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黎民,曾用名李锺田、李维珍。1924年出生,1937年10月在河北省顺平县峰泉村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冀军区三分区政治部冲锋剧社演员团青年干事、抗大学员、《晋察冀画报》社学员、三分区政治部摄影干事、六十四军政治部摄影组组长、师文化科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解放军政治学院学员、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杂技团政委、190师政治部副主任、丹东军分区副师职顾问,1981年在丹东军分区离休,后升至副军级待遇,2015年在丹东去世,享年91岁。


从八年抗战到抗美援朝,父亲参加过灵山、唐县温家庄战斗,古北口保卫战,满东战役,,正太战役,二次解放正定城,大清河北战役,清风店歼灭战,冀东战役解放石家庄,平绥破袭战以及新保安战斗、解放太原等大小五十余次战役、战斗,曾两次光荣负伤。父亲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等军功章。


在弹雨如注的战场上,父亲作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始终和突击队员一起冲锋在前,用手中的相机抓拍了大量生动的战斗场面,还拍摄了时任晋察冀野战军四纵队司令员陈正湘、政委胡耀邦1946年12月21日在满东战役前线指挥作战的珍贵历史镜头。


他拍摄的照片真实的记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也反映了战争年代党政军民的艰辛,战斗生活官兵亲如手足军民鱼水情谊的生动情景。其摄影作品先后发表在《晋察冀画微信图片_20201115201144.jpg报》《晋察冀画刊》《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解放军图片集》、建国十周年大型画册《中国》《华北解放战争》画册、《老战士摄影集》、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纪念封》等地方和全国性书刊报刊杂志,代表作《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曾同周巍峙谱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起刊登在1951年《解放军画报》第4期的扉页上,并荣获了志愿军总部二等奖,现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陈列,抗美援朝纪念馆、朝鲜解放战争纪念馆、入朝参战各部队的荣誉室(馆)均有陈列。离休后,他继续经常深入部队、机关、学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不辞劳苦地热情接待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台等众多新闻单位记者的采访业绩已入编《晋察冀革命文化艺术人物志》《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中国文献出版社《开国将士风云录》《人生难忘一瞬间》等书籍。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下面这幅《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照片,这张照片被誉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象征性标志和永恒见证”。


当时,他在志愿军第六十四军政治部,担任摄影组组长。他正在带领电影队、文工团的同志在桥头上做宣传鼓动工作,他是这个军的摄影组组长又是个老兵,认识他的人很多,他们见他脖子上挂着照相机,便情不自禁地说:“黎民同志,趁我们还站在祖国的土地上,给我们照张相吧!不管将来我们能否回来,都是个纪念。”他欣然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1951年2月18日下午,天逐渐晴朗起来,江边的积雪在阳光下泛着银辉,望着那戎装严整、逶迤前行的铁流和战友们一张张庄严而自信的面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他心中涌动u=3216631616,1466728506&fm=26&gp=0.jpg,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他们的英雄壮举真实地记录下来。想到这里,他不顾天寒地冻,在江堤上,迅速找好拍摄位置和角度,调好焦距、光圈和速度,然后将镜头稳稳地对准像巨龙那样蜿蜒过江的志愿军队伍,就在那龙头刚刚踏上朝鲜三千里江山,而龙尾还逶迤在祖国土地的一瞬间,他庄严地按动了快门,把这张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照片拍了下来。


照片的远景是朝鲜新义州灰暗阴沉天空下绵延起伏的群山和零星村落,近景是新中国安东(现丹东)夕阳下散发着亲切气息的国土,而连接远景和近景的中心画面是长长的一队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战士,正肩负着中朝人民的希望,坚定地行进在白雪皑皑冰封覆盖的江面上,整个画面开阔壮观、气势恢宏、意境深远。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由于它全景式气势磅礴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风貌,已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象征性标志和永恒见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