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生命力是什么?电影剧作家柯灵说,永远对读者有用。

        什么是文学?度娘上有这样一说,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那么,这样一来就是,当你阅读任何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时,作者笔下的文字就有了生命力。可是你又怎么知道你所阅读的文字对你有用的呢?

        文学家巴金在己经写了大约五百万字的作品之后,他还不承认自己是文学家。我想,五百万字的作品,绝不可能说他的作品没有生命力,恰恰相反,读过他的作品的人们不仅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强烈的文学生命力,而且还从文字中了解和欣赏到了他的世界观和文学观。

        所以,阅读是一种作者用文字和读者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中,作者生理上的生命力和他的文字生命力可能都一同出现在你的眼前。

        如果你喜欢阅读,就在文字里仔细聆听。我想每一个文字走进你的内心深处的时候,那绝对是一次双方互动的有益交流。

        我坚信,作者创作和读者阅读,那是世界上最美最惬意的时刻。

       我读老舍。

       他的一生,就是一场悲剧。

       他生在乱世,长在乱世,又死在了乱世。

       51年前,他投身太平湖,自杀。

       有文章这样描写老舍的自杀:这一天,他没有去文联接受批斗,而是独自一人走到了太平湖,在湖边待了一天,而后自沉……在此前与巴金碰面,对巴金说:“请告诉朋友们,我没有问题”。

         就在自杀前一天,刚病愈出院的老舍被拉到孔庙进行毒打,就因为有人说他把《骆驼祥子》的版权卖给美国人。

        王小波说:“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即伽利略低头认罪,拉瓦锡上断头台,茨威格服毒自杀,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

        高晓松坦言,在他心中能称之为文学宗师的当属老舍先生,因为他学贯中西,却始终保持着纯朴的老北京本色。在他笔下,每个小人物都栩栩如生,每个故事都让你哭笑不得。

        我想说的是,1966年8月24日,太平湖那一天,老舍的心里连针尖大的阳光都没有,他的心在湖边左冲右突了一天都没有寻到希望,找到出路。

        知乎上有一个问答,是说老舍如果不投湖自杀他会怎样活着,大多答案竟是他还不如自杀。更有一位网友回答说,老舍投湖的水只有半腰深,他完全是不愿委屈求全活下去才自沉的。

        我想起了老舍在《骆驼祥子》中说的一句话: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文化大革命这场无知愚蠢的运动,比战争更残酷更无情更悲剧,老舍躲不过这一场浩劫,所幸,他800多万字1000多篇的作品,留了下来。

       当我再次读到老舍作品的文字时,那个始终坚称自己是“写家”,那个认为生命无贵贱之分的,那个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那个爱花爱茶,爱画爱武的把生活活成一首诗的老舍就在我的面前。

        正是因为这样的死于乱世,我倒是愿意一次又一次去翻看他的作品,在这一次又一次翻看中让老舍跟着重度人生。

       再读沈从文。

       喜欢沈从文,我是从读他的情书开始的。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有评论说,乡下人娶到名门后代,这是一场用情书赢来的爱情。除了赤诚,秘诀就是一手美妙的文字。  

        后来,我是在黄永玉的《太阳下的风景》里,读到很多描写沈从文的片段后,才对沈从文有了更详细的了解,那时,我才发现我是真的喜欢上这个大作家和他的作品了。

        黄永玉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保姆石妈妈的心灵的确像块石头。她老是强调从文表叔爱吃熟猪头肉夹冷馒头。实际上这是一种利用老人某种虚荣心的鼓励,而省了她自己做饭做菜的麻烦。从文表叔从来是一位精通可口饭菜的行家,但他总是以省事为宜,过分的吃食是浪费时间。每次回家小手绢里的确经常胀鼓鼓地包着不少猪头肉。”

       几十年来,他从未主动上馆子吃过一顿饭,没有这个习惯。当他得意地提到有限的几次宴会时——徐志摩、陆小曼结婚时算一次,郁达夫请他吃过一次什么饭算一次,另一次是他自己结婚。我没有听过这方面再多的回忆。那些日子距今,实际上已有半个世纪。

        借用他自己的话说:

        “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

        什么力量使他把湘西山民的朴素情操保持得这么顽强,真是难以相信,而对他自己却早已习以为常。

        话说这么日常亲切生动的描写,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我就这样被黄永玉的文字征服。

        胡适说,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里最有希望的。

        徐志摩说,沈从文的作品,“值得读者再读三读乃至四读五读。”

        巴金说,沈从文不仅有很高的才华,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我在知乎上没有找到沈从文49岁为何封笔的满意答案,但我后来在其它平台找到一个我认为的满意答案。

        众人替中国文学失去这名大匠而惋惜。名心很淡的他,坦然以对。他始终认为,不为政治而写作,是一个健康的选择。

        我认为,这一切就是阅读的最好的结局。作者不知道我喜欢上他的文字他的一切,但我感受到我心里多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又读黄永玉。

       关注黄永玉,纯属偶然,93岁飙法拉利,不关注灭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啊。

       这真是一个奇异的老人。

       90多岁玩车,现实版的老顽童阿。

       “我死了,立即火化,火化完了,骨灰放到抽水马桶里,就在厕所举办个告别仪式,拉一下水箱,冲水、走人。”

        就这么个洒脱。

        生与死到他嘴里就变成了轻若鸿毛、不屑一顾的一件事。

        我有时不免奇怪,一个人怎么会把故乡忘记呢?凭什么把她忘了呢?不怀念那些河流?那些山冈上的森林?那些长满羊齿植物遮盖着的井水?那些透过嫩绿树叶的雾中的阳光?你小时的游伴?唱过的歌?嫁在乡下的妹妹?

        他还是一个深情的老人。

        在外几十年并没有忘记家乡养育之恩。

       “我吻你,吻你稚弱的但满是裂痕的手,吻你静穆而勇敢的心,吻你的永远的美丽,因为你,世上将流传我和孩子们幸福的故事。”

        人走上社会,成为知名人士后,往往会成为现代版的“陈世美”,而黄永玉与老婆几十年恩爱如初,居然给夫人写出“老婆呀,不要哭”一系列优美诗篇。

       世上有趣的人那么多,我独独对黄永玉顶礼膜拜。

       老子云:“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舍、沈从文和黄永玉他们在文学上的生命力裹挟着他们有限的人生,在我心中走出无法比拟和形容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徜徉在他们的文字里,如沐浴着阳光雨露,濯洗着浮饰铅华。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