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条河,不论成功与否,这条河总会奔流不息。当然,生命也会在流动中,时而平静舒缓,时而激昂澎湃,溅起朵朵浪花。恰恰是这些浪花,构成了人生的辉煌与梦想。也许,当你站在黄昏的渡口,回望航程,会为这些美丽的浪花而惊叹,而感动,而神往。

  “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后悔。”军旅生涯,对于我来说是难以磨灭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历史。有苦涩,有艰辛,有惆怅,而更多的是历练、收获和成长。尤其是在李来柱首长身边工作的五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得到了许多人生的启迪,令人终身难忘。


    写作结缘


  我来到李来柱首长身边,是从帮助他整理回忆录开始的。那个时候,他已从北京军区司令员岗位上退下来,可他共和国上将的三颗金星依然璀璨夺目。我只是团机关一名副营职干事,爱好写作,出过书,见过报,在单位算个“秀才”。根据总政通知,李来柱被列入高级将领传的人物范围,需要写一部回忆录。在匡定写作组成员时,联勤部领导推荐了我。说句实在话,受领这个任务,我有些诚惶诚恐。其一,心有“恐高症”,对大领导有种天然的距离感。其二,担心“水土不服”,不了解工作性质,怕一时难以适应。

  第一次见面,首长就开门见山地说:“什么都不要怕,要大胆地做,不怕犯错误,就怕展不开。”我听了很亲切。这是他的一贯作风。当年,他在石家庄陆军学校任校长时,为推动教学改革,便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争取成功,允许失败,不许不改”的号召,为院校改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我后来想,初到首长身边工作时犯了许多错误,但首长都能宽容以待。

  将军戎马一生,偏好舞文弄墨。他出身贫苦,小时候没上过学,后来全凭自学成才。战争年代,他在行军作战间隙学文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解放后,他参加了“向文化大进军”,三次入校深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一直保持读书、写诗、论学、著述的习惯,出版了四十多部著作、两千余万字。《血洗征尘》《带兵论》《太阳升》等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深受官兵喜爱。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所以说,在他面前耍笔杆子,我有些胆怯。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一边学习首长著作,一边听他讲述历史,一边进行文字整理。别看他年逾古稀,却记忆力惊人,对往事如数家珍,就连一些小村庄、小战士的名字都说得一清二楚。其实,许多地方编革命史时,都以他的口述为佐证。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更喜欢编一些惊险离奇的故事,提高可读性。可首长持反对态度。他说,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有一说一,实事求是,绝不能随意篡改和演义。

  在撰写“进军西南”这一章中,对于在哪里庆祝建国,军史没有记载。由于当时行军速度快,经过的地点多,首长只记得在白云中学召开了欢庆建国大会。而白云中学早就不知去向了。为了核实这一细节,他带我远涉湖南常德寻访。经过多方求证,得出结论:常德六中所在地即为白云中学旧址。看着首长激动的样子,更觉出历史在他心里的分量。

  回忆录定稿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史原主任藤文生同志亲自审阅,认为这部作品尊重史实,具有很高的史学参考价值和美学阅读价值。送给一些当年的老领导、老战友,都认为回忆录没有人为拔高,非常真实,既反映了李来柱个人的经历,又折射出中国革命历史。尽管没用小说的笔法,但将军传奇的经历为此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许多部队官兵读后纷纷来信来电,认为作品所展现的故事如影视剧一样精彩。


  血火传奇


  革命,给了李来柱智慧、勇气和精神,也给了他太多的伤痛。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位战斗英雄是怎样炼成的。

  那是在北戴河,第一次陪首长游泳时,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不是因为首长的游泳本领如何高超,而是他身上密密麻麻的伤疤触目惊心。前胸、后背、双腿、胳膊、腹部,几乎都被伤疤覆盖了,没有几处好地方。阳光下,伤疤愈发醒目,不禁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惨烈和参战者的九死一生。

