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和《军转民》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寻找发现榜样战友”活动,已经落下了帷幕。在这次活动中,评选出100名榜样战友。

    退役军人是不穿军装的战士,榜样战友是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们高举红旗,“退役不褪色。勇当排头兵”;他们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就到那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在各条战线上创造了突出的业绩。他们与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一样,是先进人物的代表,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我们从百名榜样战友中,看到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廉洁奉公,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榜样;他们开拓奋斗,不断进取,勇担社会责任,是创业兴业榜样;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积极创新,展示了大国工匠的精神,是能工巧匠榜样;他们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乐于助人,见义勇为,乐于奉献,当文明社会的好人,是急公好义榜样;他们具有一定文艺造诣和文化影响力的人才,是能文精武榜样。榜样战友,是红旗,是灯塔,为我们引领方向,让我们学有样板,赶有目标。

    活动组委会通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媒体、战友推荐,以及个人自荐等方式,广泛收集。从7月上旬开始,历时三个月,收集到近万名候选榜样战友的事迹。在此基础上,组委会又择优挑选了近2000名战友的事迹,在老兵网的专题页面进行展示,经过14天的网络投票,组委会再进行综合考量、严格审定,遴选确定了100名“榜样战友”进行公示,最后由评委会在《老兵网》和《银河悦读网》正式公布了《第三届“榜样战友”名单》。

    我们看到,第三届“榜样战友”,尽管有男、有女,性别不同;有九十多岁的耄耋老人,有20多岁的豆蔻青年,年龄不同;有的住在城市,有的住在乡村,居住地不同;有公务员,有普通百姓,职务不同;有工人、农民、企业家和教师,工作岗位不同;但是他们共同的名字叫退役军人。他们都有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都有共同的家国情怀。也许他们在部队时,是团长、师长、司令员,或是志愿兵、老班长、普通战士。也许他们是戎马一生的军官,或是从军二三年的战士。如今,他们先后脱下了军装,成了退役老兵。过去,他们在保卫祖国立过功,受过奖,有着光荣的历史。现在,他们从头做起,退役不褪色,在新的岗位上冲锋在前,甘做奉献,勇当排头兵的步伐是一致的。

    让我们零距离地看看他们吧!

    榜样战友王玉璠,是铁道兵部队退伍的战士。部队革命大熔炉练就了他铁一样的毅力和意志。他退伍回乡,当了农民。1973年,以全县排名第一的成绩,考入大学。1976年大学毕业,志愿到祖国边疆西藏地区工作六年,1982年,他被调到辽宁省委统战部。他勇于担当,尽职尽责地工作。一次,一位知名的道教道长去世时留下遗嘱,要求死后尸体不火化,在道教之地修塔坐坛。这一要求严重违反党的宗教政策,遭到统战部的拒绝。道长的家属和他曾经行道的各地弟子信众,坚决保护尸体,不火化。这件事还惊动了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国家公安部。中央要求辽宁省委妥善处理此事。

    王玉璠临危受命,担任临时指挥小组组长。他来到现场。看到数百人像民间奔丧的一样披麻戴孝,到处撒纸钱,还支起帐篷,挂起白杖,围观群众无数......他与国家宗教局和市委的领导、以及当地公安局的人共同处理此事。他处惊不乱,大讲特讲道长的生平事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理有节,得到了道长家属和信徒理解,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按国家殡葬规定,对老道长尸体进行了处理。

    2008年,王玉璠由于工作过度劳累,在统战部的会议讲话中,突然倒下了,紧急作了开颅手术。虽捡回一条命,却落个严重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从此,偏瘫在床上..... 十二年过去了,在三千多个日夜里,他躺在床上,继续关心国家大事,为统战工作出谋划策,同时又积极参加抗震、抗疫捐款等各种公益活动。

    榜样战友黄毛汉,从浙江金华市浦江县潘宅镇桥头村参军入伍。他在工程兵部队服役,在部队施工时,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抢险救人,先后荣立三次三等功。退伍回乡后,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

