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吊国军17师乏驴岭抗战遗址
洛钊
一
奉命抗倭上太行,三秦弟子士气昂。
雪花山上白刃战,绵河两岸杀声扬。
一寸山河一人守,百里山河铸铁墙。
抛头洒血浑不怕,誓死卫国保家乡。
于今我来祭英魂,掐把野花寄衷肠。
二
久闻乏驴岭抗倭,英烈曾为西北哥。
白刃血战血成河,跳崖殉国百人多。
弹孔犹记枪林雨,白骨随处遍山坡。
全民抗战取大义,何论党派分你我。
民族复兴终圆梦,登临岭颠叹流波
话说参加1937年10月阻击日军西进娘子关的是国民革命军38军第17师,属西北军杨虎城部,师长是爱国将领赵寿山,部属均为陕西兵,故有“西北哥”“三秦子弟”之称。乏驴岭抗战国军投入13000兵力,大部为国捐躯,战后幸存不足3000人,惨烈之至。
乏驴岭,是位于河北省井陉县的一个小村庄。81年前的1937年10月11日至10月19日,国民革命军第38军17师在师长赵寿山带领下,在这一带与日军展开殊死拼杀,在日军飞机、大炮、毒气弹配合两个联队的攻击下,赵寿山临危不惧,亲率官兵手持“汉阳造”、土手榴弹、大刀、石块等极其不对称的落后武器,与日军浴血鏖战九昼夜,全师几乎覆灭。
乏驴岭之战阵亡的战士全部都是陕西人,万余三秦英雄儿女血洒燕赵,其惨烈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英雄乏驴岭,烽烟抹不去。他们中有的是被日寇的飞机炸死,有的是在与日寇近身搏击中阵亡,还有的是打到弹尽粮绝之后,英勇跳崖,宁死不做战俘。
这个部队士兵大多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到20岁,可惜他们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就悲壮地牺牲了,埋骨异乡。此战过后,陕西户县几乎“家家设灵堂,户户挂白纱”,祭奠战死的亲人。
许多年中,这场乏驴岭战斗似乎沉落于历史长河,不为人知。其实,每年清明,都有村民自发为阵亡的烈士烧钱挂纸、祭奠烈士,没有墓碑,没有烈士名字,只有发自内心的守
乏驴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秦皇古驿道从村里穿过,是“晋冀通衢”娘子关前第一门户,自古就有“欲取娘子关,必占乏驴岭”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最惨烈的,当属西北军原杨虎城部38军17师阻击日军的“血战乏驴岭”之役。这场战斗是抗战早期著名战役“娘子关战役”的一部分。
1937年10月国民革命军38军17师在师长赵寿山的率领下在娘子关外的乏驴岭、雪花山一带驻防。他们是一支真正的关中军。从前任创建者到现任师长都是关中人,从师部一直到连排长也都是关中人,士兵几乎是清一色的三秦子弟。
进攻娘子关的是日军精锐部队龙山师团,该部是甲级师团,有工兵、骑兵、炮兵、辎重等多个联队。其装备精良,共有两万多兵员,配备火炮装具,汽车。还有三个空军轰炸机大队。
反观17师,是不折不扣的“杂牌军”。部队兵员很多都是仓促征召,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由于不是蒋介石嫡系,装备极差,且严重不足。大部分枪械都是“汉阳造”,射程和准度都很差,打上十来枪就拉不开栓,或者退不出弹壳。雪花山、乏驴岭都是石头山,修筑工事异常艰难。
这样的实力对比,似乎只有挨打的份儿。但是赵寿山凛然不惧,17师勇猛亮剑,其可凭恃者,唯将士用命、同仇敌忾、誓死杀寇的浩然正气。
日军的机枪像割草一样把前头的弟兄扫倒,后边的弟兄踏着前边人的尸体继续往上冲。但是,雪花山山陡路险,光秃秃的净是石头,无草无树,没有可隐蔽的地方。攻击部队往上冲,就跟活靶子一样。就这样,两次攻上雪花山山头与鬼子拼刺刀,两次都被赶了下来。战斗持续,满山都是三秦将士的尸体,就跟秋天砍下的苞谷杆一样,一捆挨着一捆,遍地都是。
猛烈炮击、轰炸之后,日军蜂拥而上,17师官兵跃出掩体,挥动大刀与敌人近身肉搏。战场一片混乱,敌我双方绞在一起,喊杀盈野,血肉横飞。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了一战著名战役——“凡尔登绞肉机”。就在此时此刻此地,这里是“大屠场”,这里是“乏驴岭绞肉机”。
阵地失守,赵寿山被迫下令撤退,悲愤交加,忧心如焚,须发一夜全白,那一年,他43岁。“妖氛弥漫寇方张,百战何辞作国殇。士卒冲锋杀敌处,娘子关外月如霜。”乏驴岭血战后不久,赵寿山赋诗以记。
在乏驴岭上,散落着数千17师将士的遗骨,可日军不让收尸。后来,村民们借口无法种地,冒着危险将牺牲将士们埋葬。在鸡架岩东沟,挖了3个大墓,葬了500余人;在东沟掌,挖了8个大墓,葬了3000来人;其余不能集中安葬的,就地掩埋。
战斗结束后,当年乏驴岭村民曾到战场上看过。那里的地皮和石头都被烧成了黑色,掩体中凝结的血有一指多厚,风刮着衣服的碎片四下乱飞,到处都是残肢、尸块,分不清是日本兵的还是中国军人。
占领乏驴岭后,被17师打急了的日军见人就杀,上至7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小孩,日军死伤也很多,在百花沟架起柴垛焚烧战死士兵的尸体,5天5夜才烧完。
据乏驴岭老人回忆,有一位牺牲的中国军人背靠一棵柿子树坐着,手里端着枪,还保持着战斗的姿势。村民们含泪把他埋葬了。
娘子关战役以后,17师向阳泉、太原撤退,继续参加抗日战斗。此后,赵寿山成为38军军长,带领部队先后进行了高平关伏击、中条山11次反扫荡、收复郑州等众多战役,成为抗日战场上的一支铁军。1945年,38军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赵寿山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通电全国起义,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解放后历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陕西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1965年因病去世。
2012年,乏驴岭村民在鸡架岩上为17师抗战烈士树立了纪念碑;2013年,井陉县政府也在鸡架岩上建立了纪念碑和碑亭;2015年,抗日战争乏驴岭战役纪念馆开馆,作为历史的见证,表达崇高的敬意,承载永久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