  首长却淡淡地说,从战场上滚过来的人,哪个没受过伤?倘若没有流血牺牲,那还是战争吗?我知道,他曾经六次负重伤,三次与死神擦肩。负伤最重的一次在淮海战役。为围歼国民党黄维兵团,他所在的“猛虎连”负责坚守核心阵地。战斗中,全连排以上干部全部牺牲。时任副排长的李来柱挺身而出,迅速调整部署,指挥全连死守阵地。激战中,一颗重磅炸弹把他炸昏一个多小时。战友们都以为他牺牲了。冷风把他吹醒后,他不顾伤痛,带领全连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突不破的包围圈。撤出战斗时,一百二十人的连队打得只剩下十二名战斗员。他浑身百余处负伤,帽子上留下四十多个弹孔,医生从他身上取出较大弹片三十二块,微小的难以细数,至今身上仍残留弹片。

  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著名战斗英雄,人们耳熟能详。而为革命牺牲的又何止这些呢?多少英雄用血肉之躯铺拓了共和国大厦之基,而身后却无任何文字记载,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每每谈及这些,首长的心情都十分沉重。他告诉我,战争年代每时每刻都会有牺牲,刚才还谈笑风生的战友,也许转眼间就躺下了。首长经常走访战地,每到一地都去看望牺牲战友的亲人,给他们送去温暖与关爱。有一次,他重返淮海战地时,发现牺牲的指导员未在史册上留名,便亲手为他题写了碑文,以示怀念。有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而将军对战友、对烈士的感情从来都是细腻的,真挚的,从不掩饰和矫情。这种革命的“儿女情长”具有震撼心灵的意义。

  便衣队长这个职务虽小,却是首长战争生涯的神来之笔。随首长踏访四川宜宾,看着眼前的高山大壑、竹林山洞,便勾勒出当年他剿匪时的动人场景。宜宾解放后,蒋特顽匪沆瀣一气,叫嚣“你有飞机大炮,我有高山大道”,利用高山密林作掩护,疯狂反扑,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李来柱临危受命,担任便衣队长。他带领便衣队出没于高山密林之中,游刃于敌特土匪之间,成为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利刃。

  便衣队成立后的第一仗便是活捉国民党四川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上将王陵基。成都解放后,王陵基隐藏在宜宾。当他出逃时,李来柱截获了情报,立即指挥便衣队执行抓捕任务。他们把王陵基乘坐的客船强行拦停。因王陵基已化装,难以辨认,便控制了几个嫌疑较大之人。李来柱了解到王陵基高度近视,又掌握了他的笔迹。于是,就让那几个嫌疑人走路,发现一人走起路来东倒西晃,再经笔迹确认,最终使王陵基落入法网。

  奇袭连天山、夜袭罗汉洞、恶战佛尔崖、遭遇蟠龙场、血战青峰寺、激战万里菁、三打无名洞……一个个经典战例,写在了川南大地上、百姓心坎中。宜宾一带的土匪闻听李来柱的威名,皆退避三舍、望风而逃。后来,我将首长这段剿匪传奇改编成剧本,搬上荧屏,感染了无数观众。


    作风浸染


  “成大事者必出于心,做于细,成于速。出于心,则可全身投入,锤炼境界;做于细,则可以小见大,防微杜渐;成于速,则可不失时机,先声夺人。”这是首长日记里的一段话,颇有启示意义。多年来,他始终保持军人严谨细致、雷厉风行的作风,诠释了“业精于勤”的道理。

  2008年夏去内蒙古考察时,我作为秘书,负责首长出行的一切协调事宜。每次出行前,他都会亲自审定出行计划、路线、点位等。我拿了地图,看他圈阅出行路线。作为北京军区司令员,他对华北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谙熟于心。他不看地图,就把出行计划中参观点位、行进路线、到达时间、点位特征等说得一清二楚。一个小时后,我所拿的那份地图上标注得密密麻麻。再细看每天安排的点位,有的多达二十几个。我与接待方一沟通,对方担心地说,首长毕竟上了年纪,不应该这么马不停蹄。最好是上午参观,下午休息,劳逸结合。首长却说,若是他们安排有困难可以调整,若是担心我的身体大可不必。专门拿出时间去考察,就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多看些地方,多思考些问题。就这样,我们以行军打仗的速度,辗转于内蒙古广阔的大地上,走边防、进企业、访牧民、看生产。二十六天,行程一万八千多公里,参观点位三百三十余个。他白天参观,晚上整理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部凝结成日记和诗句。同行的年轻人都觉得吃不消,他却没什么反应,显示了旺盛的精力。