    1982年,他应聘当上了养路的临时工。这项工作比较艰苦,有人因吃不了苦,转了行,也有人嫌工资待遇低不干了。黄毛汉却一直勤奋而忠实地履行着一名临时工的承诺和职责。黄毛汉当临时工,连“五险一金”都没有。但他从不讲价钱,他像雷锋一样,甘当螺丝钉,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坚守养路的岗位。每天在公路上扫路、除草、清垃圾,从不张扬自己,保持着灵魂的沌洁。

    30多年过去了,黄毛汉养护的公路发生了许多变化:路变宽了,变直了,砂石路面也变成了沥青路面,当年的“小黄”也变成了“黄老头”。如今,他已年近古稀,却因为是临时工,没能享受到“退休金”,但他无怨无悔,为国家和人民无声坚守,默默奉献,他更是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成功者。

    榜样战友宋良友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脱下戎装,成为淮南大通煤矿的一名砌砖工人,3年后的1958年,他又主动报名到刚刚投产的淮北烈山煤矿,成为生产一线工人。宋良友先后从事了采煤、掘进、锅炉工、保卫等多个工种,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而他在身边人眼里,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退休老人。

    去年,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采集退役老兵信息时,才从档案里发现这位在朝鲜战场7次立功,其中有一等功2次,还荣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原来他是一位深藏功名的老英雄!

    7年前,老人突发脑梗,连自己的亲人都认不准了。在今年建军节前夕,军旅作家采访宋良友老人时,他特别想说话,虽口齿不清,却说出了自己的部队番号,“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她的女儿宋华感到十分诧异。7年来,她从没听到父亲这么完整地说出他的部队番号。宋华有意领唱一句:“雄赳赳,气昂昂……”谁也知道,老人竟然也断断续续地唱出了声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永远的英雄赞歌,令人荡气回肠…… 

    还有一位名叫张桢的榜样战友。他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208团司令部任作战训练股长(营级),曾荣立三等功二次。朝鲜战争胜利后,张桢随部队留在朝鲜,与朝鲜人民一起修筑被战火毁坏的家园。张桢是建设工地的管理者,又是建设者,他带领大家拼命干。1954年5月,他获得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军功章一枚,还获得了“人民功臣”称号。 1955年,张桢转业返回家乡,被分配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教育部门工作。1958年,张桢因在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客观讲述了朝鲜战争中美帝国主义实力强于中朝两国,被人曲解,继而划为右派分子。他不忘初心,一直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勇挑重担。1979年平反昭雪,重返工作岗位后。张桢在回忆录《竹夫吟草》扉页的《自题》一诗中这样写道。“已业工农兵学商,也居城市也居乡。饱尝桑海千般味,风雨阴晴雾雪霜。”1987年他退休后,老当益壮,笔耕不辍,撰写回忆录。著有《竹夫吟草》《人生续》《宁化客家民俗》等书籍,多篇诗文入选《百年经典诗词集》等专刊,还被聘请为宁化张氏宗亲会名誉会长、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张氏委员会顾问,致力于客家文化的交流与研究。

    榜样战友陈瑞明,曾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他被评为“老山作战优秀战士”。4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热爱人民,不怕牺牲,勇敢坚毅”的军人本色。1990年3月退伍后,他用实际行动为军旗增辉。汶川发生大地震时,灾区缺少救援人员,他联合77名战友和爱心人士,组建了“牛城老兵突击队”,参加抗震救灾。他的突击队,是经过四川省政府批准,第一支入川救援的志愿者队伍。他把这支队伍的战友分成7个战斗班、一个医疗组、自己带领12名党员组成党员战斗班,专门执行急、难、险、重的任务……在四川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部署下,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牛城抗震救灾老兵突击队”的队员。

    今年年初,他的家乡邢台市发生了新冠疫情,他的这支救援队,又担当起抗击新冠疫情运输物资等急难险重的任务。陈瑞明和他的救援队的事迹在全国上百家的媒体和书籍先后报道刊登,他们是优秀军人的代表,代表着新时期的主旋律,为社会注入了正能量。

    他的老兵救援队被省、市评为优秀志愿者组织,他本人也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志愿者,中华十大慈孝人物,2019年他又被授予“河北省优秀退役军人”的荣誉称号。

