司令兼政委。

    1944年,抗战反攻开始,朱云谦顺应大势,于12月26日又指挥盱嘉支队猛攻盱城据点,攻入城后与敌伪进行4个多小时的巷战,缴获步枪83支、盒子枪2支,生擒伪军及伪政府法官、警长等伪工作人员47人,摧毁了伪盱眙县署、伪警察局和伪保安大队。1945年4月29日,又在淮河南岸发动攻势,对石坝、桑大营、上苗营、坝头陈等10多处据点发动袭击,将这些敌伪据点全部摧毁。5月,接淮南区委命令,朱云谦调任路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后升任司令员),不再担任盱眙县委书记。

    1945年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宣战”。10日,朱德总司令发布“对日全面大反攻的命令”。15日,日本天皇发布诏书,宣布日本投降。15日当夜,朱云谦指挥路东军分区地方武装和主力部队独立四团一起,对盱城发动了全面攻势。伪保安大队长董树棠率领部下100多人起义。日军见势不妙,连夜从水路乘船向蚌埠、明光方向逃窜。城内伪军、伪警察等全部束手就擒。8月16日凌晨,盱城解放!

 

    自1943年8月担任盱嘉县委书记(1944年9月改为盱眙县委书记),到1945年5月调任路东军分区副司令员,朱云谦同志在盱眙地区主政近两年时间。他为根据地的壮大、民主政权的巩固、抗日形势的转变,以及盱眙地区政治、军事、社会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