  无论什么时候,首长都会把自己的时间填得满满的,生怕稍有懈怠而负了生命。2009年整理史料,住地三个工作人员分别负责一项,我负责整理《血洗征尘》,其他两个人负责文集整理和《军地两用人才学》资料汇总。我们忙,首长更忙。隔着宿舍的玻璃门,每晚都能看见他书房的灯光,有时甚至彻夜不熄。我们是三个人整理,而他却是一个人修改,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他有一个习惯——工作不过夜。不论多晚,他都要把当天的事情处理完毕,第二天上午就跟我们讲,从不拖延。每每望着午夜那扇窗口的灯光,能够加深对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理解。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将军依然以青春的激情书写生命,书写壮美人生,不能不令人敬仰。


   人生激荡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在人生的每时每刻都是全新的。在首长身边工作,从他身上得到了参照和启示。我看到了一位革命者是如何闯过生死关、荣辱关、苦乐关的重重考验,把胜利的旗帜插上精神高地的。这种勇气,这种精神,这种境界,一直砥砺我前行。

  “正诚勤志军旅情,朴乐新明民为先。”这是首长一生践行的座佑铭。平时,我经常和他探讨人生问题。我曾经问他,人生中有没有遇到挫折和磨难?是怎么对待和克服的?他不假思索地答,一帆风顺的人生或许只存在于理想中。谁都会遇到沟沟坎坎,或深或浅。其实,人生就是行军,只要相信路在脚下,就会踏平千山万水。话语虽然简约,却道出了走出人生困境的必由之路。

  八十岁时,他在《脚板赋》中写道:“莫叹人生道路艰,最怕临危脚不前。莫叹人生择路难,最怕临歧脚步偏。万里征途足下始,千钧脚力看发端。没有比脚长的路,没有比人高的山。”这就是他对人生之路的深刻注解。

  走出小我,成就大我,是他一生的信念和追求。有一次,我们去大别山区走访。当走到一户贫困家庭时,首长握着老乡的手说,战争年代,我们的部队在这里转战时得到了乡亲们的大力支持。老乡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面粉让给战士们吃,为支援前线作战,甚至把自家的门板拆下来送给我们构筑阵地。这份情谊永生难忘。说完,他把随身携带的钱款掏给老乡。老乡感动得热泪盈眶,拉着他的手不知说什么好。每到一户,他都要给老乡捐款捐物。自己的钱物捐完了,就让老伴、子女和工作人员捐,直到全部捐光为止。一路下来,我们全成了“无产阶级”。不过,“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的快乐油然而生。

  2009年,去山西走访前,首长拿出五千块钱,让我去书店买一些小学生读物和学习用品。这并不让我感到意外。因为这是每次外出前的“规定动作”。每次外出,他都要走访学校,看望学生,给他们讲革命传统,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做合格接班人。这次,首长专门去了雁门关小学。据介绍,早年他去这所小学时,学校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教室只有一间,学习条件十分简陋。在我们去雁门关小学的路上,又遇到了修路断交的突发情况。陪同的山西省军区同志说,到达小学还有五公里,而且泥泞难行,建议取消这次活动。首长却坚持要徒步到小学。走了约一小时,我们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再看大家,满脚都是泥,累得满头大汗。首长笑了笑说,脚上不沾点儿泥,就体验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

  看到学生,看到校园,首长露出欣慰之情。因为学校已经从山上搬到了山下,重新整修一新,每个班级一间教室,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观。学生数量多了,个个精神抖擞,很有礼貌地和我们打招呼。首长给他们讲了亲身经历的几个战斗故事,用革命精神教育学生,并把带来的学习用品送给师生。后来,许多学生与他保持通信来往,成为忘年交。他把学生看成希望,看成天上的星星,倍加呵护。即使离休后依然倾心办学,筹资五百多万元兴建了将军希望小学,为上万名学生圆了求学梦,赢得了“喜作普九重教人”的人民褒奖。

  首长的人生就是一首铿锵嘹亮的军歌,一篇富有寓意的美文。他在《老将常谈》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语,令人回味无穷——

  “人活着就是奉献,奉献多一点,遗憾就少一点。”

  “人生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应该得到社会尊重,但不能唯以物质财富论英雄。因为任何物质的建树都是有限的,只有精神上的建树才是永恒的。”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保持永久的生命力;一湾溪,只有汇入江河,才会澎湃不息。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伟大的事业,才会实现人生的价值。”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