    榜样战友郑伟权,戎马一生。曾经在“人民的好儿子刘英俊”连任过连长,在“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苏宁”生前所在团任过团长。这一任职经历,更让他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作用。

    2011年年底,郑伟权同志从长期戍边的佳木斯军分区司令员岗位上退休了。亲友们都劝他好好安享晚年。有人请他喝酒,他婉言谢绝;有人约他旅游,他说没时间......谁都没有想到——他要抄写毛泽东同志的全部著作和文章。

    从2014年10月18日开始,他坚持用毛笔抄毛泽东著作,7年多时间里。他先后抄写了《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毛泽东外交文选》等著作,使用了7000多张四尺四开的宣纸,接起来近5公里长。写废了60管小楷毛笔,消耗了近10公斤墨汁。

     450万多字,2000多个寒暑,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多么艰苦的岁月。让我们再次见到了郑伟权崇高追求和锲而不舍的坚持!

    榜样战友王凤娟,退休前是北京军区二六八医院口腔科主管技师。退休后,脱下军装后,她仍然保持着共产党员和军人的本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她现任北京市西城军休九所第八党支部书记。 王凤娟多才多艺,又有一颗热心肠,她为军休所组建了“戎晖艺术团”,常年带领艺术团活跃在市区两级军休系统、街道、社区和本所院内各个舞台,

    多年来,她创作了大量包括诗朗诵、天津快板在内文艺作品。除了专心创作、组织策划演出外,她本人作为艺术团团长,积极参与排练及演出,以她的实际行动推动着艺术团的稳步前行。

    榜样战友王嘉玮,今年只有25岁。2015年,他在苏州艺术学院读大三的时候,毅然选择从军,服役2年后,于2017年退伍回到家乡苏州。一日从军,军魂永驻。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这个年轻人,就把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中。

    今年6月,王嘉玮从媒体中得知,自己所在的部队开赴鄱阳湖抗洪救灾前线,他想到灾情就是命令,退役军人,若有战,召必回!当即决定,“我必须立刻归队。”于是,7月13日他就给部队首长写了请战书,坚决要求参加抗洪抢险。 经首长特别批准,14日下午就坐上了奔赴前线家乡苏州开往庐山的列车,经过5个多小时的奔波,当晚赶到后,稍作休息,15日早7时,就和战友们一起参加了抗洪救灾战斗。在抢险救灾中,王嘉玮攻坚抢险,冲锋在前。体现了一名退伍军人“若有战,召必回”的使命担当,展示了“退伍不褪色,勇当排头兵”的英雄本色。

    上面讲述的这几个故事。是笔者在百名榜样战友事迹中看到的,并摘要发表在这里。百名榜样战友,人人都有精彩的故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就是一句话,在奔向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路上,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排头兵,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

    《第三届“榜样战友”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凤娟、王文武、王玉璠、王刚、王旭、王海、王嘉玮、王德成、支从洋、尹国华、邓传福、甘国强、龙结付、白锁地、包大伟、冯尊严、冯新林、朱江、朱建军、刘明、刘秉臣、刘海东、刘鉴锋、刘嘉、许海峰、阮国平、孙继革、孙康、孙福军、杜青峰、李天林、李丙需、李汉成、李宁生、李英杰、李忠智、李建良、李植辉、李新华、杨东旭、杨廷富、杨兴蓉、吴杰、吴凯、吴皖湘、邱加谋、汪毅、宋永奎、宋良友、张开纯、张长旺、张凤柏、张东升、张兴让、张兴德、张春生、张秋红、张桢、张爱华、张德文、陈平、陈国清、陈瑞明、陈嘉宁、邵伟、邵道明、林存刚、尚林春、周元林、周顺萍、郑伟权、孟智辉、赵玉杰、赵辉、郝海成、 柳怀玉,钟惠玲、钮国强、段军川、侯振山、姜春华、祝恩霜、贺通、徐剑青、徐振理、徐德田、高杨、郭树成、陶清建、黄毛汉、黄位耀、梁斐程、彭长征、蒋坤元、游红、靳国辉、蓝毓衡、裴倩平、颜景安、戴丽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