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在1971年的秋天,有一位扎着两把刷子样小辫的姑娘,拿着介绍信到莱阳市吕格庄镇政府报到,当时这个地方叫莱阳县祿格庄人民公社。然后公社领导安排一辆拖拉机把她送到公社卫生院的驻地:江旺庄村。那时的卫生院十分简陋,几间平房,医、护、药全体人员、全部家当都在内了。


  因为没有宿舍,这个姑娘被安排在卫生院斜对面的一位农民家中的闲置房住了下来。工作之余,常常看到一位中年妇女到这里看看住在这里的年轻人,唠唠家常、问寒问暖。后来得知她无儿无女,丈夫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石匠,姓姜。他们从哥哥家过继一个小男孩。夫妻二人视继子如亲生,抚养成人,娶妻生子,子孙满堂。大孙女出生时,奶奶给起名叫:燕飞,寓意长大以后要嫁人,就飞走了。孙子出生时,奶奶给起名叫:燕来,寓意长大后娶个媳妇来家。虽然老人家没有文化,但起名寓意深刻。


  她的孙子出生时遇到难产,后来终于破险为安。接生的医生就是当年来的那位姑娘,也就是后来成为我妻子的薛玉芬,时任卫生院妇产科医生。那时老人家一直称薛医生:薛儿(当地口音)。她告诉儿子、媳妇,将来不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你薛儿大姐。他的子孙们也一直把老人家的嘱托牢记在心,我们两家成了不是亲人的“亲人”,不是亲戚的“亲戚”,这种感情延续到现在、今后……


  结婚以后我妻子经常提起江旺庄姜家大爷大娘的往事,我们去看望他们时,老人家也经常提起当年卫生院的那些人和事,如:四个姓刘的,因有男有女,又分别给他们起名如:男刘、女刘、三刘、四刘等有趣的称呼。有的人结婚了,夫妻两地工作、生活,老人家就帮着照看孩子。大家因工作都远离家人,老人家用她那份爱心,按时为大家调剂一下生活,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都能感到家的温暖,饭的香甜。卫生院在1975年搬到了现在的镇政府驻地,重建了一座楼房,直至今天。


  后来有的人调走了,有的人结婚了,有的人常去看望他们,有的人留下了照片、全家福,留作纪念。虽然人走了,但老人家一直牵挂着这些她心中的孩子们。老人家的墙上镜框里一直保留着这些有点发黄了的黑白照片,每当我们去看望他们时,老人家都会指着这些照片说道说道,心里想啊!


  后来我调到机关工作,有机会下乡顺道去看望老人家。记得有一次,我走到大门口,正好老大爷坐在门口。他赶紧起身往家里引导我进门,口里不断地说着:来客人了,来客人啦。此时老人家已耳聋眼花,看不清对方的模样,但他知道来客人了,热情一如既往。直到我快要离开他家时,老人家才想起来,说了句:薛儿的女婿来了。还有一次,当我去看望他们时,老大爷已经不在人间了,老太太患白内障啥也看不清了,年事太高也不敢给她做手术啦。她就亲热地用手摸着我的下颌,摸摸我的脸,一边摸一边说:他大哥你比以前胖多啦,你年轻时真瘦,现在好了,我不担心了,你和他大姐(指薛儿)好好作伴,过好日子我就放心了。吃饭时,我坚持要在炕上与老人一起吃,尽管她看不见我,听听我们说话也好啊,从表情上看得出老人家欣慰的心情流露。


  老人家从未出过远门,但她有一片爱人的爱心,她把这份爱传递给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那些远在他乡的,她所牵挂的人。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有纯朴的家风,她的孙女孙子长大以后,家里的房子不够住的,儿子媳妇就在院子南边盖上几间平房,住在里面。他们把家里正房最好的那一间给老妈妈住,直至老人家生命的最后那一刻。儿子媳妇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句诺言。这就是家风、门风,这就是爱的传递。


  如今老人家都已驾鹤西去,但老人家的恩德一直在我们的心中铭记着,传送着这份爱。我们要与他们的子孙们把这份人间大爱一直传递下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