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春我到了莱阳,转入莱阳九中读书。看到同学们穿的鞋子以布鞋为主,鞋面以自己织的土布为主,鞋底则是纳的布底。鞋子不分左右脚,可以换着穿,这样可以多穿一段时间。哪个同学有一双球鞋,大家都很羡慕的。遇到赛球就借着穿一会。同学们的被褥也有用土布做成的。脱了棉衣就换单衣,很多人没有内衣、内裤。他们的家人可能还不如他们呢,一家人盖一床被也比较普遍。

后来才知道他们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民家庭,那时一个农民一年中凭票供应的棉布只有3.5市尺(非农业人口一年凭票供应棉布16.5市尺)。特别是人口多的农村家庭根本不够用,都是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了穿用的不足。

那时,只要买与棉纱有关的用品都要凭票,如衬衣、秋衣、秋裤、布鞋、袜子;再如窗帘、床单、被面等等。买一件面府绸的衬衣需6尺布票,买一套秋衣秋裤需用12尺布票;因此家家都在精打细算、统筹安排。哪天听说商店卖半尺布票买一尺的布,排队的场面也是可想而知的。遇到孩子上学住校、孩子结婚的时候可能还要向亲朋好友借一部分布票,以后再逐年还上。那时穿的、用的、铺的、盖的都是棉布的,特别不耐磨。在衣服、床单 被褥上打个补丁都是很常见的。有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里子女多的,小的都是穿大的替换下来的衣服,大的老是穿新衣服,小的老是穿旧衣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我记得那时我的衬衣领子磨破了,就从破的地方里面衬上一块布缝好了再继续穿。或者买个假领子(只有领子没有身子),从外表看也很好看,只是里面没有衬衣。秋衣秋裤就更不用说了,都是穿到不能再穿了才能换新的,换下来的还要留着打补丁用呢。棉袄的袖头、底边容易磨损、磨破。就用旧秋衣、秋裤裁下来缝在棉衣的袖头和底边,有时也用它来补袜子。床单子中间磨的很薄了,就把它从中间撕开,再把两头倒过来缝在一起,又是一个新床单。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有了的确良、涤纶、涤卡等化纤面料,可以做制服、做衬衣,袜子也有尼龙的了。但是价格比棉纱料的贵,耐磨性也比棉纱料的强多了。不用凭票购买,但市场货源紧张,不好买或者买不到。有时要托人到大城市去捎买。

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发展了、市场繁荣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是解决单纯的温,而更追求舒适、时尚。服装鞋帽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有的人还选择了网购。现如今每个人衣柜内的衣物,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工作休闲分门别类,登山户外专衣专用。各种品牌的鞋子各有不同的用场。买袜子要棉纱的、竹炭的。买毯子用羊绒的,买被子用太空棉的,买被套用棉布的。冬有棉被、夏有凉被。窗帘店起名叫:布艺,床上用品叫:家纺。服装店也要分男女,如男人的衣柜等等。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半新的衣服甚至是没穿过的衣服多的成了家庭负担。送人怕人嫌,扔了不舍得,捐了需要有机会。

城乡差别缩小了,衣帽取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今天的莱阳的新变化,莱阳人的新生活、新面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